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通過語言這個有力工具,文化得以全面的展現。語言 既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又受到文化的制約和影響。而文化的差異構成了學生 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因此,大學商務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克服文化差異 帶來的困擾,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中外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大學商務英語 文化差異 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130-02
在我國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商務英語教師常將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詳細 講解商務理論中所出現的商務術語以及商務專業知識,他們非常注重商務基礎知識的講解, 而與語言密不可分的社會文化因素卻一直都沒有得到教師們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外語 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不管是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 還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因此,由于認識上的局限,商 務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商務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將語言 知識的傳授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結合起來。現在,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在經 濟、政治、文化方面與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日益頻繁,文化因素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逐漸顯現出來。
一、 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導入的必要性
最近,有關機構對幾十名在中國教英語的外籍教師和在中國某大學商務英語系學習的學 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外籍教師都認為他們和中國學生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 ,學生所犯的“文化錯誤”比語法錯誤更讓他們難以接受。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承認他們與 外國人之間確實存在著文化差異,而這種文化差異妨礙了學生用英語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 人進行交流。
許多商務英語教師發現了這一問題,并且普遍認為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的文化 錯誤比語言錯誤性質更為嚴重。商務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商務英語語言教學,也不僅是商務知 識的學習。在語言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不但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 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如果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東西方文化上 的差異,即使優秀的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們對周圍世界 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產生障礙。國外語言學家也從理論上對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必要性給予 了支持,Schumann (1976,1978)指出兩種文化間的社會距離越大,對于這兩種文化集團 的成員來說,學習對方的語言就越難。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 世 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 差異,如文化中的習語。習語的意義往往借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的構 成整體意義。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更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學生學習目標語的相關文化有著高度 的必要性,目標語的文化導入已成為大學商務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化和語言關系
人們對文化的定義有許多說法,不同的定義突出文化的不同方面,其中許多定義還有意 見分歧。文化是一個多義而不定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美國語言學家沙普說: “文化是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語言是思想的具體形成。”文化通常被認為是人類歷史長河 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包括三個層次: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質和精神產品 ;人際關系中各種體制規范、禮儀習俗、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思維習慣。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 化現象。人類有了語言,個人才能把自己的知識、觀念、創造發明方面的行為模式等傳達給 別人,使之成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
大多數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該民 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結晶。語言詞匯 作為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 一種歷史現象。人們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應該同時習得這一民族的文化,習得這 一民族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傳統。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同樣,語言的發 達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從以上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習 語言和學習文化實際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和學習目標語 的文化背景。
三、 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目標文化困擾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不同的普通文化教育,在交往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信任和理 解的障礙。在同目標語國家的人交往中,學生常常會不自覺地照搬自己的文化習慣。比如, 中國學生在辦公室接客戶電話,常常喜歡問“Who is that?”, “請問那位?”正確的說 法應該是:“May I know who is on the line?” 又比如:中國學生會問:“What are y ou going to do?” 正確的應該是:”May I know what’s regarding?” “有關什么方面 的事?” 等,所以,外 國人聽了覺得很不禮貌。另外,他們與外國人交談時,經常會問起 外國人干什么工作、一個月掙多少錢等問題,以表示他們很關心朋友,對朋友友好。然而, 這些涉及到外國人隱私的問題卻是外國人不能接受的,也不是商務會談時應談論的內容。
為什么在中國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文化差異是造成文化 干擾的主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所犯的“文化錯誤”被國內語言學家歸納為四大類 型:(1)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是不適當的。如稱呼外國人直接叫他們的姓,而不加任何 頭銜;把“你到哪兒去?”這樣的問題誤當作問候等等。(2)在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如 中國人邀請外國朋友到家做客,出于謙虛,無論家里條件多好,都會說一些自貶的話,外國 人則不然。(3)不同價值體系的沖突。中國人習慣過問別人的隱私,因為這樣會更顯得友 好和親密,而外國人則認為是侵犯了他們的“隱私”。(4)過于簡單化或過于籠統。中國 的學生普遍認為所有的美國人都喜歡迪斯科音樂,所有的美國人都很富裕,看問題過于簡單 化。事實上,一些明顯的錯誤是很容易糾正的,但另外一些與價值、信念、觀點有關的錯誤 卻要經過一段時間花很大的努力才能糾正。
四、 目標語文化導入的內容
由于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不同學科對它的概念和范疇的研究常帶有明顯的傾向性 和側重性。對課堂英語教學而言,目標語文化教學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 、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 。要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必須遵循“相關、實用、適合、對比”幾項原則,對文 化導入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相關性原則是指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與教材的內容有關, 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入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與語言教學同行。 實用性原則意思是文化導入要注重與日常交際的主要方面緊密聯系,對于那些干擾交際的文 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適合性原則即文化導入的方法要適合于 教學對象,適合與導入對象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對比原則就是將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 進行比較,找出相似與差異,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增強對英語語言的感受能力. 。
五、 目標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1.開設商務英語專門講座和特色課程。通過開設專門的目標語語言文化課程或講座, 系統地或是分專題介紹目標語文化,讓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系統性的 認識,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2.中外文化對比法。教師可以從英漢兩種語言對比入手,從語言之間的差異追蹤探究造 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文化原因,讓學生發現文化差異是導致語言差異的根源,自覺意識到 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增強使用規范 語言的意識。
3.創造積極有效的文化語境。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 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 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 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 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和網絡的特殊功能,用直觀的教學 課件、英語錄像 和英語電影進行文化教學,讓學生浸入到所學的異國文化氛圍中去,接觸到不同的社會背景 ,對跨國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由此, 我們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 化密不可分。所以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系統地實施以上方法 ,有機地結合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不斷探索和實踐,改進教學現狀,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學 生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感知力和鑒別力,為國家培養出多元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