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選擇了忻州市三個各具特色的縣域作為調研樣本,重 點對信貸總量需求狀況、結構需求狀況和地域差異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目的是摸清底數, 了解面臨的困難,尋找信貸支持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作 用。
關鍵詞: 信貸資金 新農村建設 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228-02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是一個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全市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 轄14個縣(市、區),185個鄉鎮,4971個行政村,總人口301萬人,農業人口占80%以上, 耕地面積680萬畝,約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全市14個縣、市、區中,國定貧困縣就有11個, 是典型的貧困老區。近幾年來,全市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形成了種、養、加相 結合的產業格局,到2006年,全市規模養殖戶達到2.8萬戶,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和組織已 發展到414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2億元,較2001年增長224.92%;農民人均純收入 2086.9元,較2001年增長84.2%。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資金需求日益增長,農村 信貸資金供需矛盾日趨突出,特別是農戶大額資金需求、涉農中小企業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如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充分發揮信貸杠桿作用,推進 新農村建設步伐,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信貸資金供給與需求現狀:缺口巨大
(一)供給層面分析
1.涉農金融機構資金實力。從我國現行金融機構的制度安排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 農村信用社是服務“三農”經濟的金融機構。三家金融機構之間在職能上存在一定差異,農 業發展銀行以輸出糧、棉、油收購等政策性業務為主,農業銀行以支持農村工商企業發展為 主,農村信用社是農民的銀行,以支持農民生產資料購置和小額資金周轉為主。忻州市涉農 金融機構的布局是:市級機構3家,縣級機構33家,鄉級機構268家。目前三家金融機構各項 存款為213.71億元。其中:農業發展銀行2.77億元,農業銀行89.43億元,農村信用社121.5 1億元。三家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37.59億元。其中:農業發展銀行19.52億元,農業銀 行43.48億元,農村信用社74.59億元。
2.信貸資金有效投入情況。人民銀行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至2006年 ,農業發展銀行新增貸款分別是1.37億元、4.29億元、1.48億元;農業銀行新增貸款分別是 5.89億元、0.89億元、5.49億元,農村信用社分別是11.52億元、8.86億元、6.32億元。按 最高額度計算,三家金融機構年新增貸款為18.78億元。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資金全 部用于國有糧、棉、油收購部門;農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向大項目、大企業集中,其信貸資金 只有20%用于“三農”經濟發展;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基本用于“三農”經濟,但城鎮的分 支機構85%的信貸資金用于城鎮工商業和城鎮居民資金需求,這部分資金約占農村信用社全 部信貸資金的15%。剔除這些因素,忻州市每年支持“三農”經濟的有效信貸投入資金約12 億元。
(二)需求層面分析
1.從信貸資金需求的總量看,數額較大。本次對定襄、寧武、五寨三縣、10個樣本村的調查 顯示,信貸資金的需求額為3415萬元。忻州市有農業人口252萬人,農、林、牧、漁業產值 為41.2億元,占全市全年GDP193.8億元的11.09%。被調查的10個村農業人口為1.34萬元,農 業總產值為0.17億元。如果按其經濟總量和農業人口數量測算,忻州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的信貸資金需求總量大約為65億元。
2.從信貸資金的結構看,分布不均。它主要包括城鎮化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產 資料購置、農村工貿業發展以及農民的消費需求五個方面。從五寨、定襄、寧武三縣10個村 的調查結果看,上述五個方面的資金需求分別為:324萬元、222萬元、564萬元、1175萬元 和1130萬元。按經濟總量測算,忻州市上述五方面 的信貸需求分別為:6.15億元、4.22億 元、10.72億元、22.33億元和21.46億元。據調查,農村城鎮化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信 貸資金需求較小,其原因是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對于忻州這個貧困地區來講,廣大 農村對此還無暇顧及。農民生產資料購置的資金需求略大于前兩項,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農 村信用社的小額信用貸款較好地解決了農民這方面的資金需求。另外,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使這方面的資金需求減少。農村工貿業發展和農民消費的資金需求較大,其原因是農村工 貿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同時,農民子女上學、醫療、婚喪嫁娶等大宗消費呈攀 升勢頭,有很大空間和缺口。
3.從地域信貸需求看,差異明顯。五寨縣地處晉西北,是一個純農業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過渡過程中,對當地農業形成了很大沖擊,尤其在農副產品加 工轉化方面缺乏資金的支持。在該縣調查的胡會等3個村中,有兩個榨油廠和一個淀粉廠, 多次申請銀行貸款,始終沒有落實。其信貸資金需求的61%來自農副產品加工轉化,29%為農 民的消費需求,10%來自其他。
(三)信貸資金缺口
忻州市建設新農村信貸資金需求為65億元,有效信貸投入僅為12億元,缺口為53億元。從目 前情況看,涉農金融機構的有效信貸投入只能滿足農民生產資料購置的簡單再生產,與新農 村建設的信貸資金需求相差甚遠。調查顯示,有三方面的資金需求較大,一是規模種養殖業 ,在10個樣本村中,有規模種養殖業5戶,資金需求為24.6萬元,五寨縣胡會信用社為2戶解 決信貸資金3.8萬元,信貸資金滿足率15.45%;二是農副產品加工業,10個樣本村中有2戶農 副產品加工企業,資金需求為182.4萬元,定襄縣楊芳信用社為其中一戶解決信貸資金16.3 萬元,信貸資金滿足率為8.94%;三是工貿企業,定襄縣3個樣本村神山、河邊、楊芳,有規 模不等的法蘭鍛造企業63家,流動資金緊缺,需求旺盛,大約為895萬元,農村信用社支持1 4家,金額為165萬元,信貸資金滿足率為18.43%。
二、信貸資金支持與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對接:困難重重
(一)政府在新農村建設政策落實上動力明顯不足
