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用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提高語用交際 能力。文章從語境、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原則三方面談語用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語用學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133-02
我國的外語教學長期以傳統的結構主義語言觀為指導理論。實踐中,人們把注意力過多 地集中在語言的封閉性一面,而忽略了語言的開放性一面。反映在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上, 便是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嚴重脫節。語用學應屬于與語言開放性相關的理論,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填補語言開放性理論的空白。將語用學應用于外語教學要求我們既要重視語言的封閉 性,而且也要重視語言的開放性。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以 實現外語教學的目的。
國際和國內學者面向外語教學的語用學研究包括用外語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語用失誤,語 際語用能力的可教性、可學性和可測性,并強調外語教學中語用教學的重要性、外語語用能 力的教與學。本文擬從語境、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原則三方面談一談語用學在外語教學中的 應用。
一、語境與外語教學
語境的定義很廣,它包括語言語境、社交語境和認知語境。
1.語言語境即上下文。 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推測語義。
(1)根據語法規則和邏輯關系推測語義。如:“It is such a fantastic book that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由于\"fantastic\"在不定冠詞與名詞之間,所以是對\"book\" 的描述。又因為“我反復地讀這本書”,可推測”fantasic”含有“好”的意思。
(2)利用雙關語等辨析一詞多意現象。
如:“--- Guess why the river is the richest in the world?
--- It has two banks.”
只有知道了”“bank”既有“銀行”的意思,又有“河岸”的意思,才能明白其中的幽 默。也只有把詞放在語境中,意思才會清楚、具體。
事實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詞出現于句,句出現于篇,而語篇 出現于特定的交際場合。語境制約著語言單位的選擇、意義的表達與理解。詞典中對單詞、 短語的解釋是從語境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它們已失去詞語本身的具體性。詞語意義必須在 上下文中才能精確化、具體化。同樣,一個句子可能表達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意義,理解 該句的準確意義必須結合語境。
2.社交語境即客觀語境。如交際場所、交際人的身份、地位及社會、文化背景等。
根據Leech的看法,要進行交流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的情況: (1)場合是正式還是隨便(商業會談、課堂討論還是外出野餐)。 (2)說話對象與本人親疏程度如何(是朋友、同事還是陌生人)。 (3)如說話對象是陌生人,本人與其差距有多大(年齡、性別、社會背景、職業是否 與己相同)。 (4)對方級別如何(是上司還是同級或者飯店的侍者)。 (5)本人向對方提供何種要求(是借鉛筆還是汽車)。 (6)自己是否有權提供某一要求(如教師有權要學生做作業,卻無權要學生替他擦洗 汽車)。
3.雙方各自不同的認知環境即各自不同的經驗、經歷、知識等。 (1)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多了解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 (2)通過專題講座或者專門開設課程給學生介紹講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風 俗人情等知識。 (3)通過看英語電影、讀英語小說和操外語的本族人交往等形式豐富外語意識。 (4)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特別是將多媒體計算機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改善課堂 內語言環境,采用網絡技術將為語言學習者創造良好的課堂外語言環境。
總之,造成運用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脫離了語境學英語,只有在語境的幫助 下,才可以進行正確理解,才能提高表達能力。語用學中的語用語境即是為了確保交際雙方 能夠正確的相互理解,使交際順利的進行下去,它不僅需要語言知識,語言外知識尤其具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何自然,1997:1)。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外語教學
1.教師要內化言語行為理論。 英語哲學家J. Austin創立了言語行為理論, 奧斯汀把話語分成了兩類:行事話語和述 事話語。繼奧斯汀之后,塞爾(J.R. Searle)對言語行為理論又加以發展,提出根據合適 條件,可以通過五種語句實施五種基本言語行為,這五種語句有: (1) 表述句。說話者保證所有表述的命題是真的(范例:做出斷言,做出結論)。 (2) 指令句。說話者企圖讓聽話人做某種事情(范例:提出要求,提出疑問)。 (3) 受約句。說話者保證采取某些行動(范例:提出保證,發出威脅,提供幫助)。 (4) 表情句。表達說話者的一種心理狀態(范例:表示感謝,表示道歉,表示歡迎,表 示祝賀)。(5)宣布句。說話者的話將引起規約時態的變化,但一般要依賴語言以外的各種 規約(范例:開除學籍,宣戰,命名,解雇)。與此同時奧斯汀還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這一 概念。所謂間接言語行為是通過一種言外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種主外行為這種語言現象。 如Can you pass me the salt?這句話如在餐桌上說,便是通過疑問這一言外行為來間接地 實施請求這一言外行為,即請求對方把鹽遞過來,而不是詢問對方有沒有這種能力。
2.將言語行為理論應用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機會,使 他們學會掌握并運用語用知識,解決 學習中遇到的間接言語問題,了解作者字面意義以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解諷刺、比喻 、夸張等修辭手法是怎樣被用于表達、烘托、渲染作品狀態,從而達到作者想要達到的真正 目的。以下是從英語教材中整理出比較典型的例子,來談一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外語教學 中的應用和作用。
例1:
S: Do I have to take the exam?
