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伴隨著城市超市的迅速崛起,超市生鮮經營蓬勃發展,使昔日一統 天下的農貿市場受到嚴峻挑戰。武漢作為我國零售市場對外全面開放的特大城市之一,農貿 市場超市化改造勢在必行。
關鍵詞: 武漢 農貿市場 農改超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274-02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超市作為一種新型零售業態在中國蓬勃發展。伴隨超市的迅速 崛起,超市生鮮經營成為一大亮點。自2002年初,由福州掀起的“農改超”商業熱潮,經過 幾年的潮起潮落后,目前正循著市場規律穩步發展,生鮮經營超市化的優勢日漸顯現,使昔 日一統天下的農貿市場受到嚴峻挑戰。武漢作為我國零售市場對外全面開放的特大城市之一 ,農貿市場規模小,數量多,基礎設施薄弱,購物環境較差,生鮮食品質量安全難以保證, 廣大消費者反映強烈,亟待進行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
一、武漢市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的目標模式
(一)武漢市“農改超”目標模式組織框架設計
1.以傳統農貿市場為主導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組織框架。目前,武漢市以農貿市場 為主導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大體如下:生鮮農產品從生產 者 出發經過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等多個環節后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農貿 市場不具有生鮮農產品的所有權,因而不是農產品流通的主體,它僅 為大量零售商販和消費者提供生鮮農產品的交易平臺。
2.以連鎖超市為主導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目標模式組織框架。以連鎖超市為主導的生鮮 農產品物流目標模式連鎖超市與農貿市場以及其他零售業態 并存,各有所長,相互競爭。連鎖超市的優勢體現在:一是生鮮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 標,努力降低營運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二是以統一采購、統一加工、統一配 送的特有方式,減少了流通環節,縮短了物流時間,降低了生鮮農產品物流損耗,滿足了廣 大顧客鮮活消費和飲食消費需要;三是生鮮超市購物環境舒適,采取商品自選、出口付款的 方式,減少了銷售人員,降低了交易費用,從而降低了生鮮食品銷售價格,提高了集客指數 和吸客力;四是經銷的生鮮食品保證質量與安全,對生鮮消費者負責。因此,生鮮連鎖超市 的興起與發展,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進入商品化、標準化、國際化的新時期。然而,必須看到 ,傳統的農貿市場盡管存在流通環節多、購物環境差、食品質量安全難以保證等現實問題, 但它卻具有經營方式靈活、商品周轉快、購物方便、價格實惠等優勢,仍然是當前城市中大 多數中低收入消費群體的首選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 難以完全被現代連鎖超市所取代。因此,在構建“農改超”目標模式中,必須立足當前,著 眼長遠、統籌兼顧,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允許多種零售業態公平競爭。
(二)武漢市“農改超”的預期目標
根據武漢市“農改超”的總體思路和擬構建的“農改超”目標模式,聯系全市農貿市場 的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綜合考慮武漢經濟發展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及生鮮消費習慣等諸 多因素,制定2005—2010年武漢市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的預期目標,分兩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2005—2007年):基本完成中心城區的“農改超”任務。武漢市中心城區包 括江岸、江漢、橋口、漢陽、武昌、洪山、青山7個行政轄區,現有 農貿市場248個,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28個。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問題,大多數農貿市場存 在著不同程度的臟、亂、差現象,不僅基礎設施薄弱、產權關系復雜,而且布局不夠合理, 建設也不規范,導致“農改超”工程量大面廣、任重而艱巨。為此,應按照“政府推動、市 場運作、政策引導”的原則和“五個一批”的方式,先易后難,分期分批,逐步實施。具體 實施計劃:一是在新建住宅小區和布局空白的社區,新建生鮮超市或生鮮市場41個;二是將 基本具備條件的7個農貿市場改建成連鎖超市;三是對87個綜合超市和連鎖超市的生鮮區進 行擴建;四是對93個具備一定條件的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升級;五是對18個管理粗放、設施簡 陋、布局不合理的農貿市場進行關停并轉。
第二階段(2007—2010年):基本完成遠城區和經濟開發區的“農改超”任務。 武漢市遠郊城區包括江夏、黃陂、新洲、蔡甸、東西湖、漢南6個行政轄區。經濟開發 區包括武漢(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遠城區和經濟開發區現有農貿 市場88個,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17個。根據武漢市新一輪城市規劃編制方案,已對6個遠城 區的經濟功能進行了新的定位,竭力打造6大衛星城組群。因此,“十一五”后三年,遠城 區和經濟開發區的“農改超”重點將是新建一批生鮮超市和提升改造一批農貿集市。具體而 言,一是新建生鮮超市15個;二是改建連鎖超市3個;三是擴建超市生鮮區13個;四是改造 升級農貿市場81個;五是關停并轉農貿市場4個。此外,還要繼續完成中心城區130 個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任務。
