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以來,中國就業彈性系數逐步下降,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降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應當選擇就業優先的增長方式,對技術進步與結構調整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就業 就業彈性 增長方式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007-02
經濟增長是實現充分就業的重要前提,奧肯定律對此做出了宏觀的解釋。當經濟增長率高于2.25%時,失業率將會下降。在此基礎之上,經濟增長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下降半個百分點;當經濟增長率低于2.25%時,失業率將會上升,經濟增長率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上升半個百分點。如果從這種互動關系看,就業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已有的規模及其增長速度。只有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才能相應地創造更多的新生就業崗位。因此,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使國民經濟增長率高于就業增長率,是實現充分就業目標的關鍵環節。經濟學通常用就業彈性系數來表示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之間的關系,它是指GDP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
一、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及原因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就業彈性系數呈現下降趨勢。1952至1978年,就業彈性系數為0.42;1978至1989年為0.31;1990至1995年為0.10;1995至2000年為0.11。現今的就業彈性系數表明GDP增長1個百分點,只能帶動約0.1個百分點的就業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就業彈性大約是0.3至0.4。總體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就業人員不斷增加,但就業彈性系數有所下降。20世紀80年代為經濟增長的高就業階段,高經濟增長伴隨著就業人員的快速增長,就業彈性系數較高,表現出勞動密集型經濟的特點。90年代后,經濟仍然保持高增長,就業卻增長緩慢,總體就業彈性系數明顯下降。再從不同產業看,在1979至2000年間,農業的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06,意味著農業已經不再具有吸納就業的潛力,這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工業就業彈性系數為0.34,并且趨于下降,這與工業中出現資本深化的特點有關,就是指工業增長中越來越傾向于投入物質資本,投入的勞動力相應減少。服務業就業彈性系數為0.57,保持較高的吸收就業能力,這是與大多數國家的演變趨勢相一致的。但是,地質勘探產業、水利管理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的就業彈性系數是負值,意味著這三個行業產值增長越大,其吸收的勞動力下降越多。其中,地質勘探產業和水利管理業產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此行業就業要減少1.9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中,產值增長帶動就業增長能力依次減弱。
就業彈性系數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投資擴張低效率。改革以來,中國曾出現了幾次投資膨脹,并形成了巨大的生產能力。但是,巨額投資主要集中在產業層次低、技術含量低的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擴張并沒有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這種低水平投資及重復建設的弊端,在最近幾年明顯地暴露出來,不僅不利于增強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勁,而且不利于擴大就業。第二,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小、吸納就業強的特點。但是,其內部結構不合理,仍以傳統的商業、交通運輸業為主,一些基礎性產業(如郵電、通訊)和新興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仍然發育不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一是壟斷性經營。民間資本進入的壁壘以及排斥競爭的價格政策等,限制了許多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目前,民間資本都希望能投資于公共事業,如醫院、學校、郵政、市政、公交等許多方面。但是,壟斷性經營仍然存在,直接導致市場緊張,也影響了這些行業的發展和吸納就業;二是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滯后,造成政企不分,應當由市場中介組織去完成的,卻由職能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包攬。第三,企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大型企業創造一個就業崗位需投資22萬元人民幣,中型企業需投資12萬元人民幣,而小型企業只需投資8萬元人民幣。但在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了片面強調大企業、大集團重要性的傾向,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植力度不夠,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第四,鄉鎮企業吸納就業能力降低。鄉鎮企業在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功不可沒。在1989年以前,每年吸收126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但進入90年代,鄉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逐步降低。鄉鎮企業就業彈性系數降低,對整個社會的就業彈性影響較大,并制約小城鎮發展。目前,全國建制鎮有19.2萬個,各種集鎮5萬多個,其中許多都是依托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
經濟增長方式是更為關鍵的因素。由于勞動力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下降,資本和技術等投入要素及制度性要素的貢獻率提高。在工業部門,中國過去走出了一條資本密集、排斥勞動就業的工業化路線,經濟高增長、資本高投入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就業增長。換言之,經濟高增長主要依賴資本高投入。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是與中國基本國情相悖的,因此,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否則,人口就業壓力將難以緩解。因此,經濟增長能否帶來就業的同步增長,關鍵取決于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逐步實現,由資本、技術密集型引發的就業崗位的減少成為必然。面對沉重的就業壓力,鑒于中國勞動力基數大和資本短缺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應該選擇就業增長優先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各級政府應當把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增加就業人口規模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業政策應該成為優先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成為宏觀政策的基本取向。
二、選擇就業優先的增長方式
