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師生平等”、“賞識教育”等理念的提出,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中出現的可喜現象。然而,我們不可輕易樂觀,因為其中不乏濫用維權“武器”與教師抗衡的學生,一些教師為了避免“麻煩”,往往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學生自流,從而造成師生錯位等尷尬局面的出現。
在此背景下,“教師是否具有懲戒權”、“教師懲戒權是廢是存”等類似爭論此起彼伏。由于“教師—懲戒—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可簡單地運用因果聯系來推演,其關系網絡內部存在多個“岔路口”(如圖一示),所以理清它們的關系脈絡并非易事,一系列爭論也難有定論。如圖一:

說明:
圖中的A、B兩處均存在爭論,并且類似爭論焦點的背后,各有一批支持者,而且均擁有大量的論據,故圖中“理由”部分筆者不再贅述。
《教育法》規定:“教師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權利。”懲戒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教師具有合理運用懲戒方式教育學生的權利。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其成人、成才需要約束,教師的懲戒權有必要存在,由此推理至C處產生2個問題(如圖一所示):(1)教師懲戒權存在的理由;(2)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模式。筆者僅通過本文探究:促進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模式。
《中國教師》(2006年第9期)曾有文章指出:“無批評的教育是偽教育”。筆者贊成這一觀點。“平等”只能是相對的,師生“平等”也是如此。懲戒(注:本文單獨出現的“懲戒”均特指教師對學生的懲戒,下同)伴隨“教育”的產生而出現,現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利用“懲戒”這一教育的方式,可以為學生(包括全體學生)成才創造良好環境,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不管何時,只要教育存在,懲戒就應該存在。我們必須正視“懲戒”,并努力探索“揚其長、避其短”的有效行使模式。
創新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模式
長期以來,教師懲戒權的行使往往是權利享有主體與權利行使主體相統一,即統一于教師。按理說,教師既然享有對學生的懲戒權那么當然就可以直接對學生執行懲戒,由此,懲戒過程往往也僅在一位教師和懲戒對象(學生)之間完成。這種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模式具有:非公開、小型化、“私了”等特點,往往導致使教師懲戒權行使的扭曲,從而產生種種不良后果。
現實中,只有當教師對學生行使懲戒權過激,并造成較大影響的時候,才會有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的介入,對于更多的懲戒權行使偏頗但未直接造成嚴重后果的,往往將錯就錯,而這對每一個受懲戒的具體學生來說,可能造成了長遠的負面影響。這些也是圍繞教師懲戒權產生種種爭論的主要原因。
由此,筆者認為,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模式應該引入公平、公正、半公開的分權、監督機制,克服其行使過程的“私了” 性。筆者初步探索出以下模式(如圖二示):

說明:
①“☆”兩處“教師”指同一教師,即:指出懲戒對象(學生)的教師;
②“學生懲戒委員會”由不同單位人員組成,人數沒有嚴格限制,3~5人為宜;
③“相應班級班主任教師”指:懲戒對象(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教師;
④“家長會”主要在較發達地區可以嘗試建立,不具備成立家長會條件地區的學校可以選擇其他組織或社會團體參與學生懲戒委員會(如:在農村地區小學可以考慮讓村委會婦女主任參與);
⑤學生懲戒委員會應該有從事心理學或教育學教育工作的教師,并且“☆”處教師不在此列。
該模式實現了教師懲戒權擁有者和執行者的分離。教師擁有對學生的懲戒權,也是行使者之一,但在整個過程中其主要作用是:提交懲戒申請,說明懲戒原因,初步制定懲戒方案。直接行使權歸學生懲戒委員會。這就使得懲戒過程實現了半公開化,半透明化。
懲戒過程的“半公開,半透明”原則十分重要,首先,雖然有校規校紀等懲戒依據,但學生實際的特殊性又決定了懲戒方式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必須突出“公開化、透明化”。其次,在“公開化”、“透明化”前突出“半”字,是因為有些時候,有些問題涉及學生的隱私,處理時必須遵循保護學生的原則,問題只能在學生懲戒委員會內部公開。
通過圖二,很容易看出該模式要比具有小型化、非公開、“私了”等特點的教師懲戒權行使模式復雜。的確,該模式的程序更加規范、結構更加嚴謹、要求更加嚴格,執行起來可能不如“一次性”懲戒“時效”高。但我們要明確一點:對學生的懲戒不是目的,僅僅是手段,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時效”標準來衡量。學生懲戒委員會在執行該模式過程中,可以考察學生的改過情況,并將其作為處理的依據,引入這一“激勵機制”可以促使學生盡快改過,這對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將更為有利。
當然,對于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小問題,教師可以自行處理,但教師必須把握好尺度,懲戒過程必須無條件接受學生懲戒委員會的審查和監督。如果學生不服教師的懲戒處理,可以向學生懲戒委員會提出“由懲戒委員會重新處理”的申請。但對于較大的學生違規違紀問題必須交由學生懲戒委員會處理。
這樣,教師“濫用權”,學生“濫維權”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以上即筆者對教師懲戒權行使模式所作的初步探析,以期與廣大教育工作者交流,希望學者們就此發表意見,提出建設性建議或更好方案。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