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尤其是中韓農產品貿易嚴重影響了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優先解決相互 之間農業問題對于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極為重要。文章以中韓農產品貿易為切入點,從 經濟互補性和競爭性兩個角度分析了中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關鍵詞:FTA 互補性 農業
中圖分類號:F75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098-02
在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存在的同時,地理上相鄰、相互存在著經濟利益關系的國家之間的自由 貿易協定(FTA)不斷增多。現在地域主義已經和多邊主義一起成為世界經濟的兩大核心。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以相鄰的地理位置、類似的文化以及互 補的產業結構為基礎,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中韓貿易規模由建交時64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80 3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2%。同期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6.7%和1 5.7%,韓國的年平均總出口和總進口增長率上升到了9.2%和8.7%,中韓兩國之間建立FTA, 加強合作是一種不可抗拒的選擇。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韓兩國就建立FTA這一設想進 行著積極探索。由于中韓FTA未進入實質性階段,所以在國內的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宏觀領域 ,未能深化到具體產業領域。事實上,以農業為中心的第一產業影響了中韓FTA的建設進程 ,這是雙方在FTA探討過程中爭議最多的領域,優先解決相互之間農業問題對于加快中韓FTA 建設進程極為重要。
一、經濟互補性與競爭性對兩國建立FTA的影響
FTA對集團內經濟的影響有兩類。一是由于成員相互取消關稅等貿易限制之后直接對各成員 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即靜態效果FTA簽署后產生的靜態效應。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貿易創 造 和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是指FTA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后,由于市場準入條件降低,各 成員國內成本較高的產品,會被生產成本較低的其他成員產品所取代,這樣,成員之 間的相互貿易便能增加,商品的供給來源從國內向區內成員轉移,新的貿易被“創造”出 來,這就是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是指在相對FTA國家間的內部關稅時,各成員對 外設立的關稅等市場準入門檻要高一些,其他國家產品的進入將受到歧視,所以成員之間 某些商品的需求從非成員國轉向了生產成本較高的伙伴,即商品的供給來源從非成員國向 成員國轉移,這就是貿易轉移效應。
二是締結FTA后,由于集團內生產效率提高和資本積累增加,導致各成員經濟增長加快的間 接效果,即動態效果。FTA簽署后產生的動態效應,則可以分為規模經濟效應、競爭刺激效 應以及投資刺激效應三部分。規模經濟效應是指簽署FTA后,可以把各國的國內市場整合為 統一的區內大市場,企業面對的市場規模擴大。同時,生產要素流通的便利,也將促進成員 國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分工,進而產生的市場規模擴大。同時,生產要素流通的便利,也將促 進成員國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分工,進而產生規模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競爭刺激效應是 指成員國之間市場準入條件降低后,各國企業必然面臨其他成員國企業更激烈的競爭,這將 促使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從而使得成員的產業結構得以優 化。投資刺激效應是指FTA的建立還可以動態地刺激投資,非成員方企業為應對產品進入FTA 區內市場受到的市場準入歧視,會選擇到FTA成員境內投資設廠,從而增大FTA成員吸引 外資規模。
二、中韓農產品的互補性研究
理論上互補性測定通常是通過貿易結合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出口相似指數三個方面進行 統計比較的。
1. 貿易結合指數TII(Trade Intensity Index)。所謂貿易結合指數,是用來衡量兩國商 品貿易互補性的重要指標。其公式表示為:
其中,Xijk∶i國對j國k品目的出口額:Xik∶i國k品目總出口;Mjk∶j國 k 品目總進口。在貿易結構上,互補性越強、地理鄰接性越強,其值越高。全世界的平均結合 度為1。因此,貿易結合度若大于1,則兩國間互補性高于世界平均程度,小于1,則互補性 要比世界平均值小。
中韓一次產品所有類別的TII值均大于世界的平均值,有非常高的互補性。根據UNCOMIRADE 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相關數據顯示,水產品及農產品的TII值最高,分別為6.9和7.0 ,其次加工食品為3.2,畜產品最低為1.1,也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從1997至2004年的數據 趨 勢來看,除畜產品略有下降外,水產品、農產品、加工食品的TII值均有不同程序的上升, 尤其是農產品,由1997-1998年的3.8到2002-2004年的7.0,上升近一倍。
2. 產業內貿易指數GL(Grubel and Lloyd)。兩國貿易自由化后,產業內協作的增強也會 對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用這種觀點來分析中韓農業方面的互補性,可以使用產業內貿易指 數GL來說明。GL指數測度了屬于同一門類既出口又進口的產業內貿易,是衡量一個國家參與 國際化生產過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其表達式為:
