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比較落后,仍然是松散的市場型組織結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和不同農產品生產的特點,我國近期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變遷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具有極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混合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通過構建農戶與市場的銜接通道、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完善農村市場主體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體系等建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路徑。
關鍵詞: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發展方向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018-02
合理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農業生產經營需要依靠一定的組織結構支撐,并按照相應的制度運行。組織結構是制度安排的主要內容和高效管理的重要因素。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的現代農業之所以能夠實現高效率,一個的重要原因就是普遍采用了極為有效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水平提升,必須借助一定的組織結構及其相應的運行機制做保障。如果把農業生產經營作為一個系統過程,那么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就是這個系統工程的基礎設備。沒有這個基礎,農業生產經營的水平提升就成為一句空話。可以說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就是一個組織制度創新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結構創新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結構類型
在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農戶可以選擇獨立完成農業生產和再生產的全過程,也可以選擇借助一定的組織合作來完成這一過程,依照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合作方式不同,形成了三種基本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即市場型組織、科層型組織和混合型組織。
1.市場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及其特點。市場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單個農戶在市場的調節下分散、獨立地從事農業的生產和交易活動,是存在時間最長、最古老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微觀組織。其主要特點是:農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經濟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和生存的最大化的特點;同時,農戶也有一定的企業性質,即和一般企業一樣,是以盈利為目的,從這樣的意義上來講,也可把農戶作為一個微型的企業來對待。在市場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中,農戶的自主經營使得“經濟人”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生產要素配置呈現出高效率,然而,這種“高效率”只是一種低水平的均衡,農戶分散經營的不適應性導致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弱,農業技術進步緩慢,農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2.科層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及其特點。科層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借助韋伯提出的科層體制概念,遵從層級性、專業分工等原則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其典型代表是人民公社和農業企業,主要特點是:分工明確、依規章行事、權威決策、指令性和計劃性較強、權責劃分清晰。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得以集中而有效地使用,生產的社會化、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較高,農民收入穩定,農戶風險也降到了最低。相對于市場型組織結構,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但由于農戶經營自主權被剝奪,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其組織管理費用和監督費用較高,突出表現在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3.混合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及其特點。混合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介于市場型與科層型組織之間的一種農戶結合方式,它是一些獨立的農戶為了同一目的,按一定的規則聯合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與市場型、科層型組織相比,其主要特點是:農戶仍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在經濟上依然獨立,農戶之間既有競爭又合作,產業集中度比市場型組織高,比科層型組織低;存在高于市場型組織的組織成本,但生產成本、監督費用和交易費用降低。同時,混合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降低了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減少了農戶的經營風險。
二、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1.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現狀。農業發展的停滯突出地表現在農業增長的低效率、農民收入下降、規模不經濟、農產品的成本高,表明現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落后性。現階段,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仍然是松散的市場型組織結構,由分散農戶、農場和農業企業構成。除此之外,還涌現出了農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自己聯合與組織起來的專業性合作社,即“合作組織+農戶”,還有其它各種模式:諸如“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但上述聯合與合作尚處于初級階段,松散性的聯合行為居多,農業生產者之間尚未形成長久而穩定的聯合與合作,基本上還是在不規范市場調節下分散獨立地從事農業生產和交易活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的內在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地方的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仍處于分離狀態;缺乏具有很強的開拓市場、組織生產、綜合服務功能的大型龍頭企業;開拓銷售市場的力度不夠。
