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與人民幣清算系統相比,我國外幣清算業務的建 設和發展明顯滯后??焖侔l展的涉外經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迫切需要建立 綜合性的、統一的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體系,而人民幣清算體系的高效運作為本外幣一體 化清算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關鍵詞: 金融服務 支付清算體系 探討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227-02
一、我國本外幣支付清算體系現狀
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是人民銀行按照我國支付清算的需要,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訊網絡 自主開發建設的,能夠高效、安全處理各銀行辦理的異地、同城各種支付業務、資金清算和 貨幣市場交易的清算系統,人民銀行通過該系統,已逐步形成一個以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為 核心,各商業銀行內部系統為基礎,各地同城票據交換所并存,支撐多種支付工具和滿足社 會各種經濟活動支付需要的中國支付清算體系。
現有的八家從事外幣清算業務的外匯局清算的外幣票據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外匯資金:一是 代理進出口項下外匯結算;二是貿易從屬的運保傭等費用結算;三是同名同性質外匯賬戶跨 行資金劃轉;四是國內外幣計價外匯資金劃轉;五是銀行之間頭寸調撥和資金拆借;六是進 入中國外匯交易市場的外匯資金。其管理均采用會員制形式,各外匯指定銀行自主提出申請 ,待外匯局批準后即可參加外幣清算。從我國現行的外幣支付系統情況看,主要還存在以下 不足:
1.缺乏有效的組織體系。 完整有效的組織體系是支付清算管理的組織基礎。支付系統的組織體系完整性是指管理和運 行支付系統的有關各方缺一不可,應包括支付系統的管理者、運行者和參與者。我國目前人 民幣支付系統的管理者是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運行者即具體承辦支付系統業務,為 參與者提供清算服務的清算組織大多是附屬于人民銀行各級分支機構的電子結算中心或其他 類似機構,參與者即支付系統的使用者是實現資金轉賬的銀行機構。我國目前的外幣清算管 理者和運行者是外匯局及其分支機構的內設職能處室,辦理外幣清算業務的外匯局在履行外 匯管理相關職能的同時,集提供清算場所、外幣票據清分、清算差額資金劃撥與賬務處理等 業務操作和外幣清算業務的管理等多項職能于一身。目前本幣支付系統自身風險管理、運行 環境和處理機制等方面已日趨成熟,而監督管理手段 、信息溝通及參與者培訓等方面尚未到位,但因人民銀行是系統所有者和運行者,無法規避 未來支付清算系統國際化后部分國家中央銀行不允許海外中央銀行充當結算機構的限制,組 織體系和運作機制方面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外幣清算因非全國性業務而在組織體系建設方面 基本處于空白,風險管理措施、監督管理制度、系統開發和運行及人員培訓等均由開辦外幣 清算業務的外匯局自行組織,缺乏統一管理使外幣清算業務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
2.缺乏完備的法律基礎。 目前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的主要法律法規體系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法》《票據法》《支 付結算辦法》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協議等。隨著支付結算電子化的快速發展,又出現了新一 輪的法律空白,如目前部分地區推行的支付密碼,由于相關法律的缺位曾導致一系列法律問 題,原有的《票據法》《支付結算辦法》等隨著支付結算業務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受到嚴峻 挑戰。目前的外幣清算業務在法規建設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目前外幣清算執行的僅是人民 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的《關于規范外幣清算業務的通知》(銀發[1999]240號)和 國 家外匯管理局頒發的《關于下發規范外幣清算業務有關細則的通知》(匯發[2000]2號) 所 制定的各項制度和辦法。外幣清算相應法律標準的缺失導致在處理支付結算糾紛時不能公平 合理,結算紀律執行缺乏依據,因而結算過錯行為得不到有效糾正,都為外幣清算埋下風險 隱患。
3.缺乏健全的風險控制措施。 (1)本外幣、證券等交易清算各自為政,難以控制赫斯塔風險,即外匯交易過程中的時差風 險。分割是中國支付清算體系現狀最突出的特點。目前我國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包括大額支 付系 統和小額支付系統均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體系,可以有效防范人民幣支付清 算風險;外幣清算盡管法規、制度及技術手段等相對落后,交易幣種僅限于美元和港幣,境 外代理行僅美洲銀行紐約分行、香港分行和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國本外 幣、B股和外幣債券交易等系統分開,各商業銀行內部支付清算系統也是分割的,外匯都通 過多個境外代理銀行辦理,無法實現工作時間內本外幣和外幣之間實時結算,難以控制風險 。(2)支付清算系統參與機構結算量無法控制,難以防范流動性風險。由于支付清算系統參 與 的金融機構對日常結算量無主動控制權,常有單日清算總額超過金融機構備付金情況發生, 支付清算系統又缺乏相應的融資機制和便利,導致支付結算業務不能處理,造成支付清算系 統的清算窗口無法關閉,引發流動性風險。 (3)外幣清算及部分地區人民幣清算手工操作難以控制憑證“落地”風險和道德風險。目前 絕大部分地區外幣清算采用柜臺交易方式軋差結算,異地清算則將結算會員遞交的憑證進行 編輯后通過電傳發送,不但設備落后,也難以防范操作人員道德風險。
