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世紀初開始,我校組織了對浙江省貧困地區(qū)中小學校長的常規(guī)管理培訓工作,根據浙江省貧困地區(qū)中小學校長的特點,以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為主要培訓內容,探討以“導學、導思、導行、導研”為主要形式的校長培訓的經驗體系,建構“學、思、行、研一體化”的培訓模式。其中,“導學”是基礎,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員在聯(lián)系實際的基礎上學好理論。“導思”是關鍵,就是要讓學員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和水平。“導行”是目的,就是要引導學員將科學的理論運用于學校管理的實踐。“導研”是升華,就是要培養(yǎng)學者型和研究型的校長。在實際操作中,“四導”并不是按平面順序進行的四個獨立階段,而是以“學習理論,思考問題,指導實踐,開展研究”為主線,立體交叉式地引導校長在學習中思考問題,在思考的基礎上付諸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在探索研究中解決問題的有機結合體。
一、導學
“導學”是“四導”模式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也是校長培訓的首要任務。培訓中,我們既抓政治理論教學,又抓業(yè)務理論教學,要求并指導學員把理論學習放在第一位,集中精力坐下來,系統(tǒng)地學習理論。
1.開展常規(guī)培訓
校長是培訓活動的主體。要提高校長培訓的有效性,就必須著力增強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好理論。首先,注重加強培訓的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讓學員在有限的培訓時段內盡可能地掌握常規(guī)性的學校管理理論,提高學校管理的品位。同時,注重加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在深入了解貧困地區(qū)校長需求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教學計劃,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自編講義和教材,講授學校常規(guī)管理的基礎知識,并邀請教育系統(tǒng)外的一些領導或專家來講學,讓懂管理的講管理,會經營的講經營,內容生動活潑,信息量大,實用性強,對學員學習新理論、認識新情況、分析新問題、產生學校管理的新思維起到了良好的導向和啟迪作用。
2.開展討論教學
對貧困地區(qū)的校長培訓,我們注意運用討論式教學。一是經驗交流式。這種討論通常放在校長培訓班開學的第一階段。通過組織學員總結介紹各自學校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引導大家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二是復習總結式。這種討論一般在開班的第二階段。目的是為了檢查了解學員對前一階段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情況,進而幫助學員自覺地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三是理論學習式。這種討論運用最為廣泛,它可以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亦可集中在某一階段或單元進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析例探理式,據理舉例式,總結提高式。
二、導思
“導思”是整個模式的關鍵,是聯(lián)系“導學”和“導行”的中介與樞紐。因為校長培訓的目的不在于讓學員記住多少名詞、術語或理論,而是要他們將書本知識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學會客觀辯證地運用理論去思考和分析學校常規(guī)的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將科學的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和素養(yǎng),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因此,應采取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員的理論思維。
1.典型經驗介紹
浙江是教育強省,各類中小學校中都有一批辦得比較好的典型,其辦學經驗在本地乃至在更大的范圍內具有推廣價值。因此,我們有針對性地聘請省內一些模范學校、特色學校的校長來培訓班做典型經驗介紹。為了避免流于形式,每次介紹之后,都及時組織學員聯(lián)系各自學校實際進行評議,要求他們分析人家經驗的可取之處,找出自身差距,大家一起談感想,談體會,談認識,談打算,以達到引發(fā)學員積極思考、提高培訓實效之目的。
2.運用情境模擬
這是一種參照國外,特別是美國和西歐的校長培訓模式而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法。其步驟是:教師事先從學員所寫的材料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可以從不同方面加以分析討論的案例,進行加工和設計,模擬一個具體的學校工作環(huán)境,讓一個或幾個學員完成某些特定的工作,進行某些特定的活動,如處理學校突發(fā)事件、參加或主持會議、作簡短報告等。其他學員則作為觀眾和評委對他們的言行進行“評頭品足”,評價他們在模擬的工作壓力下的表現。教師從旁加以適當的指導,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這樣,讓學員從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框架中跳出來,在模擬的工作環(huán)境中思考和分析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三、導行
“導行”既是“四導”模式的終結環(huán)節(jié),也是校長培訓的出發(fā)點。組織校長培訓,就是要讓學員通過理論學習與思考,最終付之于實踐,落實于行動。因此,必須把指導學員實施正確的教育管理行為作為培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納入到教學計劃之中,并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員將學、思、行結合起來,進行管理實踐的改革。
1.安排實地考察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時興一種“以現場為基礎”的教改研究。他們認為,一切教育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到學校,一切教育危機最終都會在學校中得到體現,所以,研究人員紛紛走進中小學校,把學校作為教育改革研究的基地。在校長培訓過程中,我們組織了一些實地考察。在考察對象的選擇上,立足本地,突出重點,分清層次和類型,“以現場為基礎”,本著節(jié)約實用的原則,以考察省內的一些先進學校為主,適當到相鄰省市的學校看一看。每次考察不貪多求全,不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側重。在考察時間的安排上,主要是相對集中,穿插安排,不搞一窩蜂。一般在培訓的第三階段,集中幾天時間組織外出,系統(tǒng)地考察一些典型。同時,每次集中學習期間都分散而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小型的一兩天的考察。
