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在我國農村 消費市場狀況發展的背景下,從農村市場、農村消費信貸的需求、消費信貸的供給等方面進 行了闡述,并提出了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方向和措施。
關鍵詞: 農村消費信貸 制約因素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218-02
一、我國農村消費狀況的基本概述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富民政策的實施,我國農村經濟實力不斷得到壯大,農民收入不斷 提高,擁有的金融資產不斷增加。農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978的的133.6元增加到200 0年為2253.42元,增長23倍;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116.06元增加到2000年為1670.1 3元,2005年為2555元,增長近22倍;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6年的2365萬 ;恩格爾系數由68.1%下降到45.2%。與此同時,傳統的消費觀念被逐漸打破,新的消費觀念 逐步形成,農村消費信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針對目前狀況,如何加快消費貸款發展,擴大 對9億農村居民的消費,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分析
1.農村市場集中了我國最大的消費群體。在我國13億人口中,有9億在農村,如農村居 民每實現1000億的最終消費,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2356億元的消費需求,從而帶動工業部 門的中間投入1253億元,農業部門620億元,第三產業478億元。故農村消費市場對擴大內需 ,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提高農民 生活水平,有著深遠的意義。
2.農村市場,消費需求的上升空間非常廣闊。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民消費還僅于食品、 日常用品等最基本生活消費品,恩格爾系數仍然偏高。而諸如交通通訊、文教衛生等較高層 次的消費只處于初級階段,家用汽車、旅游休閑消費在大多數農村地區尚未啟動。在農村, 家用商品的普及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會相應增加200多萬臺的有效需求。據統計,1997 年農村每百戶擁有彩電27.3臺,電冰箱8.8臺,洗衣機21.9臺,僅相當于1986年城鎮居民消 費水平。如果將上述家電的每百戶擁有量提高到城鎮居民1997年的水平,全國則需增加彩電 1.6億臺,冰箱1.4億臺,洗衣機1.5億臺,相當于1997年全國企業彩電、冰箱、洗衣機產量 的5.8倍、13.7倍、11.2倍。從此可以看出,目前農村的消費提高到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 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因此擴大國內需求應立足于擴大農村消費需求。
3.農村消費市場較易啟動。從近幾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稅、住房、教育、醫療等 制度的改革力度。特別是國家“兩減免、三補貼”、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 村及對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兩免一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優惠政策的實施,給農村居民帶 來了更大的希望和更多的憧憬。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給予了農民投資更寬松的環境。
三、農村消費信貸的制約因素分析
1.居民自身的因素。 (1)傳統消費觀念的約束。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形成了勤儉持家的習慣,在消費觀念較為保 守,提倡“量入為出、知足常樂”的傳統消費觀念。而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對 困擾人們多年的諸如:艱苦樸素與節制物欲,提高生活檔次與盲目消費,豐富生活內涵與比 富擺闊,適度消費與超前消費之間的認識誤區,一直沒有深入的科學剖析與界定,致使相當 多的農民認為借錢消費是“卯吃寅糧”。雖然銀行、媒體進行了宣傳,政府也明確提出要提 倡消費信貸,眾多消費者仍囿于觀念而止足不前。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北京和上海兩地 居民的抽樣調查顯示,對消費信貸感興趣的居民僅占31%,不愿接受或表示擔擾的居民所占 的比重達69%,其中25%的居民明確表示不接受消費信貸,17%的居民認為其經濟狀況無力進 行信用消費。由此可見,多數居民消費觀念及未更新,觀念上的陳舊,使得消費信貸開展緩 慢。 (2)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承貸能力偏低,抑制消費信貸的需求。1995年以來,城鄉居民收 入水平的增長速度趨緩。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增長已從1993年的9.5%下降到1997年的 3.4%,2003年回升到4.4%,明顯低于1978年到1997年20年間平均每年6.2%的增長速度。農民 人均純收入增長則從1996年的9%回落到2003年的3.5%,低于1978年至1997年20年間每年平均 8.1%的增長速度。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與消費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從2001 年到2004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比上年增長2.1%、4.2%、4.8%和4.39%,大低于城 鎮居民收入的增幅,兩者的差距從2000年的1∶2.79擴大到了2003年的1∶3.23。
2.銀行方面的因素。 (1)內部缺乏有效的消費信貸風險防范機制。由于沒有專門的個人資信評估機構,銀行又 沒有精力對個人信用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調查,而且銀行對信貸風險控制技術落后,尚未構建 起相應的機制,一旦發現某項業務發生風險或某行業出現波動,就采取停辦的消極處理辦法 ,既給風險防范帶來障礙,也影響了業務的發展。 (2)消費信貸產品單一,交易成本比較高。中國 農村消費信貸的主要品種為住房和汽車 貸款,而這兩類貸款的品種有限,基本上都是等額還款方式,市場細分不夠,不能滿足不同 收入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的消費者需要。
3.社會環境方面。 (1)信息不對稱,信用體系建設落后。消費信貸最大的風險是信用風險。中國信用體系的 不健全,特別是個人信用體系缺失,缺乏完備的個人資信系統,有關個人信用檔案的信息被 封閉在不同行業主管部門手中,銀行不能共享。銀行、消費者、消費產品提供者之間存在比 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由此產 生風險。 (2)農村消費信用環境制約消費信貸的發展。目前我國總體消費環境差,不僅與城市相比 有很大差別,甚至落后于農戶的現實購買力,特別是我國農戶家庭進入千元級耐用消費品階 段后,這一矛盾更加凸現。
四、拓展農村消費信貸的政策建議
1.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信貸需求。 (1)加強宣傳和倡導農民消費,正確、合理地引導農民消費。要改變農民傳統的消費觀念 ,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循序漸進中進行。首先要引導農民落后的消費方式,引導農民 消費從重生存向重發展,重物質向重文化方向轉變;打破農民“不壞不換”的舊觀念,鼓勵 農民積極消費;采取措施增強農民消費的信心,消除其對不確定性而帶來的心理顧慮;適當 地培植消費示范戶,強化消費示范效應。 (2)增強農民的創收能力,并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收入決定消費,只有較高的收入,才 會有較高的購買能力。要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就要從深層次上改變農村的經濟結構,加大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拓寬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和生產的渠道,還要不斷地減輕農民 負擔。
2.加大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1)健全制度,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強貸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違約 等行為引起的風險控制,掌握借款人動態,對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本息或者有不良信用的, 要列 入“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并拒絕再給予貸款。健全金融機構內部貸款制度,防止業務 人員不按程序發放消費信貸或思想素質不高造成的風險。 (2)努力開拓農村個人消費市場。一是增加市場供給。建議在縣級盡快建立郵政儲蓄銀行 ,支持資金向農村“回流”。二是專門出臺適合農村的消費信貸辦法,拓寬個人消費貸款業 務范圍,把個人消費信貸與生產性結合起來,支持農民在擴大生產的同時提高消費水平。三 是結合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和生產要素向小城鎮集中,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 ,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以此拉動農村消費需求增長。
3.政府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消費信貸的發展。 (1)加快個人信用制度建設。首先,要加快個人信用立法。其次,加緊全國的信用評價體 系建設。 (2)建立、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與制度。
參考文獻:
1.梁必文.貧困地區農民消費與農村消費信貸調查:恩施實證[J].中國金融,2006⒄
2.江海生,劉書文.直視農村金融邊緣化現象[N].金融時報,2005.2.11
(作者單位:江西省寧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江西贛州 342800) (責編:賈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