1.地方經濟發展重點與“三農”經濟發展需求差異大。近年來,忻州市政府把“開放引 進, 大項帶動”作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神華集團、山東魯能、潞安礦務局等一批大企業在忻州投 資建廠,總投資達到245億元。國有商業銀行采取“抓大放小”戰略,集中資金支持大項目 建設,目前大項目貸款達到63.2億元。這樣,地方經濟發展出現良好勢頭。2002年以來地方 經濟平均以13.6%的速度增長,財政收入以50%的速度增長。與此相反,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一直徘徊在5%左右,農民收入偏低,農業經濟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19.35%下 降到2006年的11.09%,下降了8.26個百分點。
2.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在使用上缺乏配合。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只有配合使用,才能發揮效 益,才能實現其最大價值。1999年以來,從中央到省每年支持忻州一定數量的扶貧資金、專 項資金、項目資金等,用于農村的農田基本建設、飲水解困、電網改造、扶貧移民等,往往 是獨立使用,缺乏與信貸資金配套使用,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3.新農村建設的配套政策不完備。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中央到地方下發了很多規范性 文件,忻州市、縣兩級也出臺了《忻州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意見》,對建設社會主 義新農村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安排。從實際情況看,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基層鄉、鎮、村仍 然是無計劃、無安排、無行動,與過去區別不大。
(二)農村現狀與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不協調
1.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與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低不協調。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弱是全市面臨的普 遍問題,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近年來,各級政府投入一定數量資金,搞農田基本建設、人 畜飲水解困、電網改造、水利灌溉等工程,但是效果不明顯。據調查,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是:政府投入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村信用社 的信貸資金只能滿足農民生產資料的資金需求,受資金規模的制約,無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而基礎設施建設的承貸主體不明,導致這種貸款責任不清,風險較大;國有銀行機構縮減 ,體制僵化,缺乏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資金需求大與信貸供給不足不協調。建設新農村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落后狀況 ,縮小與工業經濟的差距,使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建設過程中資金需求是 巨大的,從農村路、電、水到水利設施,從個體戶經營到企業生產,各方面都要資金的支持 。從現狀看,投入到農村的資金是極其有限的,增加投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和關鍵。
3.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不協調。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后,農民以戶經營,分散生產,這已完全 與市場需要的規模化、系列化、科學化相脫節。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面臨許多 困難,這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金融服務與新農村建設不匹配
一是從信貸資金需求的深度看,當前信用社支農信貸產品單一、額度偏小。 二是從信貸服務品種的寬度看, 農村資金需求由單純的農業生產需求向農業生產需求、消費性需求等多種需求并舉轉變,但 農村信用社依然鐘情于流動、分散的“撒胡椒面”方式的傳統農業貸款模式,許多地區尚未 開辦林權證抵押貸款、林農聯保貸款等適合農村地緣特色的貸款方式。同時,60%的農戶認 為貸款品種較少,35%的農戶反映貸款過分強調抵押、擔保,融資門檻高、成本大。
三、推進新農村建設與信貸支持取向:多管齊下
1.加快農村金融服務立法步伐,從根本上解決由于 體制約束因素而造成的農村金融服務缺 失的現狀。建議盡快出臺《農村金融組織法》,規定農村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宗旨,體 現農村金融特色,明確農村金融機構的產權關系、性質、地位、組織形式和權利義務等,規 范各級管理者的權利和義務,保護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根據出臺《物權法》,擴 大涉農貸款抵押物范疇,建議盡快出臺《民間融資法》,給予民間借貸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 ,放開對民間金融的管制,進一步激活民間融資。以法律的形式對農村民間融資行為進行規 范,規定民間融資的形式、利率、監管機構等,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促進農村資本市場 的發育。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放寬投資限制,凈化投資環境,積極運用稅收、貼息、補貼 等政策和投資手段,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投入到開發性農業領域,切 實解決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
2.積極構建政策利好、資金推力的政策引導機制。一是加強產品指導與資金扶持; 二是建立有效的信貸預警指標體系;三要建立支農貸款補償機制;四是建立農業貸款信用擔 保機構;五是建立農村支農貸款保險機制。
3.加快構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對農村信用社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要因 地制宜,采取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組織形式,保持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的一致性; 二是農業銀行要充分發揮商業性信貸 資金的優勢,對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提供貸款批發業務,重點支持帶動力強的農業 龍頭企業的發展和集約化生產基地建設,把盡可能多的農產品附加值留在農村。
4.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分散機制。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二是緩解農民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三是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發揮期貨市場價格 發現、套期保值和分散風險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忻州市中心支行 山西忻州 034000)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