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直線制組織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礎是機械還原論,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針對傳統組織的弊端,21世紀的組織應是更具適應性和人性化的復雜性組織,文章運用復雜性理論對組織變革的演進機制與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組織變革的方向關鍵是要增強組織的適應力,要改變組織的系統思維:從機械觀走向系統觀,從簡單線性思維走向復雜性思維。
關鍵詞:復雜性組織 自組織 復雜性自適應系統 動力機制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046-02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技術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知識經濟化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與影響,企業組織的外部環境正以前所未有的特征在不斷變化,即環境變革的廣泛性、快速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面對著這些新的挑戰,傳統的直線制組織顯得既笨拙又呆板、既僵化又遲緩,在巨大變化和變革中顯得很無能為力?!爸本€組織結構過于專制和過于依賴規則,因而不能激勵和運用產生創新和關心人的智慧。創造力及其相關的其他因素需要交往、個人責任以及靈活的思考和行動。由于直線制組織結構的規則抑制了創新和(對人的)關心,因而也抑制了現代工作的本質。”阿爾文#8226;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官僚制組織以一種未經宣布的設想為前提,即組織的低層員工無法作出穩妥的決定,只有那些位處高層的人才有判斷力和決定權。上級做出決定,下級去執行。上級代表了組織的“大腦”,而下級則是“雙手”。這種“手”“腦”分開的官僚制組織用來緩慢地解決常規問題是很理想的,但當事物發展加快或者要處理的不再是常規問題的時候,混亂就往往控制不住了。
傳統組織弊端,根源于機械論和還原論理論基礎,它們把組織看作機器,它要求人們面對事物時,先將其分割成可以處理的片段來思考,然后再作整合,這常常帶來“系統性失敗”。這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充滿復雜性的非線性系統。拉塞爾#8226;阿可夫(RussellAckoff,1981)認為,“如果獨立地考慮,使系統的各部分有效地運轉,那么作為整體的系統將無法盡可能有效地運轉?!币粋€系統的運行更多地依賴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僅僅看各個部分運行得如何。
人不是機器,組織也不是機器的組合,而是由人組織的生命有機體,彼得#8226;圣吉認為,“將組織視為一個具有生命的有機體,面對任何復雜的外界變化,都能靈活伸展,隨變而變?!敝挥猩袡C體才能具有良好的適應力和創造無限生機的能力。圣吉指出,“自然創造了多樣性,反對統一性,但機器時代卻要求統一性。”工業時代的這種機械統一性的確也產生了成就,但它與人性相矛盾。要克服這個矛盾,必須從機器觀走向系統觀,從簡單性思維走向復雜性思維。正如管理專家威廉#8226;哈拉爾(WillianHalal)所指出的:“復雜性的大大增加將需要做出變革,因為人們不可能通過自上而下的中心控制體制對復雜的環境加以控制。我們需要建立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體制……而我們是通過復雜性和混沌理論的新領域認識到這一點的。適應性變革應當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p>
二、復雜性組織自適應系統的特征
對復雜性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圣菲研究所(SantaFeInstitute)聯合了一批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對復雜性問題進行了研究。1994年霍蘭德(J.Holland)在圣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的演講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復雜自適應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理論。CAS理論指出了具有適應能力的、主動的“智能”個體(agent),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行為規則,以求生存和發展。CAS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適應性。適應性就是指在特定的外部環境下,可以通過自組織形成特定時空結構的有序狀態,在環境的影響下能夠自組織、自學習、自適應,不斷演化形態而生存、繁衍和發展。如果適應力趕不上環境的變化,就會衰亡下去。CAS不單是一個概念的創新,它標志著一種全新的認識問題的方法,即存在一些一般性規律,它控制著這些CAS的行為,而這些一般性規律指明了解決那些伴隨問題的方向。經進一步研究,霍蘭德指出了CAS的四種基本特征。
第一,CAS控制力是相當分散的。CAS的主體是主動的、活的實體,復雜性正是在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主動交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個體的主動程度,決定了整個系統行為的復雜性程度。在CAS中,中心控制力往往是缺乏的。這個系統所產生的連續一致的行為結果,是產生于作用體之間的相互競爭與合作。比如像螞蟻群,原來人們以為螞蟻群是有一個中心大腦的“螞蟻王”在指揮,其實科學家們發現它們并沒有,而是靠螞蟻群職能個體之間的相互分工、合作。科學家們認為,正是由于沒有一個“螞蟻王”的指揮,成千上萬的螞蟻才能看似混亂實則井然有序的密切合作著,它們共同形成了靈活機動的蟻群智能軍團,具有強大的集體戰斗力。這與傳統直線組織的權威——控制型特點是大相徑庭的。
