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中國古代的貨幣金屬主義進行了一個大致的分析。結合中國金融發展歷程及不同階段貨幣理論的特點,對周朝至清朝的貨幣金屬主義貨幣理論的起源、發展作了闡述,分析該理論在中國古代的演進脈絡及其歷史作用和理論癥結。
關鍵詞:中國古代 貨幣金屬主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044-02
自貨幣產生以來,對于貨幣的本質和職能的探討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在學術理論上,關于貨幣的本質,有所謂金屬主義和名目主義的理論派別,金屬主義者認為貨幣是商品,而不了解貨幣是與一般商品有區別的特殊商品,強調貨幣的價值尺度和儲藏手段,因此,主張足值貨幣的流通。而名目主義者則認為貨幣不是商品,它只不過是便利于商品流通的一種計算單位或符號,強調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因此,認為貨幣和它的金屬實體無關,只要有它的名義價值就可以了。在中國,這兩種理論傾向都產生得很早。總體考察,筆者認為,在中國古代,贊同金屬主義傾向者為多數。本文試就中國古代的金屬主義貨幣理論的源起及發展作一總結、探討。
一、先秦時期
中國最早的貨幣理論是由春秋末年單旗提出的,他的“子母相權”論常被后世人引用,而他也是有據可考的第一個貨幣金屬主義論者。
單旗的子母相權論。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卿士(輔臣)單旗反對景王鑄大錢,他的子母相權理論中提出單位鑄幣的金屬含量須與商品交易額相符。他首先指出:“古者天災降戾,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賑災民。”單旗認為貨幣的作用在于“權輕重”,即強調了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而且他主張足值貨幣的流通,其理論具有金屬主義的傾向,可以說是中國金屬主義貨幣思想的萌芽。
二、南北朝時期
自先秦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人再像單旗一樣提出具有明顯金屬主義的貨幣理論。西漢貨幣理論的貢獻主要是集中在集中鑄幣權,強調“上用之”(即由統治者的主觀意志決定)使晁錯等人成為名目主義者。而東漢在貨幣理論上處于低潮。兩晉時期主要的貨幣理論探討集中在“罷貨幣論”和“反廢錢論”。直到南齊孔覬提出“不惜銅愛工論”,金屬主義觀點有了較大的發展。
孔覬的“不惜銅愛工論”。南朝經濟較東晉有所發展,但貨幣制度混亂。混亂的貨幣流通導致各種對立貨幣政策主張。齊高帝建元四年(482年),任奉朝請的孔覬上《鑄錢均貨議》,提出了鑄錢不惜銅愛工的主張。他認為:“鑄錢之弊,在輕重屢變。重錢患難用,而難用為累輕;輕錢弊盜鑄,而盜鑄為禍深。民所盜鑄,嚴法不禁者,由上鑄錢惜銅愛工也。惜銅愛工者,謂錢無用之器,以通交易,務欲令輕而數多,使省工而易成,不詳慮其為患也。”他指出國家雖然壟斷鑄幣權,但民間盜鑄難以禁止,責任在于統治者自己,因為統治者只求數量而不注意質量,所鑄的錢偷工減料。才使盜鑄有利可圖,利益所在,不是政權力量能夠阻止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惜銅,就是用少量的銅鑄多數的錢;所謂愛工,就是粗制濫造,不管質量的惡劣,歸根是朝廷利用劣錢來奪取民眾的財物。孔覬的不惜銅愛工論主張因其理論概括程度高而為后世金屬主義貨幣論者所稱道。
何尚之反“大錢當兩”爭論。劉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江夏王劉義恭建議流傳的舊大錢一枚當四銖錢兩枚,以防止就大錢被剪鑿,得到了很多人贊成,但何尚之堅決反對。何尚之(382年—460年),文帝王尚書令。他批評大錢當兩的主張說:“夫泉貝之興,以估貨為本,事存交易,豈假數多。數少則幣重,數多則物重,多少雖異,濟用不殊。況復以一當兩,徒崇虛價者邪。”“以估貨為本”是講價值尺度職能是貨幣的最根本職能。“徒崇虛價”是批評錢幣的名義價值超過他的實際價值,這是帶有明顯金屬主義觀點的言論。更可貴的是何尚之還在后來的論述中提出“富人資貨自倍,貧者彌增其困”,這說明他已認識到幣值變動會引起不同人們之間的財富的再分配。
北朝的貨幣經濟沒有南朝發達,貨幣理論也較南朝簡單得多。
三、唐五代時期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一個頂峰,唐初穩定的政局和開明的政策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經濟快速增長導致產品大幅增加,相比之下,錢幣數量不足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很長一段時間里部分商品也成為法定通貨。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就曾下詔:“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如聞市肆必須見(現)錢,深非道理。自今以后,與錢貨兼用,違者準法罪之。”尤其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實行兩稅法,征稅以錢為標準后,錢幣數量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于是有人提出“不禁私鑄”的建議,而反對者認為:“盜鑄者破重錢以為輕錢”,會導致“惡錢”(不足值貨幣)流通。這其中杜佑的貨幣理論最為精辟。
