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管理蒙漆園的小官,所以史稱漆園吏。他是道家老子的主要繼承與發(fā)展者,因而統(tǒng)稱為“老莊”。《莊子》一書,成為道家的主要經典,因為莊子在唐天寶元年被封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又被稱為《南華經》,或《南華真經》。
莊子發(fā)展了老子的無為思想和辯證方法,進而將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發(fā)展為絕對的無為,將辯證法發(fā)展為相對主義。
《莊子》一書,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我們選取內篇中的《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外篇中的《馬蹄》《秋水》,雜篇中的《天下》篇,對這些篇章作些簡介和評述,從中了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逍遙游》,通過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的差別都是相對的。如果能夠做到“無己”、“無功”與“無名”,就可以達到“至人”、“圣人”的超越現實的境界。通過列子御風而行,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說明只要擺脫功名利祿的干擾,就可以達到悠然自得,保存全真,以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
《齊物論》,從“道未始有封”的命題出發(fā),論述了“道”無界限差別,說明任何事物的差別和認識上的是非都是相對的。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切爭辯都是沒有意義的。要求達到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齊壽夭的要求,認為一切美丑、善惡都是相對的。雖然最終走向相對主義,但卻以此去掉是非、榮辱的計較,使思想得到自由和解放。
《養(yǎng)生主》,是一篇關于人生哲學的重要論文,通過庖丁解牛,闡明處世和處事的方法,要按照事物的自然法則辦事,不要以有涯的生命,去追求無涯的奢望,以達到葆天養(yǎng)生的目的。否則將自尋絕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秋水》《馬蹄》,也是經常為人們所提到的《莊子》中的兩篇巨著。在《秋水》中提出了“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的重要思想。在《馬蹄》篇中,批判了伯樂相馬,使馬失其本性而致死的悲劇,來比喻和批判那些所謂善治天下者,其結果卻使民失去常性,以此來闡發(fā)其歸真返樸和永葆天年的主張。
《天下》篇,非莊子所作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其中有對莊周的評論;但就其基本觀點來看,還應是莊子學派的思想。本篇從“道術將為天下裂”的爭鳴局面出發(fā),評述了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和觀點,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思想資料,為研究先秦各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為此我們也把它作為選學的專章。
總之,莊子將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發(fā)展為絕對的無為。他發(fā)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道是先于天地的客觀真實存在,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是世界最高的主體(見《大宗師》);但又認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也表現出某些泛神論的思想。它將“無為而無不為”發(fā)展為絕對的“無為”,也會導致某些消極思想。莊子的哲學思想(包括人生哲學),無論其積極方面,還是消極方面,都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莊子》在美學和文藝方面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它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種自然美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藝有著深遠的影響。《莊子》文風豪放,思想奔放,縱橫捭闔,旁征博引,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之一。
總之,《莊子》一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深刻和復雜的,在哲學、美學、文藝、宗教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痕跡,而它在哲學和文藝方面的影響要比儒家為大。
由于《莊子》一書影響巨大,因而《莊子》的傳本和注釋也是多種多樣的,現今的通行本為郭象注本,包括內篇、外篇、雜篇共33篇,一般認為內篇系莊子所著,外篇和雜篇可能雜有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但基本上也反映了莊子的思想。現今通行本主要有清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王先謙的《莊子集解》等。近人馬敘倫的《莊子義證》,王戲岷的《莊子校釋》,臺灣學者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釋》等,都頗有新見,值得初學者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