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依存于愉悅的快感,是一種主體性極強的精神活動。多媒體的圖像帶給審美主體的是直觀可感的藝術形式,它消除了人們的知覺與符號之間的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閱歷不夠豐富,再加上許多文學大家的寫作背景與當今時代環境相去甚遠,學生沒法和文本產生共鳴,“如果主體不理解審美對象的意義,根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對象中去,他就不可能產生愉悅”,也就失去了審美的興趣。多媒體可以形象地再現作者寫作時代的場景、氛圍,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陳涉起義》等,在教學中,播放相關的影視材料,使學生感受炮火紛飛的時代氛圍、專制壓迫的殘酷,才能品味人物的精神、氣質,領略揭竿而起的豪情,真正感受到多彩多姿的審美內涵。
“音樂按照形式美組織,節奏與旋律在時間中展現、流動,引起與接受者相契合的內部情緒節律,產生歡樂、喜悅、諧趣、輕浮、抑郁、悲傷等各種情感的共鳴”,對審美主體有巨大的沖擊力。在語文教學中適當的運用聲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教師的口語水平、朗讀技巧往往不具有專業水準,再加上教室氛圍的影響,一般很難迅速地進入寧靜的狀態,更別說感染學生的情緒了。而多媒體的朗誦是事先準備好的,并不受環境的限制,可以隨時播放。專業人員通過重音、語速、停頓、音調和情感來感染學生,再配上古典的琵琶曲,立刻就可以將學生帶入小屋清新自然、溫柔和諧的靜謐中。學生也可以跟隨這緩慢的誦讀閉目冥想,展開想象的翅膀完成文字向意象的轉化,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審美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利用信息豐富的優勢可以更好地展現文本的語言美。傳統的教學中,信息傳遞的方式主要是教師講,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接收的信息90%以上來自眼睛,學生靠聽覺器官接受教師語言的描述,信息無法完全保存下來,不利于反復品味。黑板板書需要大量的時間,黑板的面積大小也制約了信息的承載量。而多媒體的信息量大,頁面切換靈活自由,節約了時間,可以展示更多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對比中分析、品味語言的美。
例如,在教《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科學小品時,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一篇說明介紹荔枝形態、結構的科技說明文。讓學生在對同樣題材內容、體裁文章的對比中真正領會作者是如何運用詩詞、典故增加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的,了解小品文這樣體裁的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
19世紀法國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缺少審美的眼睛,其實是缺少審美的心境。文本總要引起讀者的某種共鳴才能使之感受審美的意境。多媒體除了以視聽藝術感動讀者外,還可以通過展示不同的文本,來展現同一物體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意境。學生在學習《故都的秋》時,可從網上下載一些同樣是寫秋景的文章,讓學生對比不同心境下的景物特點,同中求異,引導學生品味情緒感染下意境的變化。《雨中登泰山》的教學,可以用flash動畫為松樹配上動作、表情,讓它們具有生命力頑強、奮勇向上、熱情好客的人性精神,再與泰山松樹的圖片實貌作對比,讓學生體會平凡事物在審美的心境下是如何變得非凡的。
教育,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技能、技術之外,還需要對人的心靈深處進行教育,教育人的精神,塑造人的靈魂。健全人格,塑造美的靈魂是語文美育的責任。語文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的文章,滲透了偉大的思想和情操。有些作品涉及的知識比較廣,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相關的影視片,補充人物的事跡,介紹作者寫作的背景等等,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體系,整體鑒賞人物的性格、精神、靈魂,更多的積累優秀人物的偉大事跡,汲取圣賢之士的精神力量。引導學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進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