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環保產業在規模上還是在技術水平等方面都與國際水平甚至我國發達地 區差距甚大。我國加入WTO后,山西環保產業要面臨來自國內外企業和技術的激烈競爭。對 入世 后山西環保產業面臨的制約因素與對策進行研究,對加強山西環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 山西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山西 環保 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011-284-02
一、山西環保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山西環保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環保產業是全球性的朝陽產業。統計顯示,目前全球環保產業年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 遠遠超過旅游、軟件等其他“朝陽產業”。目前,環保產業已被列入我國優先發展領域,孕 含著巨大商機。今后 ,國家將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2002年至2005年期間,全國將新增環保總投資需求70 00億元,約占同期GDP的1.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3.6%。然而,山西這棵“ 污染大樹”并沒有結出“產業碩果”,環保產業和環境治理一樣步履沉重,發展緩慢。統計 表明,2000年,全國環保產業產值為1700億元,而山西省尚不足37億元,不到全國的2%, 發展明顯滯后。(中國統計年鑒,2005)
2.山西省是我國的資源大省,也是環境污染大省。目前全省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趨 勢不容忽視。
十五”期間,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增長的趨勢, 2005年,SO2、煙塵排 放 量分別為151.6萬噸和110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一位,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長26.1%和8.4 %;廢水、COD排放量分別為9.51億噸和38.7萬噸,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長4.5%和22.1%;工 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1183萬噸,比2000年增長45.4%。(2005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全省自然生態系統脆弱。植被覆蓋率低,裸露和覆蓋度低的土地占總面積的43.1%;水 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全省50個貧困縣全部集中在水土流失嚴重區,侵蝕模數大于1000 0噸/平方公里的地區占1/10;長期采煤對水資源的破壞面積已達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國 土面積的13%,嚴重破壞區面積占到1.7%;礦產資源的開采造成大面積地表沉陷,2005年累 計已達3000平方公里,采空區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74平方公里的速度遞增;煤矸 石累計堆存量已達1 0億噸,占地達20000多公頃,且每年新增約4000多萬噸;礦山生態總體 惡化的趨勢尚未扭轉,全省地質災害分布面積超過6000km2,占到全省國土面積的3.83%。 (2005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二、山西環保產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從總體上講,山西環保產業發展具有以下特點:(1)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體系 。目前,我省環保產業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環境保護產品生產、潔凈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 業、資源綜合利用、自然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多門類具有省域特色的產業體系。(2)環保產 業整體 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在消煙除塵脫硫設備、汽車排氣污染控制裝置、大氣環境自動監測儀 器、環保鍋爐、環保發動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10大系列技術研究、產品和設備的生產方 面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優勢,其中一些技術、產品和設備已達到了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并形 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技術水平較高、基礎條件較好的環保龍頭企業。(3) 環保企業規模有所提高。目前,山西環保企業中大 型企業占到總數的6.8%,比1997年提升了3.8個百分點,中型企業占13.7%,小型企業占7 9.5%。大型企業比例 提高使山西環保企業的規模和效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今后環保產業逐步向規模經濟 效益發展打下了基礎。(4)環保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大。 “十五”期間,環境保護的投 入力度不斷加大,全省環保投入達到231.9億元,超過“九五”期間5倍多,占同期GDP1.56% ,達歷史最高水平。(山西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
入世對山西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但也為我省環保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 機遇,這主要表現在:
1.解決環保投資嚴重不足的問題。長期以來,環境保護投資嚴重不足是制約我省環 保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既是環境保護的 迫切需要,也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入世后,由于貿易壁壘的消除,有利于吸引外資 進入,環保產業的資金瓶頸將會被打破。
2.促進環保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入世后,伴隨著外資的進入,國外的先 進生產技術、設備和管理手段也會大規模引進,我省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必然會加大人 才培養和技術改造,從而會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的提高,加速我省環保產業的科技進步 。此外,入世還有利于我省環保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參與環保領域的國際競爭。
