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開放型經濟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了非常深入的發展,在“十一五”期間,要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到底有哪些問題需要探討以及進一步的完善,如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進一步發展開放經濟,本刊記者借參加“第三屆中國財富論壇”之機,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教授。
記者:據有關資料統計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增長20%多,出口貿易增長30%多,利用外資606億美元,另外,我國有海外投資按照商務部統計380億美元,我國現在可以說是一個貿易投資大國。開放型經濟既然在20多年發展的勢頭這樣好,現在提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發展開放經濟有什么針對性,針對的是哪些問題,哪些問題需要用科學發展觀進一步來引領、完善。請您談談個人的看法。
裴長洪: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要統籌國內改革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這是一句很概括的話,也是報紙上經常見到的話,它有什么內容,怎么理解呢?有幾方面,過去20多年來,對外開放主要開放商品市場,特別是制造業和工業領域的商品市場。我們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世貿以后有5年過渡期,到“十五”末期已經完成了四年的過渡期,2006年是最后一年。在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們加入世貿的過渡期已經結束了,要進入一個更加開放的時期,開放不僅僅是商品市場和工業制造業領域,要開放服務業,要開放金融、保險、通信等等,還有一些自然壟斷,行政壟斷的部門,特別是服務業領域的一些部門。各種市場的開放要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的開放,資金市場的開放,外匯市場的開放,資本市場的開放都要陸續的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因此,我們現在提出“十一五”期間面對的是各種市場開放的時期,在這樣的時期形勢下,對外開放新形勢下,如何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如何用國內改革發展和它相配套這是要研究的一個問題,和過去形勢有很大不同。
第二個問題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建議提出要加強自主創新、自主知識品牌。因為20多年改革開放中,我們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變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結果。這樣當然好,大大縮短了技術進步的過程,但是也有一些負面的作用,造成我們的技術進步過于對引進的依賴,這樣就會造成對這種技術除了依賴以外不注意消化吸收,不注意再創新,為了得到一個新技術要不斷再引進,缺乏自己的創造力,這種技術依賴會有相當長的延續性。一旦對這技術產生依賴會延長很長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創新的,因此,要解決如何把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
第三個問題是擴大內需和開發國外市場的關系,分享開放利益。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從廣東算起,廣東、浙江、上海、福建、加上京津地區集中了我國對外貿易的80%,出口貿易的90%,集中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0%多?,F在講對外開放事實上僅僅是沿海地區的開放。這些地區先發展起來,在對外開放中有了很大的進步,這符合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但是廣大中部、西部在對外開放中怎么讓自己更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參與對外開放的擴大,這是我們面臨的課題。當然中西部不可能一下子趕上東部地區,但至少這個差距不能繼續擴大,所以,這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再一個問題是國內需求和開拓國外市場的關系。我國經濟發展要更多依靠國內的消費需求,這固然是對的,但是國外的市場也不能放。國外市場對我國來講,確實遇到的戰略機遇期我們不能放棄。但是國內消費市場如何開拓呢?這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里面提出很多新的思想,特別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樣一個新思路。如何擴大農村的消費需求,這個任務很漫長,過程很漫長,現在國內消費需求60%在城市,40%在農村。要把消費需求提上來,在城市里主要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水平,如購車、購房及教育、醫療等服務。農村地區的消費需求目前還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還要解決溫飽問題,在溫飽基礎上的小康問題。因此,如何把城市的消費和農村消費進一步提高到新水平,我個人認為有很多問題要研究,有很多的政策含義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擴大消費需求和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什么關系?理論關系是什么?政策含義是什么?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怎么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來。
第四個問題,如何觀察外貿依存度?,F在有一些議論,現在對外貿易發展很快,要是把對外貿易總額當作分子,GDP當分母大概80%,有一些人認為這比例是不是太高了,這比例比起美國、日本是高,美國、日本也就是20%多,甚至10%多。有一些議論這太高了,中國經濟靠外需不行。第二個看法對外開放程度這么高會不會有問題?我個人看法,這樣的認識可能不全面,或者不完全正確,外貿依存度不等于風險度,外貿依存度可以表明這個國家對外開放的程度,一種觀察指標,但是并不等于風險度,和風險并沒有聯系。分子和分母的數字不是一個概念,分子對外貿易總額是銷售額的概念,分母是增加值的概念,把銷售總額和增加值拿來做分子分母進行對比本來就未必很恰當。再加上對外貿易總額里面有將近50%是加工貿易,從國外進口料件,加工以后出去,加工的是人家原材料,究竟怎么解讀這個分式呢?如何用科學發展觀來看這個分子式,我認為用科學發展觀的方法來看,應該是分母太小,美國、日本為什么百分比低,因為分母大,分母是增加值。我們工業增加值率很低,按照工業企業年鑒大中型企業增加值率30%~35%。我在浙江掛過職,做過調查,那地方制造業、工業都不錯,很多企業增加值率不到20%,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創造的新價值太少,都是加工已有的產品,我們勞動的附加值太低,人家勞動沒有用多少,但是附加值高,我們附加值低,所以工地很多,工廠很多,很熱鬧,產品也是一車一車進,一車一車出,但是新創造價值不多,經濟質量差,這才是我們的問題。我認為這問題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眼光來觀察。
最后一個是利用國外資源,國內資源和市場要統籌考慮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十五”前半期沒有凸顯,在“十五”最后一兩年才凸顯出來。現在萬幸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如果今天才跟世貿組織主要貿易伙伴談加入世貿那麻煩多了。當年談加入世貿的時候,人家有一個條件承諾了,當時外國人就預計到將來中國人在國際上大買糧食,當時給我們規定一條,加入世貿以后,國內糧食的消費總量中,從國際市場買的糧食不能超過國內消費的10%。為什么這兩年中央政府搞宏觀調控,對土地審批卡得這么嚴,其中有這個因素,為什么對于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這么嚴,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因素在內。當然現在糧食凈進口占國內消費5%,回旋余地比較大,但是早先人家看到這個問題了?,F在如果談加入世貿,人家不光跟你說這個事,可能買石油也得跟你談談,買鐵礦石也得談談,因為現在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40%,我國鋼產量已接近4億噸,我國在國際上買很多鐵礦石,2003年全世界可貿易鐵礦石我們買了60%。隨著我國鋼鐵生產的發展,還需要進口大量鐵礦石。所以現在在國際市場上要購買大量的資源,資源性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對國際市場上資源產品的價格和供給有一定影響。因此,就產生一個新問題,如何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的利用、兩個市場的開拓。
記者:現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家談到很多,而且在媒體上,在學
者的文章里都講得很多,究竟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是指什么呢?針對是什么?
