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共同制定的“中國企業新領袖培養計劃”中,朱新泉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一個當年與農民工在建筑工地一起捆鋼筋的小技術員,何以與中石化、海爾、東風汽車這樣有影響的上市公司老板一并成為“未來之星”?我們對這位以“學而思,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遠”為座右銘的商界新星進行了專訪,讓他來暢談自己的心得。
《人力資源》:聽說您大學剛畢業時在施工現場當技術員,那時有沒有為自己設計職業生涯規劃?
朱新泉:剛畢業時,我曾在深圳打工一年,當過一個企業的經理;后因新婚妻子不服南方水土,又折返沈陽。應該說。初入職場時。我并沒有很明確的規劃,可我欣賞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的一句話:“我只是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隨后,周身便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只需要沿著心靈的召喚前進!”我求進向上的價值觀決定我在腳踏實地做當下工作的同時,還要設定9到12個月的預期目標。9到12個月后,我會用“回饋分析法”檢查自己的差距,不斷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學習新技能。把預期和實際結果進行分析。既可知己長,又可知己短。為更好地審視自己,我把自己升任為自我管理的首席執行官。給自己當CEO,就要對“我”下手狠一點,施加律己的高壓;對自己的學識和技能資源不斷盤點,其結果正應了我父親那代人的一句口頭禪——“祝你進步。年年進步”。
《人力資源》:聽說2006年初,您在接受“高級職業經理人資質認證”前.沒有時間參加為期3個月的培訓.卻在考試時獲得了全省第一、全國前十名的成績。您經常講自己是一個好學不倦的學生.請問這種學習的動力來自哪里?
朱新泉:過去我在大學學的是技術專業,工作中也常有些“點子”和招數,但當走到中高級管理層面后,這些“點子”和招數漸漸不靈了。我發覺不僅需要學“術”,而更需要學“道”。我開始不間斷地補自己在營銷、管理、戰略、產業經濟等方面的知識短板。我有20多個社會兼職,但若問貫穿平生的身份是什么,我可以說自己是個學生,一個終身尋找老師的學生。您看這張“老板臺”,就像課堂上移過來的書桌,這上有各類教材、書刊及文本,看似雜亂錯落.可卻方便我隨時閱讀。每天不抽點時間翻翻書、做做筆記,就好像缺了點什么似的。也許你會說。怎么不讓秘書整理一下?其實,我最怕哪個人把我眼前的“無序”歸攏成“有序”,因為這“無序”能下意識地抓準我要找的東西。豬往前拱,雞往后刨。兔子傍地,猴子攀高,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這就是我的生活常態。我想唯有如此,人才能擺脫“熟練的無能”狀態。
《人力資源》:作為一家國有地產公司的老總.您為什么選擇了“城建地產,用心建筑”作為品牌標識語?
朱新泉:西方流行一句名言:“上帝在第六天創造了人類;第七天他沒有休息.而是創造了偉大的建筑。”作為城建人,用心建筑人類的棲居之所。從職業的意義上說,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立身之本;從生命的意義上說,這是彰顯“心”對“物”的征服,俯仰天地,無愧于心。我心中的目標是,讓我們的建筑成為“社會責任、價值共創、和諧發展”的人居模板。
《人力資源》:一次酒會上,有幸結識了城建地產下屬置業公司一位正在讀MBA的高管。此前他是學財政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又擁有俄語翻譯的專長.后又攻讀了法律專業本科。他說這種“學魔”勁頭兒源自您的“求學不忌勾兌”的主張和影響。我還聽說,您提倡“把課堂搬到酒桌上”,這大概不是一句玩笑吧?
朱新泉:商人免不了酒局。一桌人聚首,總有不同的見識,以酒為媒,“勾兌”八方的“學問”。何樂而不為?我把勸酒喻為“勸學”,把“飯局”當成“假性工作”,也是書桌的又一種移位。我認為飲食與讀書可分為四種。第一種像主食,是為了解決某種實際問題的知識需求;第二種像補充蛋白等高營養的飲食。是為了思想的需求;第三種像蔬菜水果類飲食,是為了輔助閱讀的工具需求;第四種像甜食與零食,是為了消遣的需求。
其實,所謂“學習型企業”不該是一個用于炒作的概念。人人渴望成長是學習行為在企業中的內在動力。作為企業高管們則要借力起勢,發散出一個“學習場”來。這樣,企業員工就都被附著在求知樂學的吸盤上。剛才您提到的那位高管,他是我們招聘來的員工。他的價值就在于能迅速融入本公司的“學習場”。并激發出了內在的管理潛能。在我們公司。像他這樣能獨當一面的中層領導。幾乎都參加了MBA班的學習。每次公司召開管理層會議,就像同學聚會一樣。有一位中層管理人員因工作之需調任其他公司副總裁后,常常對他現在的同事講:“我是從城建地產這所學校畢業的。”近10來年,公司每年都有70多萬元的培訓預算,為普通員工進行各種培訓;公司還引進了光華衛星遠程教育體系,建立了企業商學院。以我為例,我從企業底層干到總經理,邁上的每一個新臺階都要靠一定的工作成績,而工作成績的獲得又是與學習分不開的。因此,我想說,沒有學習“基因”的公司長不成企業巨人;沒有有效學習的團隊實現不了“從我到我們”的組織績效:沒有學養潤澤的企業家不要妄言企業文化——而沒有企業文化,就仿佛一個人沒有理想、信念和追求。
《人力資源》:感謝您的悉心解答和經驗傳授.相信這種對學習的理念會讓您的企業走向更大的成功!
(本文由蘇開工作室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