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理性化是西方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是西方企業取得成功及其管理學繁榮發展的根 本動力。文章在對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制度因素并不是管理理性 化形成的充足條件,而人文因素才是管理走向不同模式的內在驅動力,西方的人文精神才是 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動因。
關鍵詞:管理理性化 制度因素 西方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171-02
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起源于20世紀初,是近代工業革命與西方文明相結合的產 物。自弗雷德里克#8226;泰羅(Frederick W. Taylor)提出科學管理以來,管理學的發展便始 終帶有西方理性化人文精神的全息特征。理性主義在西方文明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純粹而嚴 謹的理性思考,一直是西方思想傳統的特色。可以說:“不僅自然科學的成就,整個現代西 方的人文學術思想,簡直就是植基于理性觀念之上的。”
回顧美國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能有今天的成功以及引以自豪的管理理論體系 ,完全是和它們在管理中所體現的理性化密不可分的,這種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 領域的集中體現,它使管理成為一種真正的生產要素,在社會價值創造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 要的作用。可以認為,在西方管理學體系中,理性一直以來都占據著核心地位,人們對理性 的假設是普遍存在的,并具體表現為科學化、制度化、科層化等外在形式。
但理性因素在管理中從來不是孤立的,行為學派的出現很快就打破了理性管理一統天下的局 面,使得人類所特有的情感、直覺、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彰 顯。此后,人力資源管理、文化管理、情商管理等理論又進一步發展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使得管理學在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統一中得到不斷完善。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在西方管理 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理性始終居于理性非理性辯證統一體中的主導地位。科學化、制度化、 科層化等理性因素的表現形式并不會因反理性的話語而降低其在西方管理理論中的統治地位 ,反理性的話語不過是試圖通過引入團隊管理以及自我管理、文化管理來阻止官僚理性的過 度而已。因此,在西方管理理論中,人性化管理的作用僅僅是表現為緩和管理者與員工之間 的緊張關系,以抑制理性因素朝形式主義、刻板主義等極端方向發展。總得來說,理性化是 西方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是西方企業取得成功及其管理學繁榮發展的根本動力。
馬克斯#8226;韋伯(Max 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近代理性資本主義的 產生是與各種理性的制度因素及西方特有的人文因素、文化結構分不開的。而在西方管理中 所體現的理性化因素則完全植根于這種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因此我們在對管理理性化的形 成機制進行探討時也離不開制度和人文這兩個層面的因素。
應該看到,人文因素才是管理的母體,它是管理走向不同模式的內在驅動力。正如美國學者 丹尼爾#8226;雷恩(Daniel)所說的那樣:“管理思想不是在沒有文化的真空中發展起來的,管 理人員往往會發現,他們的工作總是受當前文化的影響。”不同社會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 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因而其管理思想、管理行為和管理手段 也就各有差異。我們可以認為,人文因素作為一種內生變量在東西方不同企業管理模式的形 成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西方傳統的個人自由主義。個人自由主義原來的含義不過是指政治上的所謂民主、自由、 人權,后來發生了重大的社會意義轉變,西方人把個人自由主義貫徹到經濟和政治制度中。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洛奇說:“美、英管理者鼓吹個人的價值、聰明的企業家、工資收入懸 殊、自我技能培養、自由解雇與辭職、追求利潤最大化、敵意兼并。美、英大眾心目中的英 雄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俠客。”個人自由主義強調以人為本位的人權、民主、自由、平等 ,強調個人成就和個性至上,在西方人看來,只有靠個人去奮斗、拼搏和冒風險,而不是利 用投機取巧、歪門邪道的方法創造出來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本領,因此在具體的行為表現上更 趨于理性化和個性化。西方人對自由的探求側重于向外,以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為達到自由 的途徑和手段,這就促使人們去創新和進行發明,人們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術,而很少 考慮某個專家或權威的理論和看法,所以科學文化在西方得到廣泛地傳播。基于這種個人自 由主義,西方人反對在前人的成就中去探索有利于事業發展的東西,而主張進行獨創。美國 學者愛默森曾經說:“我們何必在歷史故紙堆中去探索——這里有新的土地、新的人、新的 思想。”在這種個人自由主義的人文精神下,理性得到了孕育,企業家階層以其創新精神在 社會范圍內迅速崛起,為企業的發展和理性管理的形成提供了動力。
