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人才儲備已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談到人才儲備工程,就不可不談企業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y)。
2007年4月,即將舉辦的“中國企業大學高峰會”,將聚焦企業大學的創辦熱潮,同時,也給國內各知名企業大學高層領導一個交流經驗的機會。筆者有幸采訪了兩位屆時蒞臨此次論壇的知名企業大學的高管,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聽聽他們對創辦、管理企業大學的高見。
訪談對象:
關遲:惠普商學院院長、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人力資源總監
許芳:TCL集團領導力開發學院副院長
二十一世紀,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大學
《人力資源》:作為國內知名人力資源專家,你們認為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大學?
關遲: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能適應復雜多變的業務環境的人才。為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們的企業大學必須有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立足于本土人才的真正需求安排教學課程,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真正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許芳:正如《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提及的,“世界的競技場已被夷為平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TCL明確了自己的愿景:成為受人尊敬和最具創新能力的全球領先企業,其具體戰略就是國際化。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能適應并引領這一戰略目標實現的國際化人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設置和人才培養都必須為企業戰略服務,毋庸置疑,企業大學應該擔負起這個神圣的使命。
共同走進他們的企業大學
《人力資源》:各公司在中國成立企業大學的設想是不同的,你們的企業大學創建之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關遲:“與中國共同成長”,是中國惠普公司的愿景之一。2001年應運而生的惠普商學院,創建目的就是旨在把惠普公司好的管理理念與國內客戶分享。惠普認為,把自己的管理經驗與重要的合作伙伴分享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通過幫助客戶和合作伙伴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人才競爭力,使他們得到更大的發展。這樣一來,彼此可以在價值鏈上銜接得更好,惠普也才能更加壯大。
許芳:TCL目前尚未成立企業大學,至少在名稱上尚未冠有大學的稱謂。目前,擔負企業大學職能的是TCL集團領導力開發學院,原為TCL集團培訓學院,于2000年成立,主要定位于TCL集團中、高層領導者的能力開發和培養。創建之初的目的,是通過提供有效的培訓服務,持續改進個人與組織績效水平,不斷提升個人與組織發展所需要的競爭力,建立具有國際化運營能力的人才隊伍。
《人力資源》:兩位的公司都成功創建了自己的企業大學,你們能談談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嗎?
關遲:惠普商學院曾榮獲“2005年度中國杰出企業大學獎”,這是企業界對我們商學院的認可。惠普商學院的成功創建,在于我們是“分享惠普成功經驗,奉獻經典管理課程”的身體力行者;在于堅持自己的特色,與惠普中、高層經理,分享惠普自身的成功經驗。簡單來說,就是“用自己的人講自己的故事”。這種100%的“惠普特色”,使惠普商學院在短短的六年中,在眾多的企業商學院中獨樹一幟,并將“惠普之道”延伸到各個行業和不同的企業領域。
在將自己的特色、最精華的東西拿出來分享的同時,惠普也非常注重根據客戶的需要,設計適合其他企業的培訓方案,這種做法獲得了很多企業的認同。比如,我們根據金融街控股公司近百名經理人的情況和業務特點,開辦的“雄鷹特訓營”,設計和安排了關于領導力、戰略規劃、執行力、以及營銷與控制等方面的近十門課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許芳:企業大學的關鍵成功因素很多,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戰略定位。而且,必須是由企業的高層領導參與,從企業整體戰略推導出來的。在戰略定位的推導過程中,首先要理清企業大學的戰略定位,對于公司整體戰略實現的價值貢獻,明確戰略目標和任務,并且制定可以有效實施的行動方案。TCL集團領導力開發學院的戰略定位,主要在于公司管理人員領導力的開發。2005年制定的發展戰略步驟為:以3~5年的時間,開發領導力,5~8年的時間,領導領導力的開發。開發領導力是一種工作行為,而領導領導力的開發則擔負著引領人才培養的使命。正是在這種明確的戰略指導下,領導力開發學院不斷擴大服務對象,由最初的中、高層到目前的中、高層后備和關鍵崗位人員。2006年起實施精“鷹”工程,培養的重點落到了中層,并且制定了為期三年的培養規劃,以保證每年有101名經過選拔、測評的高潛質人才,可以得到至少為期一年的多途徑培養。
《人力資源》:有專家指出,師資力量和教材開發是企業大學的兩大“軟肋”,你們贊同這個觀點嗎?兩位的企業大學在這兩個方面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關遲:師資力量和教材開發應該說是企業大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做得不好,是失敗主因,做得好,是成功要素!