(三)武漢市“農改超”的預期效果
1.安全衛生。生鮮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檢驗檢測,防止農藥殘留、飼料添加劑超標,杜絕 不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生鮮農產品進入超市和農貿市場。
2.舒適便捷。各類生鮮市場布局合理,環境舒適,市民消費便利。
3.有序高效。依法治市,規范經營,公平競爭;減少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 效率,生鮮商品價格合理,顧客消費實惠。
4.供需均衡。發展超市農業和合約農業,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保持生鮮市場供求均衡。
二、武漢市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的主要措施與政策建議
(一)培植壯大生鮮經營主體,著力提高生鮮超市規模化水平
1.支持產銷一體化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一是各商業金融機構應努力擴大對龍頭企業 的信貸規模,支持龍頭企業進入大中城市社區開設生鮮食品超市。二是科技部門應支持龍頭 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和標準化生產,幫助龍頭企業深度開發農產品,并將重點龍頭企業的研發 項目列入科技計劃。三是財政部門應較大幅度地增加對超市農業的投入,對龍頭企業技改貸 款、營銷服務和技術培訓給予貼息和補助;稅務部門應切實為龍頭企業新建或改建生鮮超市 適當減免稅費。
2.鼓勵大型商貿企業發展生鮮食品經營。一是鼓勵大型連鎖超市延伸產業鏈,拉長連鎖 鏈,充分發揮武漢城市經濟圈內超市農業的獨特優勢,自建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政 府相關部門應幫助他們協調和解決基地建設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從而形成比較穩定的產、 加、銷一條龍的多種形式的超市農業經營模式;同時要支持他們擴大或新建生鮮農產品經營 區,財政部門應列專項補貼,稅務部門應適當減免相關稅費。二是支持大型綜合超市實施并 購重組戰略,通過低成本擴張途徑,打造國內超市巨頭,擴大生鮮經營規模。三是鼓勵眾多 中小連鎖超市實施戰略聯盟,有效整合分散資源,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競爭實力,聯合抗衡 國際、國內超市巨頭的嚴峻挑戰。
(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圈型超市農業,有效降減生鮮農產品交易成本
1.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形成規模。一是擴大周邊縣市優勢、特色農產品的 生產規模,盡快在武漢城市經濟圈內形成科學合理的板塊布局,為生鮮超市發展和出口貿易 提供基地條件。二是優化城市圈內生鮮農產品種養結構,以提高蔬、果、肉、魚、蛋等“菜 籃子”產品的優質率和安全性為重點,加大優質品種的選育、引進和推廣力度,著力提高城 市圈內超市農業的整體水平。三是大力推進生鮮農產品清潔生產,加快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 農業,確保生鮮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四是加快生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立足產地優勢,粗精 加工結合,充分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超市消費需求。
2.積極創建超市農業品牌,形成特色。一是抓住優勢農產品努力爭創品牌,政府部門 應鼓勵企業積極參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并把城市圈內優勢農產品納 入創品牌系列,逐步提高品牌產品的比重,為生鮮食品進入超市取得準入證。二是不斷開發 新產品積極打造新品牌,企業應瞄準市場需求,適應不同消費群體,努力研發新產品,打造 生鮮食品新品種。同時要重視生鮮食品品牌的保護,加大輿論宣傳和消費引導力度,形成生 鮮超市特色。
3.加快超市農業生產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形成支撐。一是加快超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和 標準監管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地方性超市農業標準,更多地采用國家和國際標準,逐步實 現超市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規范化。二是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以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建 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隊伍,加強對農戶和農業生產、加工企業的技術指導。 三是加快生鮮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和質量檢測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鮮農產品市場準入 制度、質量安全檢測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質量監督與執法力度,確保生鮮食品的 質量與安全。
