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博客”在去年還屬于“小荷才露尖尖角”,今年,“兩會博客”更是風聲水起,倍受關注。代表和委員們紛紛開博,收集民情民意,建立與百姓直接溝通的橋梁,受到人們的歡迎。
博客體現了公民言論自由權利
博客的興起,說來就是近兩年的事。那個叫方興東的家伙將這種網絡日志引入中國,短短幾百天,就像引燃野火一樣,迅速呈現蔓延之勢,讓人應接不暇。據說中國現有一億兩千萬網民中,已有近1/3成為博友。他們每天在自己的網絡日志中記述生活、表達情感、闡述觀點、建言獻策,成為編外新聞記者和自發的現場直播者。他們正以自己的勤勉,悄然改變著傳統傳播方式,豐富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人對此非常贊賞,認為它是表達民意的有效渠道,是對民主政治的重要補充,是對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的具體實現;也有人對它憂心忡忡,認為博客動搖了正統傳媒的統治地位,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霸權,容易導致思想混亂、道德敗壞、社會失衡。
我個人基本是贊同第一種意見的。博客作為新興傳媒,眼下還處在自身生長發育之中,其不健全、不完善、不成熟,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作為新生事物,它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創造力,其發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們不能因為它魚龍混雜而因噎廢食。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博客為他們搭建了一個自由表達個人思想觀點、抒發美好情感、積極建言獻策的良好平臺;同時,也為普通人群提供了一個排解郁悶、化解塊壘、平和心緒的場所。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健全社會心理,維護社會穩定,其積極意義顯然是占主導地位的。
政府公職人員通過博客了解社情民意
對于各級政府特別是為官一任的領導干部來說,博客應該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了解社情民意,實現官民有效溝通的現實渠道。毋庸諱言,現在在很多地方、很多情況下,假話、大話、空話盛行,真話、真情難覓。而網絡或許是一個少有的例外:無論以什么方式表達,網絡上的意見大體是真實的,雖然未必是正確的。想聽真話,不妨關注博客。通過博客聽真話、摸實情、辦實事,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工作方法。
空說無憑,還是舉個現成的例子吧。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有一位不起眼的“灌水校長”鄒道文,之所以得到這么個時髦的綽號,是因為58歲的鄒校長不久前成了不大不小的“網絡明星”。一個偶然的機會,鄒校長登錄江西論壇,看到論壇正在討論他所供職的江西科技師范學院。一時興起,他也注冊了一個博客,隱姓埋名,開始跟在別人后面試著發帖子,談自己對于辦校治學的看法,引起網友的關注。后來他覺得這樣“偷偷摸摸”沒有意思,索性公開身份與網友交流。沒想到這一公布就把自己陷入話語中心,網友們坦率地和他討論學術腐敗、大學建設、人才引進等大小問題,有好說好,有壞說壞,表達開誠布公、直來直去,毫無隱晦曲折,有的還非常尖銳,甚至于尖刻。鄒校長從網友的回帖中收到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對改進學院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他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深刻觸動,他說:兩個月里,他聽到了一個大學校長在一般情況下很難聽到的真話,這是多么珍貴的真話啊!
其實,利用網絡媒體了解社情民意并非鄒校長的個人發明,在國內,早有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公安一博”的河北“中國第一公安博客”,在網民中人氣頗旺,對溝通警民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有效懲治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國外,三年前美國猶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菲力蒲溫德利就要求州政府公務員使用博客開展工作。他認為,如果政府官員都養成習慣,用博客的方式反映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部門之間的協同,那么將可以形成一個政府知識庫。2003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一霍華德迪安開設“為美國而博客”,為自己的競選活動網上拉票,成功地籌集到大筆贊助款。如今,政治家開辦博客已成流行趨勢。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是“中國博客部長第一人”。這兩年的“兩會”期間,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開辦“兩會博客”,起到了“讓人們更廣泛地了解參與政治決策”的良好作用。2006年4月,德國總理默克爾成為第一個開通視頻博客的政府首腦。
利用博客聽真話,考驗官員承受和辨別能力
這樣一種不容忽視的趨勢,是不是對我們的各級官員有所啟發呢?常常能夠聽到“民意不暢”的抱怨,也能聽到領導者“聽真話難”的感慨。如今網絡媒體為我們提供了條件、搭建了平臺,使我們有可能通過虛擬空間了解真實情況,就看我們是否有這種愿望、是否有這個雅量了。
沒錯,通過博客獲得有益信息是有條件的,它對政府官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辨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所周知,網絡媒體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贊揚與謾罵交織,肯定與否定并存,有益的意見常常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表達,有害的信息卻經常披上誘人的偽裝。因為多數人處在匿名和虛擬之中,人們無論表達正面意見,還是宣泄不同觀點,大都無所顧忌、肆無忌憚,思想之犀利,言辭之尖刻,作風之惡劣,有時都是叫人難以承受的。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冷靜的處世態度,沒有善于辨別是非真偽的理性眼光,很難從博客中真正吸取什么。對于那些只愿聽好話、不愿聽真話的人,網絡就是大敵;對于只愛笑納贊揚,不愿接受批評的人,網絡無異于洪水猛獸。
當然,博客作為一個新生兒,需要在生長發育之中不斷完善自己。一方面,作為個體的博客需要不斷提高品位和質量,嚴防粗鄙化,在平實的表達之中不應放棄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不要滿足于簡單的“話語爆炸”、“情緒宣泄”。另一方面,要通過健全立法、建章立制做好博客管理工作。博客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不能游離于法制和道德規范之外,必須接受必要的法律監督和行業管理。以為博客是一個不受法律和道德約束的世外桃源,是一個可以無限制地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的平臺的想法,顯然是幼稚可笑的。
過去的一年多,中外傳統媒體都遭受了來自網絡媒體的強烈沖擊。據中國報業競爭力年會披露的消息:在網絡等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報紙的發行量和廣告額均不斷下降。國外的情況也大同小異。美國的IDC公司甚至預測:2005到2008年,全球網絡媒體的收入增幅將達到35%至40%;而有美國傳播學者甚至預言,美國的報紙將在本世紀40年代消亡。
我還不至于像美國學者那么悲觀。但傳統報紙將面臨網絡媒體的強烈沖擊,這是我們已經明確感到的。在此情況下,明智地選擇網絡媒體為我所用,為公眾服務,應該是每一個政府公職人員及早考慮的問題。(作者系《求是》雜志社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