惠普用了嚴格的流程開發課程和發展師資。首先,從師資力量上講,惠普商學院的講師全部是中國惠普公司的在職高層經理,總裁孫振耀先生、幾位副總裁及大批高層經理都是商學院的“授權講師”。這些高層領導所教授的知識,都是惠普真實商戰的經驗總結和管理精髓,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在授課過程中,他們將自己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的豐富業務及管理經驗,與學員進行交流,使學員獲得了傳統高校商學院鮮有的“第一手”資料,深受學員的歡迎。其次,惠普商學院大部分課件也有自身的特色,都是由公司根據現實需要自行研發、定制的,各階層的經理人都會找到適合他們的培訓課程。針對高層經理人,有比較知名的兩大培訓課程——“惠普之道MBA”、“惠普經理人必修課”。而針對中層的職業經理人,惠普商學院總結了一系列“惠普職業經理人必修”課程,它包括“惠普服務之道”、“惠普銷售之道”、“惠普人才之道”,涉及企業諸多核心職能角色的培訓。同時惠普會從受培訓者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經理人。
許芳:和惠普相似,TCL力圖打造自己的師資隊伍。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講師體系。由企業不同層級的領導者和資深專業人士,通過嚴格、規范的申請、推薦、面試、試講、考評等程序,產生逾百名企業認證講師,搭建起了自助理講師、講師、高級講師、專家級講師等不同層級的內部講師梯隊,并組建了“導師”團隊。推行導師制,不僅為我們的精“鷹”學員指定專人輔導,也借此培養出了更多“教練型領導”,提升了領導力,以喚醒員工的個人責任意識,逐步開發他們的潛力。同時,我們也受外部師資的輔助,特別是在高層培訓方面,外部師資的啟用會多過內部。
在教材開發方面,我們注重企業特色課程及講師特長課程,如企業文化、戰略推演、有效溝通、團隊合作、有效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領域。教材開發是不斷累進、修訂的過程,其關鍵在于改善企業業績、員工得到全面發展。
如何實施國際戰略
《人力資源》:你們認為本土化企業大學將如何協助企業在WTO年代和國際接軌?
關遲:培養國際化人才,一直是國內企業關心的話題。惠普將分享自身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經驗,協助企業與國際接軌。與一般企業商學院不同,惠普商學院完全定位于對外培訓服務領域,包括MBA項目。自2001年成立以來,惠普商學院承擔了國內眾多知名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培訓服務,為本土公司的全球鏈條上涂抹了潤滑劑。
許芳: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是必須了解國際水平的高度。TCL的領導力開發學院成立之初,就開始加強同國內外著名大學和培訓咨詢機構的廣泛合作。但接軌不是目的,企業大學最重要的還是協助企業達成目標和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
展望未來發展之路
《人力資源》:你們預測我國的企業大學今后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在此發展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關遲:國內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都開始有創辦自己企業大學的需要。明確目標和定位,持之以恒,就一定會有好的效果。就發展趨勢而言,未來的企業大學,一定是整合更多資源,面向更多客戶,體現更多功能!對于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包括市場策略、品牌、文化、上下游關系鏈等,企業商學院與這些要素結合得都非常緊密,是一個最適宜整合戰略資源的工具。而對于企業外部資源的整合,則是與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合作了。
國內企業大學的發展還要與時俱進。課程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形成最新的理念,運用最新的工具。比如,企業文化建設這門課程,我們每季度都開,但每次課程的版本都在更新,都在充實新的內容。
許芳:創辦企業大學,在國內企業界將呈上升趨勢。不少企業帶著一種期望建立自己的企業大學,但與擁有多年運作經驗的外資公司開辦的企業大學相比,自然顯得稚嫩。對于要注意的問題,我認為企業大學的內容應重于形式,軟件應重于硬件。教育需要長期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才培養應有捷徑,但不可能立竿見影。無論成立企業大學是基于什么動機,都不可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發揮其價值,惟有創造價值,才能佐證其存在的必要。
《人力資源》:企業大學雖是一個新興的培訓方式,但是,隨著它漸行漸近的腳步,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了企業界對人力資源開發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相信企業會因“大學”而成長,“大學”會隨企業而壯大,祝二位的企業大學越辦越好!
實習編輯:吳麗霜
鏈接1:什么是企業大學
企業大學是由企業出資,以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一流的商學院教授及專業培訓師為師資,通過實戰模擬、案例研討、互動教學等實效性教育手段,以培養企業內部中、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供銷合作者為目的,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要的一種新型教育培訓機構。最早的企業大學是1955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辦的“克勞維爾學院”。據統計,目前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70%的企業建立了企業大學或商學院。
鏈接2:TCL精“鷹”工程
TCL集團于2006年8月全面啟動的精“鷹”工程,是在全集團范圍內分批次地對中層骨干管理者進行選拔、培養和發展的人才培養工程。該工程開設常規化培訓課程,建立起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相結合的完善培訓課程體系和考核體系;實施導師培養制度,集團高管親自擔任教練和導師;實行輪崗訓練制度,定期將不同產業、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管理崗位進行重新分配;實施跨國任職與海外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