2.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發展方向。對于地域遼闊、區域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廣大農村而言,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模式具有多元化,應分產品、分地區進行分類指導,建立多樣化、多層次的組織結構體系。但是,由于我國龐大的農業剩余勞動力難于轉移,很難在短時期內釋放積壓在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因此,我國現行的小農經濟組織改造只能采用漸進的方式,在有條件的地區,先推行各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組織,如股份合作制、土地集中形成的家庭大農場等來取代小農經濟組織。由于農業的自然生產特殊性,經營規模的易伸縮性和勞動合約方面的高交易費用,能夠將資本剩余和勞動剩余的索取融于一身的組織形式是農業中最理想的組織形式,從這一意義出發,家庭農業的組織管理結構將仍然是中國占主導的農業組織形式。
混合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既能夠保持農民的獨立性,充分發揮農業的自我雇傭優勢,又能夠通過共同體的形成克服農業家庭分散經營的缺陷,把市場因素和內部組織因素結合在一起,使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相對集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降低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減少了農戶的經營風險。混合型組織的包容性和靈活性,使其能夠滿足不同農產品生產的需要,適應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這正是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因而是農業發展中微觀組織創新的必然選擇。
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和不同農產品生產的特點,我國近期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變遷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具有極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混合型組織結構,在具體模式的選擇上,應采取多元化創新的模式。一類是組織結構的疊加混合。如“公司+合作社+農戶”。山東萊陽市以“龍大”、“北海”等六大“三資”公司為龍頭,以蔬菜為主,形成加工出口的貿工農一條龍經營體系。公司通過菜農合作社聯系農戶,減少了組織成本,農民則通過合作社與公司談判,維護自身利益。由于公司不是合作社所辦,而是合作社的大部分產品依賴公司加工出口,而且公司的加工原料還來自外地5省幾十個縣,所以這樣的產業化是“公司+農戶”與“合作組織+農戶”疊加的混合型組織。一類是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的混合。如“股份公司——合作社”的股份合作關系。江西東鄉縣惠東糖業有限公司是糖廠與農戶共同參股設立的股份公司,農戶以原料入股,稱“資源股”,糖廠投入設備和資金,稱“工業股”,按公司法規范彼此的權利義務,從這個意義上看是股份制。農戶每年交售的甘蔗由公司當時折價付款,可看作銷售——購買行為,但公司在整體交易結束即從純利中切出一塊,按參與額度事后分利,這一原則又類似于加工合作社。在表決的方式上,又不是“一人一票”制。
這種“股份公司——合作社”的復合組織,在農村廣泛存在。
三、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創新路徑
從近年的發展實踐來看,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發展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創新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方向,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結構創新的主要任務有以下五點:
1.構建農戶與市場的銜接通道。通過組織結構的創新,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構建一個互相溝通的橋梁,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相互脫節的問題。為此,在現階段應重點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跨區域的銷售網絡、連鎖店;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專用運輸業,尤其是冷藏運輸、集裝箱運輸、長距離運輸、要充分發揮國有、合作商業和農民購銷隊伍三路大軍的作用,并組建實力強、信息靈、渠道暢、網絡廣的營銷實體,使之成為化解農產品“賣難”問題的有效載體。
2.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通過組織結構的創新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解決農戶生產高成本、低效益問題,優化資源在宏微觀層次上的配置,使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人盡其才。
3.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現代市場經濟告訴我們,分散的農戶存在著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生產選擇的盲目性,家庭經營上的分散性,經營方式上的封閉性,商品交換上的滯后性,從而導致交易費用過高。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的創新,就是要改變單個農戶進入市場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規模不經濟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高昂,通過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4.完善農村市場主體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世界各地的實踐證明,在農村實行“農戶十企業”或“農戶+合作經濟組織”的雙重市場主體和產業化經營主體科學而可行。在我國,當前重點是強化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主體功能。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等,掌握市場信息充分,有雄厚的資本、技術、人才優勢,它們能有效地組織農戶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因而是強有力的市場主體和產業化經營主體。
5.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體系。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體系不僅包括微觀層面上的組織形式,如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農場等,而且包括宏觀層面的組織形式,如承擔宏觀協調和服務等職能的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等。政府部門要對主要農產品如糧食、棉花的生產和流通加強管理和調控;在社會化服務方面也要承擔重要角色。要通過深化改革,強化政府的綜合服務功能,弱化條塊分割的政府部門管理職能,以促進農業諸環節的一體化。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科技廳項目《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問題研究》(項目編號;ZD200712)]
參考文獻:
1.向東梅.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的類型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選擇[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黃祖輝.家庭農業:有效的農業組織管理結構—關于組織和交易費用的中國實例分析[J].浙江學刊(雙月刊),1996(3)
3.王冰.中國農業生產組織政策績效分析與評價[J].經濟評論,2004(4)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