二、構建全國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的業務框架和組織體系
1.構建我國綜合性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體系業務框架。針對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系 統業務需求的迫切性和未來業務發展的趨勢,前瞻性地開發相關功能,并采取功能設計與業 務管理相分離的策略,支持靈活的技術升級功能,確保未來業務量增加時對網絡資源擴容或 硬件設備的添加不影響各類支付業務的正常處理。與此同時,新建的支付系統必須充分體現 外幣支付系統的國際化,在功能上應充分考慮各國支付系統聯動性不斷增強、支付系統跨境 特點逐步顯現的發展趨勢,支持系統的跨境連接,在未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跨鏡外幣支 付提供便利。
2.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業務系統風險控制。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支付清算系 統參與者在預期的時間內,沒有足夠的資金清償其債務,從而有可能導致其他參與者不能及 時支付,影響支付系統效率而產生的風險。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系統一方面可通過結算銀 行向直接參與者提供融資便利或自動質押融資機制,另一方面通過在支付清算系統增加排隊 、撮合和清算窗口等功能防范流動性風險。
運行風險:為保證本外幣一體化支付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減少由于設備技術故障和人為因素 造成的運行風險,在系統功能和技術支持方面必須確保系統高度的可靠性,同時設立異地災 難備份中心,使系統具備故障恢復、重新啟動和審計追蹤能力。
三、構建全國本外幣一體化支付清算體系的支撐條件
1.完備的法律體系。支付系統相關的法律包括通用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有關協 議等,對支付系統法律不健全或系統中的法律問題缺乏認識都可能危害系統參與者。法律的 完備性應包括:一是法律框架的完整性,這種完整性不僅表現在法規的多樣性,還表現在內 容的全面性,如風險管理的法律必須說明風險管理的目標、有關各方風險管理的權利義務、 充分解釋風險的種類及危害性、完善的風險防范措施以及清算組織的管理規定等;二是支付 系統的制度辦法應當是可以強制執行且其后果是可預見的;三是支付系統的法律基礎應具有 很高的透明度。
2.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本外幣支付清算體系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一方面是為規避部 分國家中央銀行不允許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充當其貨幣結算機構的限制;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 ,支付清算系統采用商業化運作機制是提高支付清算系統效率,加快我國支付清算系統建設 并盡快走向國際化的有效舉措。在此模式下,中國支付清算股份有限公司必須按《公司法》 相關規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明確支付清算系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行人員即 高級經理人員三者之間的權力分配和制衡關系,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人員和監事會 職責和功能,為我國支付清算系統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堅實的組織架構。
3.有效的外匯管理政策執行制度和手段。盡管我國目前經常項目已實行自由兌換,但資 本項目仍實行較嚴格的管制。因此在我國境內經常項下的外匯收支必須進行真實性審核,資 本項下外匯收支必須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因此,在支付清算體系建設過程中,高度關注防 范政策風險的功能,相關部門必須將外匯管理政策執行制度和手段應用到系統中,不能犧牲 外匯管理政策執行的代價而追求支付清算系統的高效率。
4.健全而有效的風險預警和控制措施。支付清算系統是銀行間轉移資金的手段,是保持 和促進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支付清算系統本身也是傳播國際國內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風 險的主要渠道,拙劣的支付清算系統設計可能會加劇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支付清算系統的 安全、高效對有效發揮金融資源配置至關重要。因此成功的支付清算系統必須具備健全而有 效的風險預警和控制功能,除防范系統本身的運行和操作風險外,對金融風險具備良好的識 別和預警功能。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2)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