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企業給員工發獎金嗎?您也許會說,當然!沒有獎金怎樣激勵員工創造更高的業績呢?但是,有一位企業家卻堅決反對發獎金,他就是德國DM日用品和化妝品連鎖超市的創始人格茨·維爾納。
三十多年前,格茨·維爾納白手起家,創建了DM超市。如今,DM已擁有一千多家連鎖店,兩萬多名員工。值得一提的是,DM員工的收入在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但是,沒有獎金。
維爾納認為,發獎金,意味著管理者認為員工如果沒有附加的刺激,就不能以最高的積極性投入工作,這是對員工的不信任。因此,維爾納把所有的工資都作為固定工資發放,既保障了員工的物質利益,又體面地維護了員工的自尊、人格。
維爾納的做法,不一定值得推廣,但它提醒人們,激勵是把雙刃劍,有正面效果,但同時也可能有負面傷害。事實上,激勵并不一定就會提高員工滿意度,如果做得不好,激勵還可能帶來很多負面效應。
負效應一:
易產生激勵依賴心理
人的要求總是會越來越高。如果把激勵當作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主要手段,必然會導致員工產生依賴心理,把拿更多的獎金作為工作目標。一旦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便失去工作動力。有的員工甚至會把做好份內工作當成討價還價的資本。這樣,勢必增加企業的成本。
負效應二:
可能降低員工的積極性
激勵面太窄時,得到獎勵的總是那些積極分子、先進個人,對于大多數難以受到激勵政策眷顧的“中下游”員工來說,可能將是一個長期的心理打擊,必然會嚴重影響其積極性。而激勵面太寬時,又會淡化激勵的作用,使獎金變成“大鍋獎”,企業花了不少錢,而員工卻把它當成原本就該得到的工資,根本就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負效應三:
易出現急功近利行為
一些企業喜歡給員工定指標,完成既定指標,才可以領取相應的獎金;超額完成,還有超標獎。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有兩種“勇夫”:一種是遵紀守法的“勇夫”,一種則是敢踩紅線的“勇夫”。前者憑實力“摘桃”,后者專門鉆政策空子。
某知名企業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該企業的一位區域銷售主管,為了完成銷售指標,擅自與客戶簽訂多份合同,以低于企業規定的價格向客戶銷售價值數千萬元的商品,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更有一些職業經理人,冒法律風險,用做假帳等違法手段,欺騙投資者和企業員工,謀取個人利益。美國的安然公司和我國的銀廣夏、藍田股份等公司,正是由于其高級管理人員瘋狂造假,使得企業身敗名裂,更使得眾多股民損失慘重。
原因何在?激勵應和約束相伴而生。沒有約束的激勵,就象失了控的馬車,雖在快速行駛,但卻難以控制。沒有約束的激勵,最容易使得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做出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
激勵機制是企業管理必不可少的利器,用得好,能發揮重要作用,很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用得不好,則會落得個費力不討好的下場。所以,激勵機制不能隨便制定,更不能濫用,必須充分考慮它的負效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周密安排,謹慎使用。唯此,才能真正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