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德育教育必須緊扣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以培養學生成人為新理念, 把德育目標由培養政治人轉向培養道德人,創新德育內容,構建師生互動的德育培養新模式,使高校德育教育收到良好的實效。
關鍵詞:高校 德育教育 創新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117-02
從小學起,各級各類學校都從沒放松對學生德育的教育,但教育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受 過層層教育的大學生卻有著志向迷茫、不耐挫折,輕生自殺以及偷竊、校園暴力等不良心態 和行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關鍵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失去了時代性導致失去實效性。要 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我們緊扣時代脈搏,全面創新高校德育教育。
一 、新理念:培養學生成人
學校德育是塑造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環節,把學生培養成認知、情感、倫理、審美 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使他們具備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想象 、創造、獨立判斷、批判精神。將道德教育定位在“做人”,“以成‘ 人’為終極目的”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國以往的道德教育卻恰恰出了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片面 強調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忽視人文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 ’為終極目的,只是把人當作一種工具性的目的,只是從技術、功用、效率的層次,把人一 變而為物,人的本體性的存在價值全被抹殺,使人成為受過良好教育、技術純良的‘ 現代 機器人’,成為‘ 沒有受過教育的專家’”。不以成‘ 人’為目的的教育,相應地也造成 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擺設,成了科學教育的附庸。這種被稱為‘缺德’的教 育的后果必然是導致學生片面發展,有智商但沒智慧,有知識但沒文化,有文化但沒教養, 有欲望但沒理想,有目標但沒信仰,有青春但沒熱血。這是非常危險的。高校對大學生的德 育教育應該 “ 以人為本”,真正確立起“以成‘人’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
二、新目標:由培養政治人轉向培養道德人
德育目標既體現德育的目的性,又規定德育的內容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而長期以來,由于政治結構、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德育出現了泛政 治化色彩。建國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不時被送上政治運動的舞臺,以致德育經常被窄化為政 治教育甚至是政治運動,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學生的身心發 展的規律,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驅使學生參加政治學習和大量的政治活動,使政治 和道德教育混為一體。因此,一方面,我們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遵循學生的身心發 展規律,建立道德教育目標,實施專門的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學校德 育微觀目標的確定。所謂德育微觀目標是指德育的某一階段、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的具體目 標、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培養。我們在調整德育目標時,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 注重作為道德主體的學生發展德性,提升學生人格所需的微觀德育目標的確立。我們知道, 人不是動物,人需要道德。人若無道德無異于禽獸,道德是人之為人的必然規定,正如康德 所說 ,是人“自己給自己立法”。人之所以需要為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方面的“立法”,說到底 是人有道德需要,因為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會性的一面。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 層次需要中的一種高級需要之一,是人作為一種有理性的社會動物的精神規定,又是人的行 為的規定。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道德需要是人類的“似本能”。“似本能”意味著人的 需要具有并不等同于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強度,它們是柔弱的、易被傷害和忽視的,因而 個體需要接受道德教育,進行道德修養,以使自己超越自然本性的局限,將自己提升為一個 與時代發展要求相一致的“文明人”、“ 道德人”。因此,高校德育必須負起培養學生成 為“道德人”的重大職責,否則,我們的高校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
三、新內容:創建時代需要的德育教育體系
高校德育的內容要以德育目標為指導,結合當前大環境和學生的實際,注重引導學生樹 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榮辱觀,注重塑造 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著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 、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1.要堅持把中國傳統美德教育與西方優秀道德文化相結合。傳統美德是當代道德建設的基 礎,也是當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內容。我們要加強傳統美 德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把它與我國當代德育實際結合起來,要使學生在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的鼓舞和熏陶下斗志昂揚地去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同時要借鑒和吸納西方道德 文化中的進步因素,諸如勇于創新、弘揚個性的進步思想,為我所用。
2.著重對學生進行“ 六項教育”,培養學生的“三觀”。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大學階 段正是青年學生“三觀”的形成時期,高校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 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 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二是做人的教育。核心問題是教育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 社會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學生既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 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三是合作精神的教育。市場經濟時代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 呼喚人的相容與合作,因此學校德育應加強與人相容、相互協作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精 神。四是創業精神的教育。要加強對大學生進取精神和創業精神的培養,要他們保持獨立的 個性、強烈的競爭意識,以及不服輸、勇于拼搏和對理想信念執著追求的精神。五是創新思 維方式的教育。要引導學生注重培養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六是人文素質培養。必須從人的綜合素質和推進社會文化進步的高度,把知識傳授與民族精神教育結合 起來,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術,更要培養學生的 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位的文化修養和人格修養,使 自己獲得全面發展。
3.培養學生正確的榮辱觀。 胡錦濤同志于2006年3月4日第一次提出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青 年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幫助青年學生理解掌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豐富內涵,增強 他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性。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 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開展“我與祖國共奮 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長成才、建功立業。
四、新模式:師生互動
傳統德育重道德知識的灌輸、輕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 這種德育模式將學生視為客 體,作為施加影響的對象。注重規范的灌輸、觀念的形成以及習慣的培養,德育過程等同于 智育的認識過程,所施加的往往多是口號式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條目,整個德育過程 忽略了人性,忽略了人的情感需要,把人視為填充各種美德品格的袋子。”這種“美德袋” 式的道德教育既無視學生作為人的主體性、也壓制了教育者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只能在道德 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對道德修養主體的心靈世界難以觸及,當前,表現在學生身上的“言 行不一”、“ 知行脫節”就是這種“ 美德袋”式道德教育的必然結果。由此可見,學校德 育必須注重學生道德主體地位的確立,變革目前以灌輸為主,注重“知道”,忽視“ 體道 ”的填充式德育模式, 而確立師生互動的教育模式。在理論層面上,老師和學生互相討論 甚至辯論學術觀點、理論派別、社會事件等,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實踐方面,老師 和學生一起排演小戲劇、話劇,進行社會調查等活動,通過感性的影響,深化學生對道德規 范的理解,把道德條令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性。
參考文獻:
1.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論集[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楊德廣. 從“ 人看不見了”看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 高等教育研究,1997 (4)
3.陳巴特爾. 德育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J]. 高等教育研究,2001(5)
4.肖雪慧,韓東屏. 主體性的沉淪與覺醒[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5.(俄)伊#8226;斯#8226;馬延科. 德育過程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31)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