2.致力于能力培養(yǎng)
校長的培訓是其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既要與校長任職期的各個發(fā)展階段相適應,也要與校長任職前、任職后的整個過程相適應,更要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著重培養(yǎng)學員的三種能力。一是宏觀思維能力,主要是培養(yǎng)學員從宏觀上思考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問題的能力。二是科學決策能力,主要是培養(yǎng)學員把握科學決策的程序、方法和科學地決定學校教育管理目標、選擇教育活動、做出科學決斷的能力。三是組織領導能力,主要是培養(yǎng)學員團結學校領導班子一班人、凝聚群眾、帶動群眾、全面協(xié)調學校各項工作、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
四、導研
“導研”是“四導”模式的深化和升華,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校長常規(guī)培訓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在培訓過程中,我們堅持“導研”,即以課題研究為先導,以要求學員結合工作實際撰寫論文為契機,通過多種形式引導他們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
1.開設教育科研課程
調查發(fā)現,貧困地區(qū)校長學員對科研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大都認為“科研興校”是未來學校的發(fā)展方向。但部分學員科研實踐及科研管理實踐較為貧乏,很多承擔校級課題的學員都只是掛名而已,實際上本人并不直接操作。雖然不少校長都參加過課題研究,但卻缺乏將實際經驗上升到理論的能力。對于教育科研,他們還不是很懂,或者說還比較懵懂,但學員大都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對于工作中的很多問題也都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地加以提煉總結。為此,我們專門開設了相關的教育科研課程,通過系統(tǒng)的教育科研理論培訓和實際操作,使學員初步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論、方法步驟、主要技術、思維策略、論文撰寫和管理手段以及課題的選擇、申報的程序以及注意事項等,鼓勵學員在學習期間或返校后選定課題,要抓住自己有切身體會、長期思考的問題,或集中于某一具體的小問題而展開,指導學員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積極開展研究,高質量地完成研究論文。
2.開展多種科研活動
為使受訓學員能進行獨立研究,我們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科研活動,讓學員在科研實踐中得到充分的磨練與提高。比如,結合新課程改革,經常舉辦專題學習班,組織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學員進行專題研究,為學員提供經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學員離校以后,通過電話、書信、電子郵件或面談等多種方式繼續(xù)與其保持聯(lián)系和合作,進行學術探討,吸收學員參加課題研究。這樣,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學員離校后的科研狀況,而且對他們形成了一種長效的培訓機制,對培養(yǎng)他們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十分有益。在論文指導方面,我們注重保護學員的科研熱情,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查找資料,提供課題論證,直至修改定稿,最后在培訓班組織論文交流和評審,給出培訓成績。
3.規(guī)范科研培訓程序
積極借鑒國內外校長培訓的經驗,組成專門的“校長教育科研班”,形成由診斷、研討、示范、評價、激勵、修正諸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科研鏈條。診斷,即引導學員充分觀察本校的教育實踐過程,從學校亟待解決的矛盾中提煉出帶根本性的問題,經過反復論證,確定研究課題。研討,即在研究過程中,組織學員進行研討,充分調動學員參與教育科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示范,即在引導學員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注意發(fā)現和培養(yǎng)典型,發(fā)揮榜樣引路的作用。評價,即在課題研究的各階段,注重進行形成性評價,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根據研究的總目標和各階段的具體要求,分類設計評價指標要素,通過訪談和問卷方式,及時了解和調節(jié)教育科研的過程。激勵,即通過形成性評價及時反饋信息,使學員了解自己的成績和不足,從而激發(fā)學員通過自身的實踐實現自我成就的需要,增長對教育科研的興趣,獲得內部激勵。修正,即引導學員審思課題研究的目標和要求,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
“四導”模式符合成人教育干部培訓特別是浙江省欠發(fā)達地區(qū)中小學校長培訓的特點和規(guī)律,是一種適時適用、有理論有實踐的培訓模式。它堅持學、思、行、研四位一體,以學習為基礎,以思考為動力,以行動為目的,以研究為核心,嘗試開展研究性培訓,大大地提高了培訓實效。它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反復,螺旋式上升的培訓路線,推動校長培訓一步一步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為校長培訓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建設提供了豐厚的研究基礎和實踐基礎,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啟發(fā)性的意義。當然,“四導”模式的對象局限在浙江省貧困地區(qū)的中小學校長,因此,如何不拘一格,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校長培訓模式,從而為浙江全省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提供科學的模式論指導,很值得進一步開展研究。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