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的生長發展有一個從出生、成長到逐漸衰老的過程,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同樣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職業生涯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然而,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卻忽視了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特點。例如,在教師職業道德培訓方面,多數學校常采取專家講座、集中學習等方式,參加者常常是學校所有教師。這種集中、統一的培訓形式,有利于在短時間內集中傳達大量的信息,但卻容易忽視處于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的教師對于師德教育的不同需求。我們認為,必須從教師所面臨的不同生涯發展階段的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才能促進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
第一階段:職業生涯進入期(0-4年)
處于職業生涯進入期的教師的特點在于:他們要完成從學生角色向教師角色的轉變;他們面對的是全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對所從事的職業具有新鮮感,也具有較高的熱情。此外,剛畢業入職的年輕教師,容易產生懷有較高的職業理想,而當發現職業理想與現實存在距離的時候,容易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產生懷疑,產生動搖。
針對以上特點,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點在于使教師熟知職業道德規范,并逐步在實踐中體認職業道德規范。同時,針對不同教師的特點,注重保持或堅定教師的職業信心,引導教師確立職業目標,培養職業責任感。此時,教師還處于依從性道德學習階段。“依從性道德學習是社會規范的一種被動接受狀態,是一種非理性學習,屬于社會價值內化的初級階段。”(王麗娟,2003:19)教師職業道德還是作為外在于教師的規定性條文,還沒有內化成教師對職業的信念。因此,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應注重采取恰當的方式,比如年輕教師與年長的優秀教師的交流探討,使年輕教師從年長的優秀教師中感受到人格魅力和教師職業的魅力,從而使年輕教師增強對教師職業的信心,明了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同時,也避免了師德建設中對職業道德規范的灌輸。
第二階段:職業發展期(5-16年)
經過調整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并經過較長時期的教學實踐后,教師進入了職業發展期。此階段教師的特點在于:教師逐步具備較高水平的教學技能與技巧;對學生與班級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工作熱情高漲,并注重通過工作達到自我實現;教師的職業信念逐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還有待繼續提高。
針對以上特點,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重點在于:首先,除了繼續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外,應注重增強教師對于職業道德要求的主旨和內涵的領悟,促進教師對職業道德的理解與認同。道德規范只有得到教師的認同與內化,才能成為教師行動的道德指引。而由于教師經過較長時間的教育教學活動,對教育教學實踐以及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感受與體認,這成為教師職業道德被教師內化的基礎。其次,要使教師自覺、靈活踐行職業道德規范,增強道德實踐能力。因此,師德建設的形式可以多樣化,而不是單純講授各種規范條文。例如,通過結合教師職業實踐中的案例,生動活潑地使教師認識到,實踐中應如何踐行職業道德規范。至于教師在具體的實踐中如何踐行職業道德規范,并不是通過師德教育就能完全傳授,而是要注重培養教師踐行職業道德的敏感性與主動性。再次,處于職業發展期的教師,具有較高的職業信念與職業期待。師德建設應注重增強教師的專業判斷能力,使教師的職業信念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第三階段:職業重新評估期(17-21年)
經過近20年教育教學工作,多數教師已步入中年期。此階段教師的特點在于:教師對人生、對社會、對職業、對師德的種種思考,導致教師對職業道德進行重新評估。教師重新評估會導致兩種結果:部分教師可能會對職業重新作出選擇,從事其他職業;而部分教師,經過重新評估,克服各種困難,繼續堅定選擇教師職業。
針對以上特點,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重點在于:首先,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應該關注教師的懷疑與退縮心理與行為。針對教師的各種疑慮與動搖,增強教師的專業信心與專業能力。其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即不僅僅是向教師傳遞職業道德規范,也應是一個教師對職業道德規范的主動建構過程。因此,針對教師在職業評估期對于師德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等方面的思考,教育管理者與教師共同探討合理、可行的師德規范,促進教師職業道德的完善。通過雙向的溝通與建構,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融入教師經過實踐而對職業道德規范的理解與完善,促使師德規范成為能被教師認可的、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的規范,使教師職業道德行為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
第四階段:職業穩定期(22-27年)
經過對職業的重新評估,一部分教師對職業重新作出了選擇,從事其他職業。而繼續堅定選擇教師職業的教師,其職業生涯進入了穩定期。此階段教師的特點在于:經過前一階段對職業和對自我的重新審視,教師的職業信念得到堅定,對學生、同事、家長的專業責任達到較高的水平。教師能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職業中,以積極的措施應對職業退縮心理,并重視專業發展。同時,不能忽視的是,部分教師職業生涯的穩定期成為了職業生涯的高原期,這造成部分教師求穩,只做分內事情,而不追求專業發展。
針對以上特點,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點在于:引導教師保持職業道德穩定性,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道德實踐方面,應該注重提高教師的道德機智,即鼓勵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靈活踐行職業道德;應注重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并提供寬松的時間與氛圍,創造條件鼓勵這些教師與其他教師就教學策略、職業理想、職業態度等方面進行交流,重新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激發處于職業生涯高原期的教師的職業熱情。
第五階段:職業退出期(從教28年-退休)
這是教師準備離開職業生涯的時期,此階段教師的特點在于,教師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心理上開始為退休做準備,對待職業的熱情漸漸消退,盡管多數教師仍能恪盡職守,但職業期待較低,對待職業中的創新與改革持保守態度。
盡管處于職業退出期的教師即將退出職業生涯,但他們的職業道德狀態對于學校的風氣以及其他教師的師德狀態都有重要影響,因而針對這些教師的師德建設仍然不能忽視。此時的職業道德建設,重點在于:首先,關注教師的心理狀態,調動教師保持對職業的積極性,而不是因為教師即將退出職業生涯而忽視他們的專業發展。其次,通過各種形式,促進處于職業退出期的教師與中青年教師對教師職業道德的交流。由于多數處于職業退出期的教師,職業道德已經達到信奉性道德學習階段,對道德認同和內化程度高于中青年教師。通過這些教師與中青年教師的交流,既能發揮老教師的余熱,使老教師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又能以老帶新,促進中青年教師職業道德成長。
教師職業生涯的五個階段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都非常重要,各個階段的師德建設具有不同的特點,而其中,尤其應注重職業生涯進入期以及職業重新評估期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因為職業生涯進入期關系到年輕教師的職業目標、職業態度、職業信念和職業理想的確立,是將一個懵懂的新手引入職業生涯的關鍵期。而教師職業評估期是教師職業生涯的轉折期,它是教師在心理、態度、情感、信念等方面發生重大轉折的時期,在這一階段能否做出合理的調適與選擇,關系到教師職業的前進方向。總之,從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進行師德建設,將考慮到不同教師的職業道德發展需求,從而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注釋:
1.本文中,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年限,指教師的從教年限,此分期參考自:王麗娟:《教師專業道德的發展階段初探》,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