杜佑足值鑄幣主張。唐五代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金屬主義者是杜佑,唐代宗時官至御史中丞。在《通典#8226;食貨八》,記載了杜佑對貨幣的看法。他批評通貨膨脹:“其后言事者,或惜銅愛工,改作小錢,或重號其價,以求贏利,是皆昧經通之遠旨,令盜鑄滋甚,棄南畝日多,雖禁以嚴刑,死罪日報,不能止也。”杜佑主張足值鑄幣,表達了徹底的金屬主義觀點。
四、宋元時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北宋時中國產生了紙幣,最初是民間產生了交子,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決定改為官辦,于次年發行官交子。紙幣的產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演變,同時也帶來了貨幣理論上的創新,而貨幣金屬主義者和貨幣名目主義者也開始了新的一輪論戰。事實證明,貨幣金屬主義者的呼吁對遏止統治者濫發紙幣多少起到了一些作用。
蘇軾的金屬主義觀點。蘇軾對當時的紙幣流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私鑄之弊,始于錢輕,使錢之直若金之直,雖賞之不為也。今秦蜀之中,又裂紙以為幣,符信一加,化土芥以為金玉,奈何其使民不奔而效之也。”蘇軾是中國最早用金屬主義觀點來批評紙幣流通的人。他揭示了紙幣流通可能存在的風險,但卻沒有認識到紙幣的產生及流通本身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認識到從金屬貨幣到紙幣的歷史必然性。對于幣制變遷的進步性沒有充分的認識,這是他在幣制問題上認識上的片面性。
呂祖謙反通貨貶值論。呂祖謙(1137年-1181年),孝宗年間進士,任南外宗學教授。他反對實行通貨貶值,指出:“國家之所以設錢,以權輕重本末,未嘗取利。論財計不精者,但以鑄錢所入多為利,殊不知鑄錢雖多,利之小者;權歸公上,利之大者。”他的論述肯定了貨幣的作用“權輕重本末”,是強調了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而且他還進一步分析了南齊孔覬的鑄錢不惜銅愛工的主張:“若不惜銅錢則鑄錢無利,若不得利則私鑄不敢起,私鑄不敢起則斂散歸在公上,鼓鑄權不下分,此其利之大者。徒徇小利,錢便薄惡,如此奸民務之皆可以為。錢不出于公上,利孔四散,乃是以小利失大利。南齊孔覬之言乃是不可易之論。”呂祖謙認為孔覬的不惜銅愛工論是經典的不刊之論,不僅繼承,而且還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他把鑄造足值錢幣以防止私鑄看作是國家的最大利益所在,見解更為深遠。但他認為除了“不惜錢愛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整頓貨幣制度則是狹隘的。
葉適的劣幣驅良幣理論。(1150年-1223年),南宋孝宗年間進士,官至寶文閣學士。他注意到當時南宋紙幣流通,導致流通中金屬貨幣大幅減少,被儲藏起來,因此他指出:“造楮(紙幣)之弊,驅天下之錢,內積與府庫,外藏與富室。”而且他認為:“……則楮在而錢亡,楮尊而錢賤,固其勢也。”也就是說,他已經認識到,紙幣驅良幣是客觀規律,在金屬貨幣和紙幣并行的情況下,儲藏手段職能由金屬貨幣擔當。葉適的紙幣驅良幣理論屬于劣幣驅良幣理論。西方人將劣幣驅良幣理論稱為格雷欣法則,但格雷欣法提出該理論其實比葉適晚400年。他的金屬主義思想表現在,他認為銅錢是最適當的貨幣,重于或輕于銅錢的都不行:“貴莫于珠金,賤莫如泥沙,至錢而平矣。先王之用幣,錢居其一;而后世之用錢也,它幣至于皆廢,誠以為輕重之適也。故夫天下之貨,未有可輕于錢者也。”在分析了銅錢的重要性和紙幣驅錢幣后,他得出:“夫持空錢以制物猶不可,而況于持空券以制錢乎。”“空券”即不兌現紙幣。他反對紙幣流通,就是因為紙幣在流通中取代了金屬貨幣的地位。客觀地說,葉適的貨幣理論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他看到了紙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但是因此而要求廢除紙幣的提法則是一種倒退。他沒有看到紙幣的產生是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紙幣的兌現問題和杜絕紙幣的通貨膨脹,葉適沒有看到這一點。
