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牧羊”的故事是從一名中學生的語文試卷上看到的:農夫湯姆養了一群羊,放牧時,他總是放聲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愛……。”可有件事總讓他感到遺憾——他的羊群里還有一只黑羊。湯姆盤算著要賣掉黑羊,“這樣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愛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在一場暴風雪中,湯姆與羊群走散了。當暴風雪停息的時候,滿山遍野銀裝素裹,湯姆四處尋找,哪里還有羊群的影子?艱難的尋覓中,湯姆終于發現遠處有一個晃動的小黑點,跑過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和那群白羊。湯姆高興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虧有了你!”春天,湯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幾只黑羊,他歌聲依舊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愛!”
這則故事看似淺顯,實則蘊含著十分深刻的“識才用人”的道理。
古往今來,許多成就事業卓有建樹的人才未露“崢嶸”之前,其巨大“潛質”常常湮沒于平凡之中,難以被人捕捉,其獨特個性常常遭到排斥甚至扼殺。
古往今來,許多成就事業卓有建樹的人才顯露“崢嶸”之前,其巨大“潛質”常常湮沒于平凡之中,難以被人捕捉,其獨特個性常常遭到排斥甚至扼殺。正如韓愈筆下的千里馬,雖有千里之能,縱有千里之志,如果不是伯樂“識貨”,也只能“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人才,可能就在那些有爭議的人之中。戰國時期列“四君”之首的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可謂一個龐大的智囊團,其中一個名叫馮諼的雅士,身佩長鋏,亂發披肩,舉止頗顯怪異,且出門辦事必配車馬,每日用餐必有魚肉,稍不如意,便以“長鋏歸去”相要挾。其“惡劣作風”令孟嘗君“左右皆惡之”,紛紛進言要求打發了之。孟嘗君則頗為大度,處處以誠相待,盡量滿足馮諼的“過分”要求。果然,后來馮諼給孟嘗君出謀劃策,利用諸侯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為孟嘗君鞏固了其在齊國的地位。
素以獨創技術而馳名全球的“索尼”公司,前幾年卻在成倍增長的計算機市場落后于人。“索尼”決策者知道,要想后來居上,必須及早拿出新產品。按常規,讓科研部門研制新產品至少需要兩年時間,這顯然不利于市場競爭。于是,“索尼”領導出人意料地決定,在企業內進行公開招標。結果三位被視為只具有“潛才”的職工中標。三位“準人才”果然不負重望,只用了半年時間,印有“索尼”商標的微型計算機便出現在商店里,其性能高于同類產品,價格卻便宜一半,“索尼”占據了一大片市場。
上述的孟嘗君和“索尼”領導人,或許對“識人當于未顯時”有著深刻的理解,不過“湯姆牧羊”對我們的啟示也是多方面的。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識才需要洞察力
人才從其能力顯露過程來看,可分為顯人才和潛人才兩種,一個人的才能也分為顯能和潛能兩部分。顯人才通常都具有明顯的才能外觀特征,才干大小一目了然;而潛人才的才能不如顯人才那樣外露,其才干的釋放是一個漸進的長效過程,是厚積薄發的過程。識別人才不僅在于將那些已經顯露頭角而尚未獲得社會公認的人才加以識別,更重要的是要及早發現那些還沒有顯露頭角的潛人才,并為他們迅速施展才華提供條件和機會。
唐末著名詩人杜荀鶴寫過一首《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詩人在這里辛辣地諷喻時人,目光短淺識別不了小松就是凌云木,直到成為參天大樹時才說它是高大的。這就是說,識別潛人才要求識才者具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在現實生活中,潛人才在其顯露才華之前,與普通人一樣,就像形如石頭的璞一般。管理者如果沒有高超的洞察力、觀察力,就會誤將璞玉視為石頭,從而使優秀人才擦肩而過,失之交臂。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觀察需要全方位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的這首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從表面上看,是告訴我們如何識山,其實它也告訴我們如何識人,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需要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觀察和了解,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科學的判斷。在識人、知人的過程中,一是不要只看“近才”不看“遠才”,或者是只看“遠才”不看“近才”。就是說,一方面要擴大發現人才的視野,應特別注意眼睛向下,從基層選拔那些具有豐富經驗和真才實學的人才。自古以來,許多優秀人才都出身低微,潛身于群眾之間。如果高高在上,不明下情,就只能在原有的“圈子”里打轉轉,難以發現脫穎而出的新人才。另一方面,發現人才的關鍵在于從身邊開始,要從研究周圍每個人的長處著手,不以求全責備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人才就會被發現。二是不要只求“穩妥”之才,擱置“爭議”之才。發現人才要善于從那些有爭議的人中,把確有真才實學、富于創新的人才選拔出來,做到識才于未顯之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識別人才須立足高遠
識別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考察和看待人才的現在和過去、優勢與不足、缺點和特長,從各個側面辯證地觀其才識,而不應該以一時一事、某個側面或某個局部做定論。有的人短處遮住長處,看似平庸卻暗藏神奇。陳景潤大學畢業曾走上講臺,卻是一個不合格的中學數學老師,并遭到校方的辭退,幸遇華羅庚慧眼識才,將其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專門從事數學研究工作。經過數年鉆研,終于在數學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華羅庚正是看到了陳景潤的聰明、睿智、持之以恒,看到了他成為一名優秀數學科研人才的潛在素質和能力。如果當時華羅庚以細短遮專長,用以偏概全的“斜視”眼光看待陳景潤,那么我國就有可能失去一顆數學巨星。因此,在識別人才時要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既要分清現象與本質,主流與支流,從大處著眼,不能“忌人才之細短,忘人才之所長”,應取大節;又要看長遠,不以人才的昨天來完全否定其今天或明天,把人才看死,同時也得避免僅拿人才的昨天來肯定其今天或明天,一好百好或一俊掩百丑。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人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