其中,Xijk、Mijk表示i國是對j國k產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GL取0~1之 間 的數,若其值為0,則產業內貿易不存在;若為1,則出口規模和進口規模以對稱性相同,表 示產業內貿易的比重達到最大化。
根據UN COMIRADE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中以農業部門計算出的1997-2004年間GL指數可 以看出,中韓兩國一次產品的GL值均未達到1,并且都小于0.5,即兩國的產業內貿易還未成 型。其中GL指數最大的是畜產品,也僅為0.205,其次為水產品和加工食品,分別為0.120和 0.105,農產品的GL指數最低為0.028。雖然中韓兩國的GL指數并不高,產業內協作還未建立 ,但從另一角度看,將來的產業內的貿易與協作將會有極大的發展前景。相關數據還告訴我 們,中韓兩國在1997-2004年間的GL指數變化起伏不大,這也說明,兩國在貿易條件沒有更 大改善的條件下,產業內貿易很難有更進一步的大發展,所以從這一點看,中韓FTA的建立 也將會促進中韓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3. 出口相似度指數ESI(Export Similarity Index)。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兩國間農產品 貿易具有極強的互補性。但若從產業內貿易指數看,只能說明單方面的特征,而出口相似度 指數ESI則可以分析兩國出口結構的相似性或競爭程度。用公式表示為:
ESIij=[∑kMin(XikXi,XjkXj)]其中,XikXi∶i國k商品的總出口額。兩國的出口結構越相似, 出 口相似度越高,極端的情況,在兩國的出口結構一點都不重合的情況下,出口相似度指數為 0,兩國出口結構完全重合是1。
從1997-2004年間中韓一次產品的ESI指數的相關數據來看,中韓一次產品中農產品及畜牧產 品歷年的ESI指數都處在極低的水平,雖然加工食品的ESI指數較高,但也僅為0.51,并且歷 年的ESI指數均無太大的變化。這表明,中韓兩國農產品出口相似度低,間接表明互補性高 而競爭性低。原因在于兩國一次產品交易的大部分門類均屬單方面的交易,即中國單方面出 口,韓國單方面進口。
三、中韓農產品的競爭力分析
比較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在理論上主要是運用比較優勢指數、時常占有率指數、貿易結合指 數。我們這里主要選取比較優勢指數做一分析。
所謂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Revealed Comparatirve Advantage),是用來表現一個國家某 一品類產品的比較優勢程度,即某一國某類商品類品出口在世界上的相對占有率與該國全部 出口商品在世界上的相對占有率之比。其公式表示為:
RCAjk=Xik/XkXi/X
其中Xik∶i國k品目出口額;Xk∶k品目世界全部出口額;Xi∶i國全部產業出口額 ;X ∶全產業世界全部出口額。RCA指數小于1為比較劣勢,指一國某種產品占該國總出口額的比 例小于這種商品的世界平均出口比例,說明該國對這種產品的出口較少,而RCA大于1則為比 較優勢。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中所記錄的1997-2004年中韓一次產品對世界的RCA指數,中 國一次產品中只有水產品的RCA指數始終大于1,農產品僅在1999-2001年間大于1,其余均接 近于1,加工食品的RCA指數最低。韓國一次產品的RCA指數均接近0,尤其是畜牧產品和水產 品歷年均為0,即毫無優勢可言。倘若只拿中韓兩國的RCA指數作對比,則可以看出中國在一 次產品上有明顯的優勢。
以國際單位RCA指數的數據來看,并沒有顯示出中國農產品有較強競爭力,即中國的一次產 品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并不高。但與韓國相比,RCA指數高出很多。這是由于中國與韓國的作 物類型相似,東北三省、山東省及北京附近的農作物銷往韓國的數量很大,因此,中國農產 品在韓國的市場占有率極高。
以上對中韓農業的各種貿易指數的分析可以看出,兩國在農業方面的稟賦要素互補性極高, 在資源、技術、資本、市場等經濟活動的互補性也很高。兩國處于相對競爭和相對互補的關 系。一旦中韓FTA建成,一方面可以通過壁壘的消除從而改善兩國的貿易狀況,中國也可以 以此為契機減少對韓國的貿易逆差,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韓國接近具有巨大 潛力的中國市場,依靠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刺激本國的經濟,為本國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兩國還可以通過FTA確保出口市場的穩定性,有利于中韓之間產業分工的發展和對外投資 效率的提高,促進兩國經濟的增長。據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研究的數據顯示,中韓FTA 的建立將會提高兩國GDP的增長速度。如果僅考慮關稅的消除,則韓國GDP會增長2.25%,中 國則增長0.78%;如果考慮資本積累則兩國還會有0.45%~2.3%的增長空間;若從完全消除貿 易壁壘考慮,則這種經濟效果將無法用數字來計算。而中韓農作物的交易的地區性(僅限于 中韓兩國)非多國性也為中韓發展FTA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景躍軍,王勝今.區域經濟理論與方法——中國區域經濟實證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 出版社,2001
2.黃繁華.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結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陳德照.東亞經濟合作發展新階段[J].國際問題研究,2003(6)
4.陳德民.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J].東北亞論壇,2005(1)
5.張慧智.中日韓FTA對產業的影響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4)
6.樸英愛.中日韓FTA進程及其政策比較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6(4)
7.劉李蜂,武拉平.中國FTA實踐中的利益選擇及實現[J].現代經濟探討,2006(6)
8.賓建成,陳柳欽.世界雙邊FTA的發展與我國的對策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 (6)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江蘇南京 210046)
(責編:呂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