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如果不能化作主體的自律意識和自覺行為,規范制定再完美也終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而主體道德品質的養成,既依賴于外在的約束(他律),又依賴于主體自覺自愿的踐行。所以,道德規范之于道德主體,乃是一種手段,規范本身并不能代替主體對規范的自覺履行和個體德性的養成。另一方面,道德的養成也離不開規范的外在約束與強化。概而言之,道德規范的作用是通過他律約束、規范主體的行為,并最終使主體在履行道德規范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規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其中包括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品質。
因此,對于師德規范來說,自身的存在并不是目的,師德規范的完善只是對外在約束機制即他律的完善,這一切最終必須通過教師主體自覺自愿的自律意識以最終實現約束機制所要達成的教師個體職業道德成長的目的。簡而言之,師德規范本身只發揮他律的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最終卻要依賴于主體自律意識的參與。因此,師德規范及其運行必須充分考慮和發揮他律與自律在主體道德成長中的作用,道德規范必須始終行走在他律與自律之間。也就是說,自律和他律不僅是德性養成的兩種互不偏廢的形式,同時也是師德規范實現其價值的兩個相互依存的條件。
一、從他律與自律的角度考察師德規范的運行現狀
完全依賴于他律,師德規范終將因為無法實現促使教師個體養成職業德行的價值而失去存在的意義,但完全依賴于自律,師德規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沒有師德規范的教師職業道德發展永遠只能處在一種低水平的非專業層次。長久以來,我們的師德發展就是停滯在這個水平的,教師教育教學言行的規范往往只是無助地依賴于教師個體的道德良知。在現代,我國先后于1985、1991和1997年三次頒布和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教師教育教學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目前,我國師德規范他律機制還不完善,具體表現在:由于文本制定不合理以及執行、監督機制的不完善,導致師德規范條文只印刷在校園的墻壁上,并沒有保存于師生的記憶里;師德規范的履行也只停留在頻繁的會議討論與文件學習上,并沒有生動地體現在教師教育教學的行為中;師德的評價更是流于形式,常常是師德標兵等同于教學骨干,其中還滋生了一些歪風邪氣。基于此,我們認為師德規范他律作用的實現必須建基于科學的文本制定、嚴格的文本執行與監督以及獎懲分明的評價制度上。
但另一方面,師德規范的制定和完善并不等于他律作用的實現,還必須依賴于教師個體逐漸養成的自覺履行師德規范的意識,從而才能實現提高教師主體職業道德水平的最終目的。沒有教師個體自律意識的參與,師德規范他律作用的發揮只是對主體的一種束縛和制約,并不能實現師德規范促使教師職業道德養成的價值。眾所周知,教師個體自律意識參與的前提在于主體自覺自愿的程度以及已有道德水平的高低。雖然,教師個體已有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師德規范所能夠左右的,它是教師師范教育和入職教育所應該關注的內容。但如何在考慮教師整體職業道德發展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教師主體自愿履行師德規范的意愿與自覺,恰恰卻是師德規范制定、運行以及評價所應該重點考慮的內容。
遺憾的是,現行的師德規范并沒有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表現:第一,師德規范制定太過理想,沒有關注教師群體的實際,即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師群體的職業道德水平。過高的標準不但不能激勵和引導教師群體,反而終因其不可能實現而使教師群體失去了信任,甚至產生了反感和抵觸的情緒。第二,師德規范制定尤其是運行過程缺少人文關懷。這一點顯性地存在于各種師德規范的文本中,如在師德規范中,“必須”、“要”、“禁止”、“不準”等詞成為最常用的陳述方式。這種絕對命令和絕對服從的規范要求,如果少了對于不能履行的懲罰或履行之后的獎勵,其作用也只能僅僅表現為對教師群體的不尊重。在師德規范的運行中,往往表現為單一的行政命令,尤其在師德規范制定不合理的前提下,其執行更加侵犯到教師的專業權利。因此,師德規范在制定和運行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到教師個體的情感體驗,確保教師能夠在自覺自愿的前提下履行師德規范,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師德規范的他律作用。
二、師德規范如何才能穩健地行走在他律與自律之間
師德規范應行走在他律與自律之間,不僅是教師道德成長的規律性體現,同時也是師德規范存在及發展的必然要求。師德規范如何才能穩健地行走在他律與自律之間,這有賴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師德規范,并在機制運行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教師自律意識產生和發展的心理條件,從而淋漓盡致、恰當合理地發揮師德規范的他律作用。簡單分析,應該在充分考慮教師自律意識形成的心理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對以下兩個環節的完善來建立健全師德規范的他律機制。
1.師德規范的文本制定
基于對現有師德規范文本的研究,我們認為完善師德規范的文本制定必須包括兩個方面:文本內容的選擇和文本陳述方式的轉變。
第一,文本內容的選擇。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任何言行在孩子面前都將有可能產生影響,如何使所有的教師言行對孩子都能產生一種教育作用,這是師德規范在內容選擇上所應該努力追求的。因此,理想狀態下師德規范的內容應該囊括教師的所有言行,積極提倡一切“應當”的教師言行,努力維護教師所有“正當”言行,嚴格約束一切“不正當”的教師言行。但是在一定歷史時期或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做到窮盡教師的一切言行,因此更為可行的做法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充分認識教育和師德發展現狀的前提下,選擇師德規范所應該涉獵的、教師群體所能夠踐行的內容。就現階段而言,師德規范更應以努力維護教師所有“正當”言行、嚴格約束“不正當”的教師言行為主。因為相比而言,從古以來的傳統都是善于提倡教師的“應當”言行,而忽視維護教師的“正當”言行。
第二,文本陳述方式的轉變。綜觀已有師德規范文本,大致有“應該(要)”、“必須”和“禁止”等三類陳述方式。其實,多數師德規范中這三類陳述方式是并存的。中美師德規范比較來分析,美國多“禁止”,而中國多“應該”和“必須”。但無論是什么陳述方式,除了在具體問題的表述上要注意教師個體的心理接受能力之外,這種“應該”、“必須”和“禁止”的陳述方式意味著其更加依賴于健全的監督與獎懲措施,如果沒有監督與獎懲,這種規范方式便失去了激勵或者約束教師個體的力量。與此同時,師德規范的陳述方式應該重視文本內容的具體化,切忌概括化的文本陳述。尤其對教師不正當言行的具體化陳述最為重要,否則會影響師德規范執行、監督與評價的效能。
2.師德規范的運行
師德規范的運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師德規范的執行與評價。
第一,建立師德規范的執行環節。目前來看,師德規范的執行缺少執行主體和執行機構,師德規范出臺之后往往直接走向一線教師。缺少執行主體的解讀和強化,師德規范容易被忽視或誤讀;沒有執行機構的監督和評價,師德規范就無法真正落實到教師個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之中,師德規范的制定將失去意義。
第二,完善師德規范的評價體系,包括師德規范的監督。由于沒有嚴格的執行主體和機構,監督與評價的職能就無法真正地發揮。沒有監督與評價,師德規范就無法發揮導向、約束和規范教師言行的作用,師德規范文本便形同虛設。另一方面,如果要監督有力,評價公正公平,真正發揮監督與評價的作用,不僅需要制定一個可操作的符合實際需求的師德規范文本,同時也必須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能夠真正促使主體道德成長的評價體系。
所以說,師德規范他律作用的發揮,必須依靠師德規范文本制定和師德規范運行的協調發展與完善,缺一不可。但師德規范文本制定和運行的最終目的卻是通過喚起教師自覺自愿履行師德規范的意識,使教師個體在踐行道德規范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規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