一級級莘莘學子,一屆屆俊采星馳。從教十余載,教過不少學生,始終牢記“以己之昏昏豈能使人昭昭”的古訓,不敢稍有懈怠。故孜孜于教學與思考,日日勤勉為之。此十余年是教學改進和進步的十余年。而今過不惑之年,適逢本科教學優秀之評選活動,愿以中年之力試之。趁此機會,可仔細反思、反省一番,以警示和鞭策自己。點滴體會與經驗,愿以同仁分享并共勉之。
從教多年,我以為大學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教育家懷特海以為小學教育當以自由為主,中學教育當以精確為主,而大學教育當以智慧為主。故我的教育信條是以溝通引領課堂——大學教學應讓學生享受溝通之美和智慧之美。這種美源于大學教師群體而s不僅僅是個人。
溝通即人際溝通,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溝通就是在對話中的交流。教學和教育溝通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過程。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溝通水平和質量。在本科教學中,我以溝通精神和對話信條一以貫之。
一、溝通內容的合目的性
本科教學中,我主要承擔三門課的教學工作,包括教育學原理、教育管理學、學校公共關系管理。教育和教學溝通要合乎目的性——合乎教育和教學目的,合乎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合乎教學大綱的要求。教育、教學的溝通內容主要包括認知溝通和情感溝通。
1.認知溝通要理性和智慧
理性和智慧是確保認知溝通效果良好的兩項基本原則。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能夠提煉并深入概念、原理之中。做到:邏輯嚴密,思維清晰,呈現給學生的知識結構條理化。
認知溝通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無論教哪門課,我堅持每學期初的第一節課的任務是:向學生以PPT形式介紹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與結構、教學方法、參考書目、作業要求、學生成績管理辦法等。讓學生確知目標,避免盲目,找到學習和聽課的重點,并且掌握本門課程的概貌。接下來一直到學期結束的每一節課,我都力求精彩和感動自己。每門課程都有電子版教案,有電子版和文字版的教學大綱。每次上課之前,我都預習和溫習一下要講的課程內容,先確定本節課的進度,再確定幾個知識的要點,最后組織一下教學語言——哪里適合講道理的要用理性學術語言表達才有力度,哪里需要舉例,舉什么例子提前想好,哪里設計一個冗余度的間隙讓學生緩解緊張的思緒。教師要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能夠融會貫通。這樣,課堂才有條理又生動。
2.情感溝通要感性和細致
情感是溝通的潤滑劑。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人際情感溝通是比較公開的,也是很微妙的。感性和細致是要求教師的兩個基本原則——落實學生本位,師生之間要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我覺得課堂中以人為本,不是說說而已,是能夠做到的。首先是認識、了解和尊重每個具體的學生,然后是賦予學生相應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才能把學生本位落到實處。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態度、情感和行為的表達上。
認識學生是良好溝通和良好教學過程的開始。多年來,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是一定脫開點名冊,記住并叫出上我課的學生的名字。30人左右的班級能夠叫出所有學生的名字,50人左右的班級能夠叫出大部分學生的名字,100人左右的班級能夠叫出一部分學生的名字。上課時,如果班級規模允許,我會照顧到每個學生的說話機會,而且直接叫出他們的名字。祛除師生之間的陌生化,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利于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教學效果。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二、溝通媒介的豐富性
大學課堂更多的時候屬于教師,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學生也很習慣這種形式。講授法無可非議,運用之妙更看出教師的功夫來。但教師還是要想法子調節單一的教學形式,把課堂教學變得有趣味和有味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很看重課堂溝通媒介的運用,把學生本位的想法持續落實在我的教學行為上。
溝通媒介是實現師生之間課堂溝通的介質,包括語言媒介和非語言媒介兩種形式。
1.運用語言媒介
