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人見面就問:“你博了么?”“還博著么?”諧音引發的幽默效果讓大家忍俊不禁。在這個人人博客的時代,作為一個寫東西的人,如果你還沒“博”,多少顯得有點落伍;如果正“博”著,說明你還算時尚;如果你已經堅持了一陣子,說明你夠堅強;如果你已經成了“博士后”,說明你夠酷。
博客大戰引發博客倫理的思考
最近幾年,博客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博客是迄今為止最民主、門檻最低的交流和傳播方式之一,它使得權力精英和知識精英對于傳媒和信息的壟斷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因此,我們在博客上看到了許多在傳統媒體上看不到的東西,看到了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許多重大的新聞是從博客首先發布,傳統媒體接著跟進的,看到了一個無名之輩一夜之間在這里變成了文壇新星,甚至看到了一種新的官民溝通的渠道,等等,這樣的好處還可以列舉很多很多。但是非常遺憾,天底下好像沒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情,博客也一樣。那些痛恨乃至詛咒博客的人難道沒有理由嗎?博客難道不也為人們非理性的發泄提供了渠道么?在這里難道不是可以發現大量不負責任的自我吹噓、造謠中傷、惡意誣蔑、乃至低級謾罵么?
因為博客引發的討論、爭鳴甚至官司如今并不鮮見。比如在過去不久發生的著名的“韓白之爭”。韓寒的粉絲在網上對白燁進行集體“謾罵”最終導致白燁以關博來終結這場博客大戰。這次文學評論界的重大事件從傳統文學評論的角度看沒有多少價值,因為除了眾多媒體參與制造的熱鬧之外,它并沒有推進多少對于文學和文學創作的“本質”的理解;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爭論背景突顯出的學術價值,它不僅對理解文學,而且對理解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倫理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沒錯,博客就是這么駁雜。它以一種新的方式展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人性,真實的大眾心理和真實的文明水準,也空前嚴峻地提出了亟待建設的博客倫理和網絡倫理問題。
從“韓白之爭”的案例看,大量非理性謾罵的出現體現出青年一代網民令人堪憂的文明素質,特別是理性對話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嚴重缺乏,提出了博客倫理和網絡倫理建設這個新的時代課題。
匿名交流使博客變成一把雙刃劍
相對于面對面的交流和借助傳統媒介的交流,包括博客在內的網絡交流由于其借助因特網這個特殊媒介而相應地具有了自己鮮明的特點,也把網絡倫理問題空前嚴重地凸顯出來。
首先,博客上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在博客上交流(特別是通過匿名評論的方式)的人常常相互不知道彼此的真實姓名與身份,交往雙方或多方不知道對方是誰。這樣的交流與面對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與那些署名的紙媒體交流也差異甚大。由這種匿名性導致了博客交流的第二個特點,即監督機制的弱化甚至懸置,也就是說,匿名性使得博客上的那些參與討論的網民缺少其他交流常常面對的社會監督、文化禁忌、自我心理防御以及責任意識,因而也沒有必要帶上人格面具。在這個意義上,這種交流是最真實的,最沒有作假的必要。如果交流的雙方或多方彼此知道對方的身份,說話就比較謹慎。同樣,如果在報刊上發表署名文章,作者必然會顧忌很多,既可能變得更加負責,但也可能無法完全說真話。也就是說,博客以及其他形式的網絡交流的這個特點是一把雙刃劍。從消極方面說,大家說話可以不負責,相互欺騙,甚至臟話連篇,把自我中最原始的一面宣泄出來;而從積極方面說,交流者沒有出于種種文化禁忌而隱藏偽裝自己的必要。如果沒有匿名性,那么你與別人說的話、你發表的見解都是要負責任的。
此外,我們說包括博客在內的網絡世界是虛擬的或虛幻的,也有另外一層意思:人在交往中必然面對種種禁忌,作為社會事實,雖然與真實自我常常是有矛盾的,但是作為客觀的社會力量、社會規范,它們無疑也是真實的。可以說這是兩種不同意義上的真實。這里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人們常常必須通過偽裝的方式才能表現“本我”,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把那個充分社會化、理性化的“我”隱藏起來,才能表現被這個社會化的自我壓抑的“我”。網絡就是這樣一個隱藏一個“我”呈現另外一個“我”的場所。我們不能說那些謾罵白燁的帖子是不真實的,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它更加真實。
最后,匿名性還使得現實中存在的交流者之間的不平等權力關系在以博客方式出現的交流中被暫時擱置起來。大家知道,在現實中進行的面對面交流行為中,存在許多扭曲交流的真實性與平等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就是交往者之間在現實中必然存在的不平等權力關系,包括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文化資本的不同等等。這些現實因素都必然在交往的時候進入交往過程,成為交往的重要社會性語境,乃至扭曲交流的真實性,使得交往不可能完全是平等的、理性的、以理服人的。博客交往則不同。大部分在博客留言的人包括很多博主,都是用的化名,交流的各方都不知道對方是誰,所以,交流者的身份與權力在匿名交流起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這在使得交流變得更加真實與平等的同時,也使得那些在現實中處于弱勢的群體對權威進行顛覆提供了方便。這就是為什么盡管是名人博客,盡管博主是演藝界或其他階層的權勢者,照樣會被網民們用最惡毒的語言加以痛罵的原因。在現實中,人們常常有太多的時候不能講真話,更不能隨便說“不”,特別是和權勢者交流的時候。
博客交流呼喚責任意識與倫理自覺
博客傳播的上述特點所導致的結果是雙面的:一方面,博客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平等的交往平臺和交往手段,使得信息的控制更加困難、正義的聲音更加容易得到傳播。當今世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許多重大的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現象就是通過博客等網絡手段得到傳播并最終在現實中得到糾正的;另一方面,博客交往中責任意識的淡化也突出了交往倫理建設這個迫切的時代課題。我們在網絡上見到的大量匿名評論常常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夾雜著各種低級骯臟的雜音、隨意的污蔑捏造,甚至還有大量不堪入耳的謾罵與發泄。泥沙俱下與良莠不分是網絡交往給人的突出感覺。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匿名性,如果存在監督機制、社會文化禁忌、權力關系,那么,這種交往盡管可能不夠真實,但謾罵現象也不可能這么嚴重。而且,由于暫時懸置了各種監督與制約,人們可以“自由”地、不負責任地編造自己的身份、地位,散布各種虛假不實的信息。許多網上的欺騙、污蔑行為常常就是因此而發生的。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匿名性所隱藏的危害就來自這里。
基于這樣的原因,博客交往的質量不但最能體現交流者個人的道德水準、文化素質,而且最能夠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同樣也基于這個原因,博客交往更加依賴于個體的責任意識與倫理自覺。一個人在強制的狀態下舉止言談“文明”并不難但也不可信,只有在自由、非強制狀態下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資料鏈接
“博客”,即英文blog(Weblog的簡稱)的音譯,互聯網上非常流行的“網絡日志”。它是繼Email、BBS、ICQ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內容可以是對時事新聞、國家大事表達的個人看法,也可以是抒發個人情感心得的日記和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博客的形式正在向圖片博客、音頻博客、視頻博客拓展。
美國是博客的發源地,美國企業500強中很多高管都擁有自己的博客。《2007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到2006年底,我國博客作者規模達到2080萬,博客訪問量達1.01億。在博客作者中,活躍的博客作者為3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