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載,一度令互聯網談虎色變的“熊貓燒香”案終于告破。該病毒的原始制作者李俊及另外5名嫌疑人落網。李俊等人只具有中專學歷,在2004年畢業后,曾多次南下北上,在幾個大城市尋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鐘情于網絡安全公司,但都沒有成功。幾乎所有公司都認為,一個中專學歷的人不會有什么能力。為發泄不滿,同時抱著賺錢的目的,李俊開始編寫病毒,從而走上歧路。
惋惜之余,更值得我們為之反思。李俊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便是根深蒂固的以學歷衡量能力的選才用人觀念在作怪。時下,許多用人單位招聘人才,開口就要研究生、博士生,低學歷的人即便再有才能也根本不會被錄用。如前幾年上海的人才引進計劃曾提出,只引進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按照這種選才用人觀念,就算是設計了上海楊浦、南浦、徐浦、盧浦等4座大橋的著名橋梁專家林元培先生,雖然曾創造了造橋史上多個“世界第一”,但在上??赡芤膊凰闳瞬?,因為他也只是中專畢業。
無疑,這種畸形的用人機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費。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人才市場上,90%以上的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具備大專以上文憑,而人才資源頗為雄厚的美國,2001年《華盛頓郵報》一年的科技類招聘廣告3544個,其中要求碩士學位的僅77個,要求學士學位的僅206個,2799個完全沒有任何學歷要求。相比之下,我國在人才相對匱乏的背景下造成的人才浪費何等巨大!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由于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僅2005年一年,我國就有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無端消耗,造成的損失僅經濟指標一項已超過9000億元。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促使我們不得不深思現行選才用人觀念存在的問題。
而今,人才的標準以及辨別人才的辦法已有很大不同?,F代人才學對人才的解釋是“通過創造性勞動,對社會或社會某方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的人”。2003年,黨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指出: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這些歸結起來就是實踐認可,即更加強調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實踐價值。
人才與人力的根本差別就是能力差別。人才能力的終極表現是實踐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縱觀中外優秀人才,并非全然靠書本知識,而是在認識規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培養出來的。人才總是在社會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的;實踐顯才干,實踐出人才。我們要真正選準有用之才,就必須自覺強化“實踐本位”意識,立足于實踐去發現人才,運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人才,把握人才成長的實踐規律,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成豐富的人才資源。
“剖石為玉、淘沙為金”,是說須立足實踐去發現和識別人才。發現和識別人才,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西魏政治家蘇綽曾言“夫良玉未剖,與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只有“剖而瑩之,馳而試之”,然后才知是寶玉和千里馬。他還舉例說,姜太公是釣魚的,百里奚是喂牛的,如果沒有機遇,不任之以事業,不責之以成務,那么即使再過一千年,也不會出現姜太公、百里奚這樣的杰出人物。由此,他提醒執政者:“得賢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則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這就需要我們立足于實踐,拓寬選才用人的視野,完善競爭擇優的人才選拔機制,“剖石為玉、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