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整合社會關系和協調矛盾沖突中,達到相互了解,爭取信任的政府公共關系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我國政府公共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對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政府公共關系管理的必要性及提高政府公共關系管理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和諧社會 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公眾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019-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我國政府公共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對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政府公共關系管理的內涵
現代社會任何組織都處在一個極其復雜的公共關系網絡之中,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是公共關系學原理在政府管理活動中的具體運用,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是指政府機關在特定社會環境中,通過大眾傳播來協調公眾關系的科學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維持和發展政府與公眾之間關系的總體協調,確保政府的施政方針能夠順利貫徹,并通過完成政府的基本任務,發展國家、社會和公眾的整體利益,提高政府的美譽度、吸引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已成為各級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二、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是現代政府管理的重要職能之一,從屬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范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它是以和諧社會作為自己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以構建和諧社會作為自己追求的最終目標。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設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成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種行政管理方式與手段。在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組織與政府管理部門是行政隸屬關系,政府對經濟的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方式進行,政府不可能作為公共關系主體開展以公共關系管理活動。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社會分工的細化,協作關系日趨復雜,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綜合性、相關性、多變性的特點,社會經濟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隨機化。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社會交往日益擴大,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日趨復雜。各種關系的總和構成了市場經濟的社會基礎,為適應這種變化,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管理方式應以直接管理企業轉移到宏觀控制、政策制定、規劃協調及監督服務上來。政府公共關系管理通過有效的信息傳播,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情報資料,加強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協調溝通,增進相互理解與協作。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目前開展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工作能夠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打造陽光政府,加快民主政治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尤其是對國家政務的知情權,是尊重民眾民主權利的表現,也是一個社會開放和文明的表現,更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讓人民參與國事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倡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不但要繼續發展經濟,而且要努力擴大民主,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也實現社會公正。公共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就是“公眾必須被告知”,通過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打造陽光政府,實行政務公開,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傾聽公眾的意見和呼聲,提高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執行能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透明度,密切與社會公眾的關系,吸引公眾參政義政,在公眾心目中樹立“創新、務實、廉潔、高效”的陽光政府形象,滿足人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使公眾參與決策的民主要求得到釋放。必然加快民主政治化進程。
(三)克服官僚主義作風,建設廉政政府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中普遍存在著機構重疊、人浮于事、職責不清、相互扯皮的官僚主義現象,從而導致行政效能低下,影響了政府職能的發揮,也破壞了政群關系,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開展政府公共關系工作,就是通過信息傳播實行政務公開,將各級人民政府置于廣大人民的監督之下,有助于克服上述各種官僚主義的弊端,重新樹立人民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同時政府通過公共關系采集社會信息,增加了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加速政府與民眾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也必將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也會有效地促進國家機構的廉政建設,而廉政建設措施的有力實行,也使得政府公共關系管理能夠更加有利地展開和富于成效。
(四)塑造政府國際新形象,促進和諧世界建設的必然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影響越來越大,國際間的競爭和制約也在進一步加劇,國與國之間廣泛地交換信息、協商對話,是解決國際問題的主要方法。因此,開展國際間的公共關系,增加中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聯系,建立和平、發展、合作、包容的良好國際形象,爭取到更多的國際合作,用實際行動促進著世界的和諧的政府公共關系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提高政府公共關系管理能力的途徑
隨著改革和創建和諧社會的深入,政府機構如何搞好各方面公眾的關系,加強與社會各方面進行接觸溝通變得更加重要了。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為此,更應積極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府公共關系。
(一)推行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高效、透明、規范的電子化內部協同辦公和對外服務的過程。公民除了可以利用家庭、工作單位的互聯網按受政府的服務外,還能夠在圖書館、市民文化館、便利店、政府服務大廳、郵局、學校等公共場及時通過網絡及時獲取政府的政策法規、信息公告、政府機構組成、辦事規程及政府服務項目等等各種信息,了解政府的工作進程和工作業績,從而對政府的工作做出比較準確的評價,而政府也能夠直接獲知公眾的服務要求和反饋信息,及時處理公眾提出的各種要求,根本上改變了政府與企業、社會、公眾的信息不對稱狀態,便于公眾行使對政府工作的監督權力,有利于廉政和勤政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從而使政府可以不斷工作的透明度和辦事效率,并以此為契機進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建立高效、透明、公開的政府,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二)提高公務員素質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公眾對政府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形象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一般而言,政府形象指社會公眾在了解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政府在運行過程中行為特征和精神狀況的總體印象和評價。它既是社會公眾的主觀評價,又是政府客觀表現的反映。政府形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它雖然不是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良好的政府形象能夠增強政府的權威性;增強民眾的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降低政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壞對政府的目標、意圖能否順利實現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形象的核心內容是公務員的形象,公眾眼中的政府形象,就是與之接觸的具體公務人員的形象。公務員形象發生問題,會影響到政府的整體形象。
但就目前來看,部分公務員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業務不夠精通、對經濟政策和管理知識掌握不夠充分,工作效率偏低、創新能力不夠強的問題,存在不依法行政、服務不夠周到、服務態度生硬、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因此,必須全面加強公務員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公務員整體素質,按需施教、加強公共管理核心內容培訓。
(三)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培養政府形象代言人
新聞發言人制度為新聞媒體提供了一種與政府對話的機制,起到了政府與公眾溝通的作用。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在“質”上和“量”上都有相應提高。同時,政府要做到真正執政為民,就必須關注民生,了解民情。新聞發言人恰好能充當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中介。增加政府上作的透明度,加強與國內外新聞界的聯系而設立,它起到向社會公眾宣傳解釋政府態度,政策和法令的作用,是一種廣泛采用的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方法,通過新聞發言人定期及時的信息發布.以使公眾了解政府工作的情況,及時回答公眾的問題。新聞發言人除通過向新聞傳媒發布代表政府的信息外,還有傾聽新聞媒體代表公眾提問的義務。新聞媒體代表公眾立場向新聞發言人提問,把公眾最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反映公眾的需求,新聞發言人進行闡釋或回答。這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政府與公眾的對話,政府發言人是政府正式授權、代表政府向新聞界和公眾發言的全權代表。只有他提供的信息才是官方認可的消息,使政府在公眾場合能夠以一個統一、協調的形象出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建立的社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達到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和諧相處理想境界,政府公共關系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我們更應加強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政府公共管理建設。
參考文獻:
1. 徐光超.和諧社會視角下的中國能力建設.長春工程學院學報, 2005(2)
2. 倪芬.政府公共關系與和諧行政.福建教育學報,2005(10)
3. 徐榮生.公共關系與構建和諧社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1)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人文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