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的五種價值取向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是價值取向?直白地說,就是一個人最看重的是什么。好的東西是人人都喜歡的,但諸多好東西不能兼得,只能選擇其一,他選擇的是什么,就是他的價值取向。
人究竟有幾種價值取向呢?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認為人有三種高層次需求:一是權力需求(Needfor power),這是一種影響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二是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這是一種爭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三是親情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這是一種想建立友好親密的人際關系的需要。
麥克利蘭的三種需求理論很有名,可我認為它還不夠完備,至少還應該加上另兩種需求。第一個要加上的是更高層次的信仰需求(Need forbelief),也就是一種為自己選擇的信仰獻身的需求;第二個要加上的是一個較低層次的金錢需求(Need formoney),一種獲得更多的物質滿足的需求。如果這樣,人的需求理論或者說價值取向理論就完備了。我認為。研究信仰取向和金錢取向的意義,可以與研究麥克利蘭指出的三種取向分庭抗禮——金錢取向的人在我國現階段還很多,而信仰取向會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巨大的不可忽視的影響。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大多是權力取向的,為了權力他們甚至不惜弒父、殺子、屠戮功臣。難道他們就沒有親情意識么?當然不是,只是他們更看重權力。當親情和權力發生矛盾時。他們總是放棄親情,死保權力。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中有丹麥國王克勞迪斯為謀王位而鴆殺親兄:俄羅斯畫家列賓的名畫《伊凡雷帝》表現的是伊凡四世用手中的鐵杖擊中兒子的頭部,血流如注……當伊凡頓悟了這瘋狂、可怕的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在紅色的地毯上,他睜大充滿恐懼、悔恨的雙眼。在他瘦削的臉上。兩只驚恐萬狀的大眼珠是權力取向的人的最好寫照。
親情取向,當然也包括愛情取向,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當屬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可謂20世紀最具戲劇性的事件。這就是有權力取向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的了——怎么能放著國王不當,為了一個女人放棄一切呢?中國傳統劇目《寒窯記》,講的是唐懿宗時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兒王寶釧天生麗質,聰明賢慧,到了婚嫁年齡,她看不上諸多王公貴族的公子,卻偏偏對在家里做粗工的薛平貴產生了愛意。經過彩樓拋繡球,她選中了薛平貴。不料其父嫌貧愛富。堅決不允。無奈之下,她與父親三擊掌后斷絕了父女關系,嫁給薛平貴住進了寒窯。后來,薛平貴從軍征戰,遠赴西涼,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王寶釧貧病困頓,挖光了周圍的野菜,苦度日月,等待薛平貴回家。這又是愛情取向的一個絕好例證。
成就取向的例子就更多了,陳景潤算一個吧。為了“哥德巴赫猜想”,他可以住6平米的房子,可以工資讓同學拉下幾級,可以到45歲還不結婚。能手捧著書走路頭撞大樹,和大樹說“對不起”。
金錢取向的人在社會人均收入不高、市場秩序尚未完善的時候特別多。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葛朗臺、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果戈里筆下的潑留希金都是金錢取向的。一般說來,經過貧窮剛剛致富的一代人。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金錢。
信仰取向的激勵作用是最大的。有信仰價值取向的人,可以為了心中的信仰放棄名利、忍受饑寒甚至從容赴死。特蕾莎修女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的內心充滿了高尚的宗教情感。對她來說,只身潛入隨時可以失去生命的疫區并不可怕。在她看來,幫助他人,拯救他人。是她來到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使命。這就是信仰的力量?,F在有一些歌手常在舞臺上“假唱”。但是當他們在災區。在老人院,或者面對天真爛漫的兒童,他們就絕不假唱,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投入地、虔誠地、甚至淚流滿面地唱。這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那么,怎樣用最快的速度了解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呢?
價值取向可以通過單詞計數技術分析和因果信念關系分析的方法來判斷,也可以用心理測試測出。這幾種方法中,單詞計數技術最簡單,就是看一個人最常說的詞是什么。比如,有的人經常說“升官”,有的人經常說“掙錢”,有的人說得最多的是“寫書”,有的人說得最多的是“感情”。這是人們在無意中釋放的關于自身價值取向的信號。
作為管理者知道自己下屬的價值取向是相當重要的事情,甚至比知道他能做什么還重要。管理是一種“讓別人把事情做好的藝術”。別人為什么要做好你的事情呢,就是因為你能從上述五種取向上激勵他,給他滿足感。從理論上說,任何管理者手中的激勵資源都是有限的。比如,誰也不能無限制地給下屬官位和金錢。這樣就需要管理者經濟地使用手中的激勵資源。比如。對權力取向的人適當放權,不要再多給他金錢了;而對金錢取向的人,多給他點金錢就不要再多給他權力了。管理是講究效率的,要用最少的投入換得最大的產出。在這里就是用最小的激勵換得下屬最大的工作績效。知道了下屬的價值取向,就可以最有針對性地使用、激勵他了。
作為個體的人,知道自己的價值取向后,就可以設計好自己的人生目標,把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自己的價值取向上,做出一番大事業。觀察成功人士,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價值取向是否明確。因為成功的秘訣就是“心系一處”,也就是莊子說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一個人只有價值取向明確,心無旁騖,矢志不渝,才能有所成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有人似乎只是笨笨地慢慢地走。但只要他堅持不懈,咬定目標不放松,十年后再看,他一定會走在前面。只要在價值取向上竭盡全力,就沒有人能與之匹敵。
也許你會認為價值取向這個概念抽象難懂——的確,當你還沒有深刻地了解一個人,當你還在對自己的人生使命猶豫彷徨。它的確有如“霧里看花”。但即使如此,它也是一種不能擺脫的力量——它潛藏于你生命中的每一秒鐘,顯現于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閃耀于你的每一個思想,成就于你做的每一件事。隨著一步步接近它的本質,你會發現,你對他人的影響力和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力,也會與時俱進。對價值取向的追尋。將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功課,也是永無止境的征程,更是永不枯竭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