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了體現這一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除了堅持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外,還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以新穎恰當的教學風格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一、記者采訪式
記者采訪式教學就是讓學生扮演記者角色,對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向學生扮演的主人公發問。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讓學生深刻體會語言背后的情感交流。像《她是我的朋友》這類記人敘事性文章,適合用記者采訪式教學。《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講述了戰爭時期一個小男孩獻血的故事,課文重點描寫了小男孩獻血時的神態、動作,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小男孩內心活動的變化及其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也恰恰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準確領悟難以言表的心理活動,在教學時,我改變了過去問答式、講解式教學方式,大膽嘗試采用記者采訪式教學,即由一位學生朗讀課文中有關主人公阮恒的描寫,2~3名學生上臺扮演阮恒,看誰演得最好。如第九自然段“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阮恒搖搖頭,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哽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啜泣”、“顫抖”、“捂住臉”、“哽咽”,這些都是阮恒因害怕而痛苦又不愿讓別人知道的心理表現,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和精彩的表演再現阮恒矛盾的心理,使學生更形象、直觀、真實地領悟到阮恒的內心世界。接著,讓其他學生充當記者去采訪“阮恒”。如“請問阮恒,你為什么啜泣,而不像我打預防針時那樣放聲大哭?”“你哭了為什么用手捂住臉?”“小阮恒,你為什么會全身顫抖?”“你明知道獻血會死去,為什么還要獻血給小女孩?”……孩子們以記者的身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阮恒”以回答記者提問的方式敞開心扉,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學生與主人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讓原本十分抽象的心理活動變成了學生自己可以感受的真情實感,輕松而又真切地領悟到阮恒美好的心靈,體味到了在當時特殊情境下友情的珍貴。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思飛揚,真可謂是興趣盎然。
記者采訪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可以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教學理念。
二、導游解說式
所謂導游解說式教學,就是讓學生把課文內容改寫成解說詞,再以導游的身份向其他學生介紹文中描寫的內容。一般介紹建筑物、風景名勝類的文章適合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以寫景為主,屬游記類散文。文中重點介紹外洞、孔隙、內洞的景物。教學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展開豐富的想象,分小組設計“外洞”、“內洞”及“兩洞連接處”的解說詞,輪流當導游,各組選出最佳導游在班上表演。導游解說時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行動充分自由。如一位學生在講解“內洞”的解說詞:游客們,這就是神秘的內洞,它比外洞大得多,大約有十來間房子那么大。很黑,只好用汽筒燈照亮,大家可要注意安全!瞧,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多形象啊!這就是雙龍洞名字的由來吧。哇,好多石鐘乳、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很有觀賞價值。看,這個像嫦娥奔月,這個像雄鷹展翅,這個像掛鐘,那個像金字塔……太多了,你們仔細游賞吧!
導游解說式教學能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原本抽象的事物變得形象直觀。學生愿學樂學,而且使孩子們的語言信息整合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三、自述式
什么是自述式教學?即讓學生充當文中某一角色,把這個角色的特點用自我介紹的方式表現出來。有些科普類的說明文,語言嚴謹、枯燥,適合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如《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文中介紹了3對生物之間的共棲現象:犀牛與犀牛鳥、鱷魚與燕千鳥、百舌鳥和金黃鼠。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共棲現象,弄清共棲原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我采取自述式教學方式,即在這六種動物中,你對哪種動物感興趣,你就充當哪種動物,然后把自己介紹給大家,讓別人了解自己。如:有一個學生的《鱷魚自述》:“Hello,大家好,我是一只兇猛的大鱷魚,來自非洲尼羅河。我可是鱷魚之王啊,身長5米,一噸多重。我可以把一頭重幾百公斤的野牛拖到水中然后吃掉;我的尾巴一掃,能打倒在河邊喝水的羚羊。盡管我如此兇猛,可我卻能夠和一種叫燕千鳥的小鳥和睦共處,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我牙縫里經常塞滿殘渣,牙齒和口腔又痛又癢,燕千鳥飛進我的嘴里為我剔牙。有時燕千鳥不在身邊,我的牙難受極了,只好爬到岸上張開大嘴,附近樹上的燕千鳥看見了,立即飛過來為我剔牙,這樣,燕千鳥吃飽了,我的牙也不痛不癢了。”在做自我介紹時,學生們聲情并茂,再加上一些夸張的動作,令課堂充滿生機,其樂融融。
自述式教學改變了學習者的角色,使其物化為文中的事物,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朗讀競賽式
朗讀競賽式教學,就是讓學生比著讀,賽著讀,看誰讀得有感染力,看誰能讀出文章的韻味兒。寫景、抒情散文、詩歌等都可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如《山雨》這篇如詩般的散文用優美、抒情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上此課時,我就采用朗讀競賽式的方法來教學,把分析課文內容變成朗誦比賽。課文從聲音、色彩兩方面來表現山雨的美,比賽時學生可自選內容,為激發學生的熱情,我讓學生自愿選擇挑戰對手,讀相同的段落一試高低。課堂內外學生們練得是那么認真,那么投入。比賽時,學生們激情滿懷,躍躍欲試,極盡表現。學生的朗讀水平在競爭氛圍中大大提高,有的甚至比老師讀得還精彩。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再現了雨的聲音美,山林的景色美,真可謂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朗讀競賽式教學,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好勝心,而且能促使學生虛心涵詠,走進角色、體會情感、想象場景。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和創造力,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除以上幾種教學方式外,還有講故事式、排演課本劇式等,這些新穎恰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情境,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總之,教學是極富創造性的活動,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者一定要注重傳授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體現“寓教于樂”。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實驗小學、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樓臺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