2.西方“天人相分”的思維觀。西方思維方式傾向于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長期以來,西 方哲學史上占主導地位的是二元論,亦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個各自獨立、性質不同 的本原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先哲們就將人與自然分割開來。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關 注的對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則在哲人們的視野之外。從智者派領袖普羅泰戈拉起,才出 現了以“人事”為主要對象的哲學,到蘇格拉底時,他已經認為“心靈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對 象”。也正是由此開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現了關心人與關心自然的分野,這也正是“天人相 分”思維方式的體現。尤其是到了中世紀,人不但與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 和臣民。近代以來,隨著人性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僅把無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 自己的腳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時,還開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開戰。伴 隨著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節節勝利,科學精神與理性分析亦得到發揚光大,在近現代的 西方文化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并影響到了包括企業管理在內的諸多人類行為。“天人相 分”這種在對立中求統一的思維方式使西方人對客體的分解能力強,具有分解思維、邏輯思 維的特長,善于將事理細密解剖和層層推衍。西方的管理理性化正好符合了西方人的這種思 維方式,這也正是為什么泰羅制這種科學管理方法能夠在美國推行開來的原因之一。
3.韋伯宣揚的西方資本主義精神。韋伯是第一個積極宣揚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學者,他在《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不僅把資本主義看成是一個經濟制度范疇,而且把它當 作一個文化學范疇。韋伯認為,資本主義不僅是機器發明和普遍使用的結果,而且具有文化 的因素,這就是一種獨特的屬于自身誘因的價值體系。它提出資本主義的形成是以歐洲理性 主義為精神基礎、以理性的具體核算為集中體現的,具有一套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 行為方式的文化體系。這種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表現為合理而有系統地追求預期利潤并節制 消費的態度,并且以勞動為義務,以履行個人的職業責任為天職。其理性之處,不在于增強 人們對金錢的欲望,“資本主義更多的是對這種非理性欲望的一種抑制,或至少是一種理性 的緩解。”而在于為個人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提供一種倫理上的約束力。所以,西方資本 主義精神不僅能培育出嚴格的自我約束力,激勵人們以理性的態度對待他們的世俗工作,而 且能在近代經濟秩序中培育出合法地賺錢就是美德的價值觀念。這種勞動和賺錢態度最適合 于資本主義的經營,而資本主義經營也正是從這種資本主義精神中吸取其最合理的精神動力 。同樣,作為社會人文精神在企業管理領域的縮影,西方管理中的理性化就充分體現著這種 合乎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
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是一種倫理文化,它所倡導的人本精神、和諧意識、道德倫理 、集體主義、寬容品格對于企業管理而言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這也是為什么在當今知識社 會里,西方管理界為了適應多變態勢的需要,積極吸取東方文化中人本思想的重要原因。但 是,我們在繼承東方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它也有不利于管理理性化形成的消極一 面。因此在融合東西方管理思想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去吸取和學習西方管理方法,只有以 西方管理中的理性原則為基礎,我們人本化的傳統管理思想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而目前 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以儒家思想為背景的東方文化,它所體現的諸多人文 精神以及東方式思維方式都和西方管理中的理性化原則相背離。正是由于這種背離,導致西 方許多先進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中國企業中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而在管理領域能夠把 東方對人性的關注和西方對理性的追求結合得較好的是日本企業,我們中國企業在管理實踐 過程中應該借鑒日本企業的成功經驗,對傳統東方儒家文化加以改造,批判地繼承其中合理 的人性化因素(東道),并不斷吸取學習西方優秀的理性管理技術和手段(西器),這樣才 能使中國企業管理實現在傳統中的創新、發揮出真正的東方魅力。
參考文獻:
1.斯文#8226;艾里克#8226;肖斯特蘭(瑞典).管理的兩面性——雅努斯因素.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明江.東西方企業管理差異的文化探源.中國企業報,2001.2.15
3.趙劍民.理性、非理性現代管理.唯實,2001.11.8-13
4.董四代.文化觀念創新和管理革命.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5.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ranslated by Talc ott Parsoas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北京 10009)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