許衡的紙幣論。許衡,元朝官員。他的紙幣理論根本否認了紙幣流通。他指出了紙幣流通的兩個弊病:“夫以數錢紙墨之資,得以易天下百姓之貨,印造既易,生生無窮,源源不竭……然后世不期于奢侈,而自不能不奢侈,雖有賢明之賢,恐不能免也。奸民不期于偽造,而自不能不偽造,雖制以死刑,不能絕也……”第二個弊病前人已經指出,而第一個弊病實際上講的是鑄幣稅的問題。發行紙幣比征稅容易,所以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統治者在財政收支不能平衡時,就會將紙幣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工具。許衡認為紙幣流通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實際上,紙幣流通的弊病和紙幣能不能流通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許衡卻將它們混淆了。他根本反對紙幣,說明他不懂得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特點。
五、明清時期
元朝絕大部分時間都實行單一的紙幣流通制度,禁止用銀用錢,而中后期的紙幣惡性通貨膨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元朝的敗亡。明朝建立統治以后,結束了元朝的單一的紙幣制度,批判元朝單一紙幣制度的同時,建立了銀本位制度,雖然明、清時期也發行過紙幣,也曾經有人提出過“用銀有害論”,但總體來講,明清時期占據主流的觀點還是金屬主義理論。
丘氵睿的金屬主義貨幣論。丘氵睿,明代官員,曾任戶部尚書。他在《大學衍義補》中,闡發了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想法,關于貨幣的有兩卷,在按語中,對金屬主義貨幣理論作出了重要的發展。其中對貨幣的起源、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職能、國家壟斷鑄幣權、等價交換原則等都有論述。論述對于紙幣流通,丘氵睿是繼許衡以后用金屬主義觀點進行徹底否定的人。他對紙幣流通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在理論上較許衡又有所發展。他說:“況設為陰謀潛奪之術,以無用之物而致有用之財,以為私利哉!”意思說,紙幣流通是人君為了謀私利而造成的。并結合他的等價交換原則進行了進一步說明,說紙幣流通是“設為陰謀潛奪之術”,是因為它不符合商品買賣“必物與幣兩相當值”的等價交換原則。他分析說:“所謂鈔者,所費之直不過三五錢,而以售人千錢之物……世間之物雖生于天地,然皆必資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體有大小精粗,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五錢者而售之,可不可乎?”這是用樸素的勞動價值觀點來否定紙幣流通。“功”是勞動的意思。雖然聯系勞動耗費來說明商品價格是難得的,但用紙幣本身無價值來說明紙幣流通的不合理,在貨幣理論上并不正確,因為紙幣可以代表一定的價值同商品進行等價交換。因而,丘
氵睿的貨幣政策主張中突出了白銀的地位,而且要把白銀作為價值尺度。這與明朝把白銀作為本位貨幣的歷史趨勢是吻合的。
王夫之的貨幣論。王夫之,明末清初人。王夫之的貨幣理論散見于《讀通鑒論》和《宋論》中。他的新觀點在于指出了銅是賤金屬,有必要更講究錢的質量,這種觀點與明代銅錢已處于銀的附屬地位的歷史條件相適應,但以此來說明鑄造足值貨幣的必要性,雖有一定道理,卻仍缺乏理論上的普遍意義。他認為金錢所以可以作為“百物之母”是因為“有實”。而紙幣則不同,“有楮有墨,皆可造也;……官以之愚商,商以之愚民,交相愚于無實之慮名,而導天下以作偽。”中國封建社會中紙幣流通的屢次失敗,使王夫之對它做出了全盤否定的結論,他對封建統治者利用紙幣來欺騙人民作了比較深刻的揭露。在否定紙幣流通的問題上,他堅持的是金屬主義貨幣理論,看不到紙幣有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
中國歷史上,關于貨幣本質的理論,無論是名目主義還是金屬主義產生的都比較早,但總體來看,大多數提出貨幣理論者多傾向于金屬主義理論,在紙幣產生之前,金屬主義的理論主要針對的是不足值金屬貨幣流通,而宋元之后,隨著紙幣在中國的產生和紙幣發行的推廣,金屬主義者的主張就主要集中在反對紙幣流通和解釋紙幣流通弊端上。這與金融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有悖,沒有意識到紙幣可以代行流通手段職能是其理論癥結所在。
參考書目:
1.〔春秋〕左丘明撰.國語#8226;周語下[M].中華書局,1999
2.〔梁〕沈約撰.宋書#8226;何尚之傳[M].中華書局,2003
3.〔梁〕蕭子顯撰.南齊書#8226;劉悛傳[M].中華書局,2003
4.〔唐〕杜佑撰.通典[M].中華書局,2006
5.〔宋〕蘇軾撰.蘇軾文集[M].中華書局,1986
6.〔宋〕呂祖謙撰.歷代制度詳說#8226;錢幣[M].中華書局,1985
7.〔宋〕葉適撰.葉適集[M].中華書局,1983
8.〔宋〕馬端臨撰.文獻通考#8226;錢幣一[M].中華書局,1986
9.〔清〕王夫之撰.讀通鑒論[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0.葉世昌等.中國貨幣理論史[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11.姚遂.中國金融思想史[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06級金融學博士生北京10008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