裴長洪:從出口貿易來講,有兩方面的針對性,一方面針對生產領域,在生產領域現在產品生產絕大多數是低技術,或者中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因為技術門檻比較低,進入比較容易,靠廉價的勞動力,這樣贏得很大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很多產品的份額比較高,但是這樣一來,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因為出去的多了以后就擠占別人生產,而且新增生產都擠在低端的產品越來越多,國際市場容量是有限的,于是不斷遇到反傾銷國際貿易摩擦的問題。生產領域如何在中高技術環節能夠有比較優勢,能夠有一些新的產品和新的賣點,現在的產品多數都是國際化產品。除了傳統產品比如說電腦,電腦整機的話,我們可以做硬盤,可以做鼠標,可以有一些別的零部件,但還不能做CPU,不能做芯片,這些都需要從外面進。在不同的技術檔次上,各國有不同的比較優勢,我們的比較優勢集中在低技術,簡單加工的部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怎么樣提高一步。我們也可以做一點高級的東西,可以生產一些零部件拿到外面去組裝,這個事情比較難,不是說一句話可以解決的,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的努力。
從流通環節來講,也有轉變增長方式的問題。首先是價格。是因為產品多,技術檔次低,所以各種的廠家、出口商競相壓價,把自己的價格壓的非常低,甚至沒有利潤。出口沒有秩序,也容易出現貿易摩擦,所以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出口機制。從政府來講,利用了自動配額。配額要招標,自己給自己設配額。當然自律機制還包括很多方面,企業間的,行業協會的等等。這些都是要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要做的事情。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的問題,“十一五”期間外貿增長方式會有大的進展。
記者:我國在對外貿易中,會遇到貿易摩擦的問題,您能談談貿易摩擦問題嗎?
裴長洪:我著重講一個關于建立貿易平衡機制的問題。什么叫建立貿易平衡機制?外匯市場上人民幣面臨壓力,我國的貿易順差很大,資本也順差,結果外匯儲備留下來很多,因此人民幣升值成為我們和國外主要是發達國家,需要進行討價還價的一個重要議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但是也只能是按照市場供求,按照可控性,自主性這樣來調整,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因此,還需要建立貿易平衡機制。這里面有幾個認識。一個是中國外貿的高速增長是必然的。我們的勞動無限供給,高儲蓄、高投資,這樣的前提條件下,有這么大的產能,讓各個地方不搞經濟,不加快經濟增長行嗎?有一個吃飯問題。這樣有一個產能需要,產品生產出來,除了國內消費,還要擴大海外市場。所以外貿增長是必然的。所以過去在教科書上說,貿易是增長的發動機,這個話也不錯。這幾年更是如此。不僅外貿增長是必然,而且貿易順差增長也是必然。我們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情況下,不僅高投資、高儲蓄,而且儲蓄大于投資,現在國內的居民儲蓄很多,儲蓄額很令人驚訝,到8月底,我們各種金融機構的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28萬億,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在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手里,但這個數字很驚訝。我們的投資增長率不見得有儲蓄增長率高。我們貨幣增長率很快,信貸很慢。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形成貿易順差,是另外一種形式資本外匯。所以我國的貿易順差也是必然。在這樣兩個必然性的認識下,我們要解決貿易平衡問題,要解決跟貿易伙伴的經貿關系問題,關鍵是要擴大進口,要多去買人家的東西,主要是金融資產,是一種虛擬的資產。因此我們不僅僅有金融資產的運營,還需要有大量的儲備。不僅儲備金融資產,要有其他的儲備。過去我們有糧食專項儲備,今后我們也要有別的儲備,比如石油儲備,礦產品儲備,這都是我國稀缺的資源,要擴大進口。因此我們的出口政策要改善,不能唯一的促進。進口的機制沒有人研究解決,現在是企業沒有進口的動力,技術引進是缺乏動力,這是什么原因。有體制的原因,有政策的原因。我主張我們通過擴大進口來解決貿易平衡問題,解決跟主要貿易伙伴的經貿關系問題,來緩解我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記者:聽了您的談話,對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的外貿發展,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