課堂語言包括教學語言和評價語言。教學語言要理性和深入,要有智慧,深入淺出。這種情況下,用一段規范的學術語言闡述觀點之后,我就跟進一個案例或者故事、語言等,讓學生明白,體驗人生深奧的道理和古人與今人的智慧。講故事的時候我多用描述性語言,幽默有趣,有點像說相聲時要抖抖“包袱”才行。在課堂上,評價語言很簡短,但它的效力卻很長。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力才能做到。我力求評價語言多變化,比如“你的看法很到位”,“你是一個很有見解的青年”,“她真有洞察力,為她鼓掌”,等等。我的想法是,讓上我課的每個學生眼睛都亮起來,都是自信的。這個方法不僅適合小學生,我發現大學生更需要鼓勵。
2.運用非語言媒介
非語言溝通媒介是指不用詞語表達和實現的溝通,包括肢體語言、空間語言和類語言三種形式。肢體語言包括目光、表情、手勢、身體姿勢、服飾等;空間語言包括談話姿勢、人際距離等;類語言是輔助因素,如音質、音色、音量、音調的無固定意義的發聲,如哭、笑、嘆氣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自覺使用這些非語言溝通手段。我用掃視觀察學生聽課狀態,并與每個學生目光交流;配合一些手勢語;有時候利用空間語言或站或坐,絕對不能總是坐姿,有時走下講臺;有時引發學生大笑;有時候由學生做現場課例,氣氛活躍。古語曰: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講的就是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巧運用的妙處。
三、溝通組織形式的參與性和對話性
課堂溝通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個體交流,更重要的是學生小組、學生集體和教師的交流、學生之間的全面溝通。在秧田式教室座位排列中,教師處于強勢地位——學生沒有形成勢力小組來足以和教師個體對抗。因此,實現學生之間的溝通形成小組勢力,對于打斷教師獨裁課堂態勢是非常必要的。在適當的班級規模下,教師要主動建立某種恰當組織形式和必要的紀律、規矩,保證課堂溝通的全面參與性和對話性,保證課堂的紀律控制。多年來我一直思考:如何人性化控制本科學生的出勤率?而不是靠點名的強制方式(最讓學生反感了)?如何形成我和學生之間的課堂權力制衡?這些思考促使我不斷改進教學。這些改進使我的教學更加成熟,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思考和改進的成果表現有四:一是以論文或專著形式發表,如變革中的導師制度及其個體命運(教育科學,2005,2);學生本位的溝通情境與教師語言的適當性(教育科學研究,2005,7);《教育溝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等。二是指導本科學生鄭丹、周黎等申請并將完成《大學教師溝通方式與教學效果研究》的課題。三是將思考操作化,直接把溝通理論和技巧用于教學中,所有同學都有機會參與課堂——實行小組負責講課制。四是以溝通方式運做教師管理權力,以人本方式加強課堂紀律控制。后兩者是保證我的課堂溝通實現的組織形式。
1.三段式學生成績管理
學生成績管理由原來的二段組合(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改進為三段組合式管理(出勤分+小組講課分+期末成績)。成績管理實行百分制。三項的滿分分別是17分、23分和60分。這種管理方式的成功在于實行的是學生成績的加法策略,避免減法策略帶來的挫折感。出勤率的控制中,課代表作用很關鍵。有時我抽查或者用寫小條回答問題的方式掌握情況。
2.學生論文質量控制
如果期末成績采取論文方式的話,采取獨特的質量控制方式避免學生論文之間的重復現象。
3.小組講課責任制
小組講課責任制是我本科教學的一個特色。多年來,我采用學生小組講課的形式,我把它命名為小組講課責任制。它是階段性的——一個教師不能把所有的課程讓學生自己上。
從1999年以來,我一直采取小組講課方式(有實習的學期進行調整或取消),效果不錯。小組負責講課制分三階段執行。一是分組階段:每學期期中時,拿出一個單元的部分內容分四部分,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承擔一個內容。每組采取組長負責制,責任到人。準備時間為一個月左右。二是講課階段:每組一節課時間,形式可多種多樣,一人和多人主講均可。講完后當堂各組互評,教師總結和指導。三是善后工作階段:包括評分和交電子版講課文本兩項任務。原來評分由我做,今年準備嘗試各組互相評分的方式。小組講課分等于組員講課分。各組向教師提交PPT。時間允許的話,在四組講課結束后,我專門用一節課對各組做點評,包括優點、不足和改進建議。
小組負責講課制的實行效果不錯(也有可能增加學生負擔):一是每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溝通,對話充分;二是加強了小組成員的合作性;三是培育和發展了小組之間的銜接性和協作性;四是以讓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強了課堂紀律控制。
《學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教者,喻也”。此為千年古訓,亦是為師者永恒的追求。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