3.加速環保產業的結構調整。一方面,我省有一定數量從事環保技術研究的高校和 研究機構,在機械、軍工等行業有大量閑置的生產能力,有大量可供資源化利用的廢棄物資 源。入世后,將增強我省擴大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加投資和對外 貿易服務的力度。若能抓住機遇,把上述資源引導到環保產業發展中來,將會提升環保產品 研制和開發的水平、增強發展環保骨干企業的產業基礎,我省環保產業必將進入一個快速發 展的新階段。另一方面,入世后,國外環保企業將憑借資 金、管理、技術、人才等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和方法對國內環保產業進行合資、獨資以 及兼并或重組,這將會促進我省環保企業的重組和聯合,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規模化 集約化企業集團的形成。此外,隨著我國環保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國外企業對環保服務領 域的進入,將會對國內企業在環保服務領域形成競爭壓力,這將加速推進我國環保技術服務 業的進一步發展。
4.推進環保市場規范化建設。入世后,一些國際通用 的規章制度進入我國, 而國內的部分政策法規也必然與之相匹配,在這種形勢下,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偽劣產品 、各類企業不能在平等條件下競爭等一系列問題將會得以改善,環保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會加 快,從而促進規范有序的環保市場的形成,為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
5.增強公眾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入世后,公眾將會更加關注環境生態問題,從而形成 了強大的 社會壓力,這將促使政府提高環境標準,完善環境法規和政策,促使企業承擔更大的環境責 任,從而形成對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巨大、持續的市場需求,環保產業的發展與市場形成將不 僅依賴政府直接或補貼 性質的投入,企業也將主動投入環保運動中,從而形成一種推動環境保護技術和產業發 展的重要力量。更多的投資者會進入環保產業領域,促進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
三、山西環保產業面對入世的戰略選擇與對策
1.加強法制建設,形成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在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政府已經出 臺的一系列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的同時,要根據我省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地方環 保法規和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地方政策,促進環保產業市場的形成。要逐步建立起環保產 品、環保工程、環保設施運營、環保咨詢服務等監督管理制度,同時加強執法監督和監察工 作,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效果,積極營造環保產業走向國際市場的良好環境。
2.搞好示范項目,加快環保產業基地建設。示范項目要以國產化和成套率高;有一定產 業基礎、市場需求大;國際、國內一流或本省適用的技術、有較大帶動性及具有顯著經濟效 益前景來定位,通過示范項目實施培育環保產業的拳頭產品和骨干企業,發展成為具有我省 優勢的環保產品生產基地。
3.以組織創新為切入點,培育扶持龍頭企業。以環保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基地化為目 標,通過重點示范項目、示范工程建設,培育一些素質好、水平高、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大 型企業(集團),集中政策傾斜,形成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垃圾綜合處理、潔凈燃 料應用、固廢綜合開發五大成套裝備系列生產能力,從而拉動全省環保產業的發展。
4.深化產學研合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通 過兼并、技術入股、聯合開發等形式成為統一的利益共同體,支持和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科研 機構或經濟組合實行各種形式的聯合與技術合作。形成技術開發創新的市場競爭激勵機制, 推動企業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最終形成在重點領域具有我省特色的環保科技優勢,帶動環 保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5.建立社會化的投融資機制。政府計劃部門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環保產業示范項目, 此外政府應考慮建立山西省環保產業發展基金。基金是開放式的股份制產權結構,盡快上市 進入資本市場,從而逐步建立起市場引導下的社會化投融資新機制。
6.抓住入世機遇,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和關鍵設備, 盡力爭取更多的國際環保合作項目。實施“工程換技術”戰略,擴大與國際大企業在重點領 域核心技術及關鍵產品上的合作,積極引進適宜我省發展的關鍵技術,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 進行“二次開發”,提高總體技術水平。
7.鼓勵民營企業進入環保產業領域。政府部門應運用政策和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鼓勵 、引導多種所有制的企業進入到環保產業領域中來,進行環境保護的投資和經營活動,這樣 才能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社會基礎。
8.推進環保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完善產業服務體系。根據全省環保產業的布局和結構特 征,切實做好環保產業服務網絡的規范化建設,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環保產業政策、市 場、技術、信息咨詢服務的網絡體系,為發展環保產業提供必要的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2005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2.中國統計年鑒
3.山西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00)
(責編: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