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產生的共同理論背景,指出綠色物流包括為實現資 源再利用而進行的廢棄物循環物流,而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就是循環經濟;通過闡述循環 經濟與綠色物流的區別與聯系,指出循環經濟中既包含物流中的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又涵 蓋了節能減排的內容;循環經濟在生產源頭就考慮節省資源,因而達到了從末端治理到源頭 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環境與發展協調的更高目標。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 綠色物流 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243-02
20世紀中葉新技術革命以來,人類掌握了強大的科學力量和物質力量,迫使自然界竭盡所能 地為人類服務,物質財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現代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并非 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強化全民的資源 、環境危機意識,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同時應發展清潔生產以降低生產過程 中的污染成本以及發展綠色消費以減少消費過程對生態的破壞,發展綠色物流以減少商品流 通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對資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向生 態工業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與自然、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生態文明。
一、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產生于共同的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容包括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可持續發 展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在這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可持 續社會 組成的三維復合系統中,是以生態可持續為基礎、經濟可持續為主導、社會可持續為根本的 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不致影響到未來的 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環境及資源條件。綠色流通尤其是綠色物流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 要環節,它與清潔生產和合理消費共同組成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經濟循環系統。“ 清潔生產——綠色流通——合理消費\"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模式。將這一原則應 用于現 代物流管理活動中,就是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現代物流體系進行研究,形成一種與環境 共生的綜合物流系統,改變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 危害,同時又要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現代物流系統。這就產生了\"綠 色物流\"這一全新的概念。綠色物流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 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它是物流管理與 環境科學交叉的一門分支科學。綠色物流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業的綠色物流活 動,又包括社會對綠色物流活動的管理、規范和控制。從綠色物流活動的范圍來看,它既包 括各個單項的綠色物流作業(如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等),還包括為實現資 源再利用而進行的廢棄物循環物流,而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就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以物質 、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它把 生態設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 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 ——再生 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 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并保護生態 環境,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2.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是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流 循環、能量循環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物 流過程中不僅有物質循環利用、能源轉化,而且有價值的實現。因此,物流涉及了經濟與生 態環境兩大系統,理所當然地架起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彼此聯系的橋梁。經濟效益 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關的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更宏觀和長遠的利益。綠色物流以 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中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及規律與生 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 經濟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發展。
由于過去長期的低生產力水平,人們更多地考慮溫飽等低層次問題,往往為眼前利益而忽視 長 遠利益,為個體利益而忽視社會利益,企業在這種非理性需求下進行掠奪式經營,忽視長遠 利益、生態利益及社會利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意識到 :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復歸于大自然。于是,循環經濟應運而 生。從20世紀80年代起,發達國家以生態理念為基礎,為提高綜合經濟效益、避免環境污染 ,重新規劃產業發展,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德國是從物質循環和廢棄物管理的角度提 出發展循環經濟的;日本提出循環型社會,強調的是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與 之相應的是\"靜脈產業\",圍繞廢棄物資源化形成的產業。
3.生態倫理學。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就促進了生態 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生態倫理學是從道德角度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交叉學科,它根據生態 學提示的自然與人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以道德為手段,從整體上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生 態倫理迫使人們對環境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從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為了子 孫后代的切身利益,為了人類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和發展,人類必須維護生態平衡。人與自 然和諧則\"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類發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與自然界保持 和諧,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才能既滿足代內需求,又實現代際公平,與自然 界協調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物流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產生的。
二、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的區別與聯系
按照物流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活動范圍和業務性質,一般可將物流系統劃分為供 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在人類過程中,從生產經過流通直至 消費是物資流向的主渠道。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有生產過程形成的邊角余料、廢渣、廢水等, 有流通過程產生的廢棄包裝材料,也有大量由于變質、損壞、使用壽命終結而喪失了使用價 值或者生產過程中未能形成合格產品而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資,它們都要從物流主渠道中分 離出來成為生產或流通中產生的排泄物。這些排泄物一部分可以回收并再生利用,稱為再生 資源,它們形成了回收物流;另一部分在循環利用過程中,基本或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形 成無法再利用的最終廢棄物。廢棄物經過處理后返回自然界,形成了廢棄物流。可見,人類 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物資都來自于大自然,最后復歸于大自然,在這樣一個循環流動的過程中 ,人類絕不能無窮無盡地向自然界索取,因為地球上的資源總有一天會用完;也不能毫無節 制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因為那樣只會加速人類的滅亡。綠色物流旨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 流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同時,實現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目標是 將環境管理導入物流業的各個系統,加強物流業中保管、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 等各個作業環節的環境管理和監督,有效遏止物流業發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費。循環經濟 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和環境為物質基礎,以減量、再利用和循環為行為原則;減量化——屬于 輸 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屬于過程,旨在延長產品和服務 的 時間;再循環——屬于輸出端,旨在把廢棄物再次資源化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處理廢物的優 先 順序是: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最終處置。即首先要在生產源頭——輸入端就充分考慮 節省資 源,提高單位生產產品對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和減少廢物的產生;其次是對于源頭不能削 減的污染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廢棄物、舊貨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們回到經濟循環中 ;只有當避免產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實現時,才允許將最終廢棄物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理。由 此可見,循環經濟中既包含物流中的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又涵蓋了節能減排的內容;循環 經濟在生產源頭就充分考慮節省資源,因而達到了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 少廢物的環境與發展協調的更高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彬,孫會良.物流學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1)
2.鄭少華,馮之浚主編.論循環經濟的法哲學意義.人民出版社,2006(3)
3.周宏春,馮之浚主編.循環經濟的內涵與我國的實踐模式.循環經濟在實踐,人民出版社,2 006(3)
(作者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貿易分院 浙江嘉興 314036)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