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才難得,而高度忠誠的人才更是十分難求。很多優秀的企業在錄用員工時,往往將忠誠擺在“德”的第一位來考慮。在他們看來,越是能力強的員工,如果忠誠度不夠,一旦出現問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大。招聘是企業獲得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對員工忠誠度的認同和感知,是始于招聘錄用階段。因此必須把好招聘關,從源頭開始為提高員工忠誠度打好基礎。
總部設在寧波世貿大廈的一家大型外企老總曾感嘆道:“跳槽與人的個性有關,習慣于跳槽的員工我們不敢要。”其言語中無不透露出對缺乏穩定性和忠誠度員工的反感和恐懼。求職者的類型一般有以下幾類:第一是品德好、技能高的,這種員工是所有企業求之若渴的;第二類是素質和職業能力較差者,這類員工通常都會在招聘第一環節即被淘汰;第三類是品德較好但業務技能有待提高的;第四類是職業能力很強但品德較差的。相信絕大多數企業在面臨第三四類員工的選擇時,都會偏重于第三類人員,企業寧可在造就培養方面多增加些支出,也比選擇第四類員工帶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更令人放心。因為學識及經驗皆可后天補充,而可貴的品質卻絕非短時間內可以養成。
招聘,作為員工忠誠度全程管理的第一站,是員工進入企業的“過濾器”。其“過濾”效果直接影響著后續階段企業員工忠誠度管理的難度。從新員工進入公司后的不同忠誠度表現來看,大多數企業在招聘時通常會犯一個共同的錯誤:純粹以技能為導向而忽視了對員工品德和個性的測試。按照“有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毒品,德才兼備是極品”的說法來衡量——不小心可能就會讓“毒品”鉆了空子。“磨刀不誤砍柴功”,選對了人會給企業節省很多管理成本,反之則會導致用人部門的抱怨甚至給公司造成嚴重損失,影響公司聲譽。因此,在招聘過程中,必須注重應聘者的忠誠度。具體可借鑒如下措施:
排除跳槽傾向大的求職者
企業在招聘和甄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對求職者工作能力的考核,如果仔細查看求職者的申請材料并加以分析,還能獲得其他有用信息。例如,該求職者曾經在哪些企業工作過,平均工作時間長短,離職原因等等。通過這些信息可以預先排除那些跳槽傾向較大的求職者。筆者曾經遇到過一位應聘者,其簡歷可謂豐富多彩,從事過多種職業,但仔細一看工作時間,最長的才4個月,只是忙著跳槽了。公司最好不要錄用這種跳來跳去的應聘者。
注重求職者的價值取向
員工忠誠度的高低與其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密切相關。因此,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不僅要看求職者的相關工作技能,還要了解求職者的個人品質和價值觀,判斷其與企業價值觀的差異程度以及改造難度等,并將其作為錄用與否的重要考慮因素。為保證員工的高忠誠度,有些公司甚至寧愿放棄經驗豐富、價值觀受其他公司影響較深的求職者,而去雇傭毫無經驗,但價值觀可塑性強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筆者在讀研究生時曾遇到過一位老總,他對我講:“將來就業時,千萬不要到小公司去!”我非常納悶,說:“小公司也很好啊。可以學到方方面面的很多東西。”他說:“那是因為你是一張白紙,任何一家公司都能讓你學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都會讓你感覺學到了很多……。”現在想來,他可能是從老總的角度,早就意識到了第一份工作對人的價值觀的巨大影響。大家受教育的途徑多以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主。而社會對新參加工作的人員而言,則更為重要。所以,招聘人員一定要把應屆畢業生和社會應聘人員加以區分,分別考察其價值取向。
與求職者如實溝通,保持誠信
在招聘和甄選過程中,一些企業特別是急需人才的中小企業,為了能盡快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常常會在與求職者的溝通中夸大企業的業績和發展前景,并給求職者過高的承諾(如薪水、住房、培訓等)。當求職者到了企業之后才發現,企業當初的承諾不能兌現,那么企業很可能會失去員工的信任,從而導致員工忠誠度下降。因此,在決定錄用員工前,要把企業的相關情況如實相告,并給應聘者一個再思考再選擇的過程。如果讓其盲目進入公司后才發現很多與他想象的不一樣時,會對其績效狀況和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筆者的一位朋友就碰到過這類情況。一開始跟老總談時,老總把公司前景描述得特別好。一個月以后他發現,公司根本就沒有那么好,在同行業中也沒有太大優勢。自從了解真相的那天起,他就有一種被騙的感覺。后來,找了個借口離開了這家公司。
當然,企業如何在眾多的求職者中挑選符合本企業要求的員工,都會有一整套的選擇標準,從簡歷的篩選、面試、復試、考核直至試用期結束等等,過程不一而足,但無論形式如何,內容卻大致相同,即由原來單一的注重文憑或資歷轉向現在的品格考察。如國內著名的企業“樂百氏”,其選人標準就是將“老實人”排在首位。許多排名在世界500強的企業,在決定是否錄用一個員工時,除了測試專業技能外,也通過各種形式測試應聘者的品德和個性。品德、個性測試方法通常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是結構化面試。將檢測員工忠誠度、個性方面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歸納為若干條,可以制成問卷讓應聘者填寫,也可以由主考官提問讓應聘者回答。該測評工具因公司的性質、所處行業、規模而異,但至少應包括以下帶有共性的問題:離職原因,對原來公司的評價,對工作環境、工作機會及報酬福利的體會,什么是最好的工作,什么是最好的同事(請他說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什么,等等。
第二種是關鍵事件評價。針對員工忠誠度問題出現過的一些實例(可以是自己企業的,也可以是其他企業發生過的),讓應聘者發表個人看法,言為心聲,可以從其只言片語中發現其心理軌跡。
第三種是心理測量。由心理學從業者根據人的個體差異原理研制出的專業測量工具,可對人的職業能力、職業傾向、人格品質和個性特征等指標進行客觀評價,并有較好的診斷性和預見性。心理測量在國外被廣泛用于公務員選拔、企業員工招聘、人才素質測評、高管錄用等工作之中。心理測量的不足是較為費時且價格不菲,不太適用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通員工招聘,但是用于選拔高管和關鍵崗位人才時,可以避免給企業帶來震蕩性的風險,性價比高。目前國內一些人才測評專業公司的出現,給企業人才測評帶來了較多的選擇余地。
第四種是背景調查。這是了解員工忠誠度必不可少而且相當有效的一個工具。美國“9.11”事件后,西方國家在加大SA8000(社會責任標準)體系實施力度的同時,也對供應商提出了對員工實行背景調查的要求。我們在招聘員工時,運用背景調查能有效地發現員工的品德情況,當然要注意控制好影響背景調查可靠性的相關因素,以達到較高的效度和信度。
當然,上述幾種方法的具體應用還有很多技巧性的東西。以背景調查為例,在我國,這種方法的使用是要費很多腦筋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對那些已經從原單位離職的應聘者而言,在原單位HR工作者的口中得到的評價,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差。這樣的背景調查根本不具借鑒價值。所以,在具體應用時應利用各種渠道,多方打聽,才有可能得到比較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