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所獲得的積極有益的政 治成果和政治進步狀態。政治文明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主體、政治意識、政治關系、政治制 度、政治行為、政治傳統、政治秩序等等。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政治文明 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
關鍵詞: 政治文明 基本內容 地位作用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7)11-293-01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政治文明的理論,將政治文明與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社會是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 神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的視角,將政治文明建設提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 標的高度來認識,從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總體全局和戰略高度,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 進步、協調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從而使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更加走 向成熟和日益完善。
所謂政治文明,就是人類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所獲得的積極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進步 狀態。政治文明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主體、政治意識、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 治傳統、政治秩序等等。
翻開人類社會的文明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總是表現為物質 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種文明形式。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政 治上層建筑和人類意識形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十分強調政治 文明 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價值。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勾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時, 也 將政治文明作為一個重要目標。由此可見,政治文明是人類整個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特征,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精 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關于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 主義政治文明的系統論述,主要有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指導思想、本質要求、戰略 目標、基本內容、關鍵環節等方面的內容。
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指導思想是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在堅持 黨的領導的原則下進行。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 會主義法治國家。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目標是要著重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 政治局面,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4.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 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 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
5.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黨既要充分發揮其堅強的領導核 心作用,同時也要努力發揮先進示范作用,即既要堅 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憲法原則。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作為任何一個文明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各自具有 不同的地位,三者之間既相輔相成、彼此互動,各自又在其不同的領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首先,政治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導。任何一種社會的文明結構都必然表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有機構成和協調發展。相應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我國經濟、政治、文 化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設和整體推進 的進程。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各自所體現的內容不同。政治文明所體現的是人類 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與發展過程,是人類在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過程中所獲得的積極有益的 政治成果和政治進步狀態,它在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 ,政治文明作為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它要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發展提供制度規范和方向指導。
其次,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環境。人 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無論是進行經濟建設,還是進行文化建設,都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政治環 境。因為政治環境會反作用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 設以巨大的制約和影響。當代中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整個社會 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而與這個變化相伴隨的則是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思想觀念的復雜化 、利益要求的多樣化,這些現象的出現必然要求有一個與此相適應的良好的政治環境。因此 ,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支 持和良好的法律保障,創造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環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和必不可 少。
再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賴于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步推進和協調發展。在任何一 個社會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都必然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 個互動的過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我國20多年改革開 放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經濟體制改 革的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政治體制已經難以適應經濟基 礎變化的要求,于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任務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應該說,我 國20多年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能夠取得巨大成功,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 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政治文明建設豐碩 成果的推動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有賴于政治文明建設的同 步推進和協調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文明作為人類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有益政治成果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 成部分,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和政治發展程度的標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 整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影響或制約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個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社會 主義政治文明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更高類型的政治文明,既是對人類發展史上已經成為歷史 的政治文明的揚棄和質的飛躍,同時它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將會 更加突出和異常重要。由此也就更加突顯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地位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政治文明的概念和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 論述,是我們黨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堅持與時俱進 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進行理論創新的又一具體成果表現,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 文明、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前進方向。
(作者單位:太原市清徐縣自來水公司 山西清徐 030400)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