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作為黨的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和落實者,必須統籌兼顧,多策并舉,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等民生問題,力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抓住“公平之要”
收入分配是關系社會公平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抓住了收入分配調整這個關鍵,就牽住了社會公平的牛鼻子。因此,要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進一步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鼓勵勞動者通過自主創業、技術創新等方式提高收入。
加強企業工資分配調控和指導,進一步發揮工資增長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行業工人成本信息等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調制度,促進形成企業普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深化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完善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和信息體系建設,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
解決“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后幾年內,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有1400萬人下崗失業,即使經濟增長保持8%—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仍有1000萬人左右,加之農村還有大量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問題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和積極應對的艱巨任務。
因此,要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大力支持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非國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完善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要筑牢“托底之網”
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網”,對落實民生舉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證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依然較低,覆蓋范圍也有待擴大,還有大量的人群應盡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要按照“增加保障線,擴大保障面,力爭全覆蓋”的思路,加快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工作,逐步把農民工、民營企業職工、臨時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進一步擴大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農村低保覆蓋面。加強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保障體系建設和扶貧開支,落實好農村“五保”供養政策,關心和支持殘疾人和老齡事業。
要補足“發展之短”
長期以來,我們在發展中重經濟、輕社會事業,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腳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落實民生舉措,要立足于確保公益、促進均衡、激發活力,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著力解決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滯后問題,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堅持教育優化發展,加快義務教育普及、優質和均衡發展,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切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和水平,實現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落實對經濟困難和智障、殘疾學生的教育資助,保障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完善助學和獎學體系,規范招生和教育收費。統籌各類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形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良好氛圍和條件。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保障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責任,加強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監管,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建設面向基層、服務大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豐富群眾生活。
要暢通“訴求之道”
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安全閥”和削減社會不滿情緒的“泄洪器”。當前,我們既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又處于矛盾的凸顯期,伴隨著各種利益的調整和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人們的利益訴求表達意識日益覺醒,開始用各種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陳述自己的種種不滿,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引發社會沖突,削弱黨的執政基礎。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適應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要堅持領導干部聯系基層制度,定期開展接訪、下訪和蹲點調研,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完善基層民主制度,讓不同利益主體都有表達自己訴求的平等機會;完善決策聽證制度,保證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完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讓公眾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事情及時了解。通過制度建設,保障公眾的話語權、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讓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充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