第二,CAS具有完善的自適應機制。個體與環境(包括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是系統演變和進化的主要動力。每一個CAS都具有多層次組織,每一個層次的作用者對更高層次的作用者來說都起著建筑磚塊的作用。如一組蛋白、液體和氨基酸會組成一個細胞,一組細胞會組成生理組織,一組生理組織會形成一個器官,不同的器官會組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體,不同的生物體會形成一個生態環境。在任何一個系統中,最根本的適應機制之一就是改善和重組自己的建設磚塊,從而對外部不斷變化的環境進行適應。比如自然界的生物圈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良好自適應機制的復雜組織,優勝劣汰,適者生存。CAS把宏觀和微觀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主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使得個體的變化成為整個系統的變化的基礎,統一地加以考察。
第三,CAS中隱含著預測未來的“基因藍圖”(blueprint)。從微小的細菌到所有有生命的物體,其基因中都隱含了預測密碼或基因藍圖?!霸谶@樣或那樣的環境中,具有這樣的基因藍圖的生物體都能很好地適應?!被籼m德認為,更為一般性地說,每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都經常在做各種預期,這種預期都基于自己內心對外部世界認識的假設模型之上,也就是基于對外界事物運作的明確的和含糊的認識之上。而且這些內心的假設模型遠非是被動的基因藍圖。它們積極主動,就像計算機程序中的子程序一樣可以在特定的情況下被激活,進入運行狀態,在系統中產生行為效果。預測能夠幫助你抓住機會或避免墮入陷阱。一個能夠想于事先的作用者顯然比不能想于事先的作用者要更具有優勢。
第四,CAS總是會有很多“小生境”(niche)。每一個這樣的小生境都可以被一個能夠使自己適應在其間發展的作用者所利用,因此系統單元具有追求局部優化的趨勢。這就像雨林里能夠容納樹獺和蝴蝶一樣。而且每一個作用者填入一個小生境的同時又打開了更多的小生境,這就為新的寄生物、新的掠奪者、新的被捕食者和新的共生者打開了更多的生存空間。而這反過來又意味著,討論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的均衡的狀態,它總是處在不斷展開,不斷轉變之中,復雜的適應性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與外部進行著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與轉換,總是處在動態發展中。事實上,如果這個系統確實達到了均衡狀態,達到了穩定狀態,它就變成了一個死的系統,組織的生命力就消失了。
總之,復雜性組織自適應性系統的本質就在于其進化過程中突現的永恒的新奇性與開放性,這使得組織總是保持旺盛的活力、彈力和適應性。
三、復雜性自適應動力演進機制分析
如果把組織看成是一個不斷與外界發生作用的“自組織”系統,則組織的變革可以認為是該系統的不斷自適應演化過程。那么什么是自組織呢?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自組織”是指一個系統在內在機制的驅動下,自行從簡單向復雜、從粗糙向細致方向發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復雜度和精細度的過程;自組織是系統獲得時間的、空間的或功能的結構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預,我們便說這個系統是自組織的。它的特點是沒有外界的“特定”干預,具有“自主意志”和自發性思維。
從進化論的視角來說,“自組織”是指一個系統在“遺傳”、“變異”和“優勝劣汰”機制的作用下,其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不斷地自我優化、自我完善,從而不斷提高適應環境能力的過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最大貢獻就是排除了外因的主宰作用,首次從內在機制上、從一個自組織的發展過程中來解釋物種起源和生物進化。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等自組織過程的發展方向是從混亂走向有序,這與熱力學第二定律揭示的規律卻是相悖的,它斷言一個孤立封閉系統必然從有序走向混亂。20世紀70年代一些科學家們有關自組織動力演進機制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使人困惑的現象給出了理論上的解釋。
由伊里亞#8226;普里高津(IlyaPrigogine,1969)教授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管理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即臨界值)時,通過漲落(fluctuation),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一理論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結構(dissipativestructure)是自組織現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開放的遠離平衡條件下,在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通過能量耗散和內部非線性動力學機制的作用,經過突變而形成并持久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的。