T: Do you want to graduate?
Q: What does the teacher mean?
A: He must study in order to graduate.
B: He must finish the course to graduate.
C: He won’t graduate unless he takes the exam.
D: He wants to graduate.
學生提出了一個一般疑問句,教師沒有按常規做法回答Yes或No,卻用了另一個一般疑 問句反問學生是否想畢業。根據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推導,我們知道學生要想畢業就得修滿一 定的學分,如果不參加考試就得不到學分,也就不能按時畢業。教師是在間接地說:“你必 須參加考試。”
例2:
W: Would you like to do some reading or do you prefer to take a walk?
M: I have some work to do although I’d rather take a nap.
Q: What will the man do?
A. Do some reading B. take a walk
C. Take a napD. Do some work
W提出一個選擇問句,M沒有確切地回答他是要看雜志,還是要看偵探小說,而是間接地 說他有許多工作要做,而且他很困。委婉地拒絕了W的提議。
英語教材中出現的間接言語現象數不勝數,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發現,認真總結,并用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去指導閱讀、聽力、寫作。那么,學生的交際理解力就不會停留在對字面 意義的理解上,而是從字里行間、透過表面,看到作者使用多種修辭方法所要表達的深層意 思。相信只要教學中注重用間接言語行為等語用學和語言學方面的理論去指導教學實踐,一 定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會更透徹、更準確,外語水平就能得到提 高。
三、會話原則與外語教學
1.合作原則。格萊斯認為人們相互交談得以順利進行,其原因就在于雙方都為達到目的, 相互配合,形成默契。由此而形成的由說話者和聽話者在交談中所應 共同遵守的原則被格萊斯視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括以下四個準則: 量的準則:話語提供充分而不多余的信息; 質的準則:話語的內容是真實的; 關系準則:話語同話題有關,同將要實現的意圖有關;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楚明白,簡潔而有條理。
上述準則是交談雙方所應遵守的,但違反準則的現象也到處可見,且多數情況下人們之 間的交談并未因此而中斷,格萊斯對此的解釋是說話者雖然在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而多 數話語從深層上來說并未違反合作原則。因此,當聽話者領悟到這一點,此類話語便產生了 會話寓義。例如,一封信的內容是:“Dear Sir, 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Yours etc., 這段話顯然違反了 量的準則,因為它沒有提供充分的信息,但如果對方認識到寫信人有意識地只是不合適做哲 學工作。
2.禮貌原則。合作原則解決了一些言語行為理論中存在的問題。它告訴我們,如里奇 (Leech)所說 ,在交際中說什么和如何理解對方的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釋人們為什么使用如此大量的間接 言語行為。為此里奇(G. 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來對合作原則作必要的補充。下面是里奇 所使用的一個例子,用來說明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之間的關系。
A. We’ll all miss Bill and Agatha, won’t we?
B. Well, we’ll all miss Bill.
例中B沒有對A的問題做全面的問答,可以說違反了數量的準則,B的言外之意是“我們 不會想Agatha”,B完全可以把“… but not Agatha”這部分說出來,而清楚地把“我們不 會想Agatha”這一意思表達出來,可B為什么不說呢?很明顯說出來對Agatha是沒有禮貌的 ,所以B是為了遵循禮貌原則才違反合作原則的。
里奇提出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共有6條準則。
得體的準則;寬容的準則;表揚的準則;謙遜的準則;同意的準則;同情的準則。
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上述原則有意識地運用于日常交際中,培養學生得體、有效地用外語 會話,必將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和順利地進行。
在閱讀教學中,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如果適當運用會話原則等語用原理,那 就可以有效地減少誤差,提高理解的準確率。而違反會話原則就會產生會話含義,許多修辭 手法也由此而產生,使學生不僅僅從表面上理解作品,而且,更深層地去欣賞到語言的藝術 美。
四、 結語
至今,語用學的發展歷程僅短短幾十年,但其生命力十分強大,影響日益增強,在各個 學科的應用價值正在逐漸被人們探索和認識。目前,我國作為WTO的成員,通向世界的大門 已經開啟,外語將成為我國參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重視外語教學,提高我國學生外語學習的質量勢在必行。在此形勢下,加強外語教學理論研 究的意義十分重大。筆者所探討的論題只是語用學在外語教學應用研究的一次嘗試,有關語 用學的跨面結合研究尚有許多課題有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Kenneth R. Rose Gabriele Kasper.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3
3.Thomas J. 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2)
4.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運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失誤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3)
5.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黃次棟. 語用學與語用失誤[J]. 外國語,1984(1)
9.齊品.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與外語教學[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2)
10.尚曉明. 外語教學中的語用原則[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6(4)
11.王君瑞. 語用學和外語教學[J]. 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校慶專號),1996 (4)
12.余祥越. 語用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2)
(作者單位:河南教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