(三)加快整合城市物流配送體系,提升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
1.依托武漢白沙洲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構建現代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配送平臺,是減 少生鮮物流損耗,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徑。白沙洲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華中地區最大的 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也是中國一流的綠色農產品物流航母,憑借其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生鮮 品種優勢,通過整合城市分散的物流資源,構建一個設施先進、功能配套、經營規范、管理 科學并能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和集檢驗、檢測、冷藏、加工、包裝、裝卸、信 息、通信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快捷便利地為本市及周邊縣市的綜合超市、生鮮超市、 社區便利店等零售業態提供生鮮農產品運輸和配送服務。
2.支持大型綜合超市、連鎖超市集團和農業龍頭企業自建農產品集配中心。本市各大 商貿企業應把擴大綜合超市生鮮食品經營面積和生鮮連鎖經營規模作為商品零售增值、企業 增效的新亮點,把自建集配中心作為生鮮物流增效、超市生鮮零售價降的一項新舉措。按照 國際標準要求,自建農產品集配中心應選址市郊產地,以30-50個連鎖店配建一個集配中心 為宜,通過大批量自采分銷生鮮農產品是縮短供應渠道、降低零售價格、提高鮮度、增加品 種規格的根本途徑。
(四)切實推行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的組織創新
武漢市“農改超”的組織創新,就是將不具備法人資格的農貿市場改建成具有法人資格 的超級市場,產權多元化,運行機制企業化。具體創新辦法:一是對政府投資興辦的農貿市 場應把產權移交給國有企業,由企業辦市場管理市場,并按《公司法》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 制改造,使其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真正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 經營主體,并把農貿市場改建成連鎖超市或生鮮專賣店。二是對于由區、街有關部門籌資興 辦的農貿市場,也要把產權移交給有關企業,由企業辦市場管理市場,或由企業將產權租賃 給超市集團改建成連鎖超市。三是對于由若干國有、集體公司按股份制集資興辦的農貿市場 , 要進一步明晰產權后拍賣或租賃給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或商貿企業改建成社區生鮮專賣店或連 鎖超市店。四是對于由鄉、鎮、村投資興辦的農貿市場應按照股份合作制要求改建為生鮮超 市。五是鼓勵外商、外地企業和個體經營大戶來漢興辦生鮮超市,實行誰辦市場誰受益政策 。總之,應按照先易后難、分期分批的原則,逐步把武漢市農貿市場改造為零售業態多元化 的農貿超市。
(五)大力推進農貿市場化改造的制度創新
對于武漢市“農改超”的制度創新而言,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于引導大 型超市集團或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農貿市場改建為連鎖超市過程中,必須明晰原農貿市場產權 ,簽訂好租賃合同,利用雙方業已存在的資產專用性將其鎖定,從而形成雙方規制結構,并 對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和實行企業化管理。二是對尚不具備超市化改造條件的農貿市場 在進行升級改造過程中,也要進行市場企業化創新,及時采取三方規制結構把市場管理主體 與 市場交易雙方牢固鎖定在一起。三是建立健全“企業辦市場、企業管市場”的法律法規,依 法規范企業辦市場,企業管市場行為,嚴格實行雙方規制結構和三方規制結構,使市場企業 化創新落到實處。
(六)積極開展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的交易方式創新
1.大力發展遠期合約交易。針對武漢市郊農戶生產規模小、合作經濟不發達,利用期 貨交易規避市場風險較困難的現實,發展遠期合約交易顯得尤為重要。
2.積極推進電子商務與網上交易。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人們生活 節奏的加快,節約時間就是節約金錢,因而發展電子商務已被越來越多的商家所重視。由于 武漢各大型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發展滯后,應該借鑒上海聯華超市通過開展電子商務大力發展 物流配送業的經驗,在充分發揮現有實體網點優勢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虛擬配送網絡 ,并把實體網絡與虛體網絡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當地訂貨、異地送貨;一個信息、全國銷 售”的電子商務經營新格局。
(本文得到2006年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編號:06044)
參考文獻:
1.若言.福建“農改超”的啟示錄.商業時代,2001(16)
2.陽明明等.物流是“農改超”的關鍵因素.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11)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