由赫爾曼#8226;哈肯(H.Haken)創立的協同學認為,由大量微小單元組成的系統,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通過各單元的相互作用,可以自發地協調各個單元的行為,從而產生宏觀的空間結構、時間結構與功能結構。這一理論認為在臨界狀態(分叉點)上,偶然的漲落經過放大,將起到推進有序化的作用。協同學理論是以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的,即它也在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條件下提出的,它強調在復雜的大系統內,各子系統的協同行為產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單獨作用,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統一作用和聯合作用。
由法國數學家雷內#8226;托姆(ThomRené)創立的突變論認為,非線性系統從某一個平衡態到另一個平衡態的轉化,是以突變形式發生的。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中,除了漸變的和連續光滑的變化現象外,還存在著大量的突然變化和躍遷現象。突變論認為,在嚴格控制條件的情況下,如果質變中經歷的中間過渡態是穩定的,那么它就是一個漸變過程。質態的轉化,既可通過飛躍來實現,也可通過漸變來實現,關鍵在于控制條件。人工生命的研究結果認為,生命的真諦在于其組織結構和行為特征,而不必拘泥于這些結構與特征所依托它的物質材料。人工生命的研究成果認為,在秩序與混沌的邊沿存在一片孕育生命的神奇的綠洲,自組織現象就在此發生。
以上這些復雜性自組織理論,提出了一種關于系統未來演化路徑的“分叉”(bifurcation)與“混沌”(chaos)模式,這一模式揭示了事物宏觀演化結果的可變性和復雜性,在有序與無序的轉化機制上,把系統的形成、結構和發展聯系起來,從而以科學的方式打破了傳統機械、終極決定性思維所具有的宏觀演化結果不變的簡單性觀念。
系統自組織理論揭示,非線性系統有序演化的未來路徑具有隨機“分叉”的不確定性特點。普里戈金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認為:非線性系統的動力學方程可以有多重定態解,其中一個解對應于平衡態,其余的解則對應于非平衡態。多重解表現出了系統演化的分叉方式與方向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綜括復雜性自適應系統的演進機制,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特點,列維(P.Levy)認為復雜系統的這些特點企業組織同樣具有。他比較了復雜性與(作為管理對象的)組織系統之間的共同性,認為二者都是:(1)非線性的,這使得原因和結果之間不對稱;(2)分形的,這使得度量依賴于等級,以及概念上有不確定性;(3)等級層次間是遞歸的,這使得其中的性質易于失去;(4)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因而系統經驗描述是易于變化的;(5)充滿反饋環和可能的分岔點,以及會發生突現(emergence)。VonBertalanffy通過研究得出對于有生命的生物體來說,系統的特征不能由孤立的各部分的特征來說明,復合體的特征與元素的特征相比是“新的”或“突然發生的”,即是“涌現”(emergence)的,涌現呈現出非線性的特征,它常常出其不意、意想不到。復雜自適應理論正是試圖揭示組織系統的新的性質是如何突現(涌現)出來的,而不是有意去保持已有的確定性質,這種內在動力機制給企業組織變革帶來全新的思維視角。
四、結論
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對于我們如何設計未來組織模型,把握組織新范式的本質并對傳統組織進行變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復雜性組織最本質的特征是其組分具有某種程度的智能,即具有了解所處的環境,預測其變化,并按預定目標采取行動的能力,具有對復雜環境的適應力。當今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培養這種進化和變革的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因而,必須突破直線制組織模型思維方法的束縛,相反,應從組織本身的復雜性的角度,全面地系統地去審視、設計和變革組織,增強組織的適應力。
根據復雜性理論我們可知,有生命的組織系統不會長久地、牢固地盤踞于有序的王國。組織不是被看作牛頓式的機器,而是被看作是有機的、可適應的、令人吃驚的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學會把組織當作平衡在混沌的邊緣的一個具有動力的、永恒變化的系統來對待。未來的組織是一個能克服不確定性因素,能對充滿突發事件做出靈活敏捷反應、具有很強適應力的具有智能的復雜性組織。
[本文為國家教育部項目“企業組織集成變革的動力機制研究”(03JD630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保羅#8226;S#8226;麥耶斯.知識管理與組織設計[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彼得#8226;圣吉,等.第五項修煉#8226;實踐篇[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2
3.彼得#8226;圣吉.為下一個產業時代建造可持續的學習型企業[R].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3
4.HalalWilliamE.TheNewManagement.NewYork:Berrett-KoehlerPublisher,1996
5.米歇爾.沃爾德羅普.復雜[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0,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順德5283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