中國應當選擇就業優先的增長方式。其主要理由是:第一,失業已經成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持續不足和社會治安隱患的重要成因。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的背景下,城市勞動力大量失業和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導致其中的部分家庭生活來源大幅度減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這不僅僅造成經濟問題,而且也形成了社會問題,反過來制約經濟發展。同時,選擇就業優先的增長方式還直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雖然目前單純依靠就業優先的政策并不能徹底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但作為一種組合性政策措施和政策思路,將就業問題置于經濟發展優先位置予以考慮,其經濟和社會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第二,中國國情決定了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應采取就業優先的增長方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資源優先的增長方式。因為從要素稟賦條件來看,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并且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勞動參與率較高,未來20年正處于勞動力增長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勞動力逾千萬。加上失業下崗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萬個就業崗位。而現時的經濟增長只能提供就業崗位約800萬個。隨著科技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所能吸納勞動力的就業彈性系數逐漸降低。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就業問題的出現是為提高經濟效率而付出的代價,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成本。中國大量人口的就業壓力,根源于極大的勞動力供給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
從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必須要妥善處理效率與就業的關系。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發展以犧牲效率來擴大就業,“低工資,高就業”致使經濟發展落后,極大地削弱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改革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使更多的人加入失業行列。因為充分就業并沒有作為經濟宏觀調節的主要目標,而是將經濟增長、貨幣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置于重要位置。其理由可能認為,只有實現經濟增長,就業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思索路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必須要走效率與就業兼顧的發展思路。宏觀調控曾經包括了一系列經濟手段,旨在提升經濟效率,結果導致了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和基尼系數急劇上升;同時效率優先要求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加速了資本替代勞動的過程。雖然失業控制被列入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但在實踐中卻有所偏重,盡力爭取以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但事實上并非以就業作為宏觀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優先目標,而是以就業增長作為經濟增長政策的配套措施。問題的關鍵在于,經濟增長并非伴隨相應的就業增長,這就需要在技術進步與結構調整上進行深入研究。
實施就業優先,要在技術選擇上多考慮就業因素。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通過產業創新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可以通過工藝創新、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等途徑,催生出一大批新興產業,從而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動力。科技創新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以不同的速度、強度出現,推動主導產業的依此更替,從而引導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技術進步通過引導需求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任何一種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都必須以市場需求的存在和擴大為支撐。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引導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適應消費結構變化的需求。因此,市場需求是產業結構最根本的影響因素。需求結構變化是產業結構變動的最終推動力。然而,產業結構要適應需求結構變動而及時調整,必須要有技術進步相配合。技術進步推動結構升級,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降低產品的成本與價格,從而使潛在的社會需求成為現實的市場需求。
但是,不同類型的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差異較大。資本密集型技術將導致就業率下降,失業率上升;勞動密集型技術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但也可能使發展中國家固守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加大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中國既要考慮就業問題,又要發展先進技術,關鍵在于找準兩者的平衡點。因為現代工業是在資金充裕、勞動力短缺的西方社會興起的,很多技術并不適合勞動力充足的發展中國家,因而應該選擇合適的技術。中國經濟容量較大,一方面完全可以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一批骨干企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度,以確保增長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因為勞動力是中國的資源優勢,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既能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又能解決國民就業問題,具有國內的需求基礎,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提倡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非要否定和限制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是強調在技術路徑和要素組合選擇上,不主張脫離要素稟賦條件,以犧牲資本效率為代價對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進行盲目發展。在資本短缺和技術短缺的地區,主張用勞動節省資本,有效地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結合,發展知識密集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各類服務業,開展勞動密集型的國土治理項目等。此外,把就業優先作為發展戰略的重點,要求財政經濟政策應有選擇地上資本密集型項目,將資金重點投向那些就業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繼續獎勵民營企業的發展,特別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中小企業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環節,采取各種財稅措施,鼓勵城鄉共同開發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以及具有比較優勢和出口潛力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鞍鋼.擴大就業與挑戰失業[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2.喻桂華,張春煜.中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J].當代經濟科學,2004(5)
3.高書生.就業、分配和社會保障[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4.就業增長取決于經濟增長方式[N].經濟參考報,2003.07.28
5.夏耕.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劉泓.未來十年我國的就業形勢及對策[J].南開經濟研究,2000(4)
7.李薇輝,薛和生.勞動經濟問題研究——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200042)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