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產業內貿易的定義并對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總體發展趨勢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揭示了我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動因,最后提出了發展我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中國和東盟 產業內貿易 制造業
2004年11月,在老過舉行的第十次東盟首腦會議,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部長們簽署的《中國一東盟全可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簽署表明,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真正啟動。這將大大促進區域產業內分工的發展和深化,從而進一步推動雙邊貿易從產業間貿易向產業內貿易的轉化。
一、產業內貿易的定義
在理論界中產業內貿易的定義從不同角度闡述有多種定義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紹以SITC為基礎的定義。
該定義突出了在過去經驗分析中所采用的現變統計方法,即以SITC第三層為區分產業的標準。很顯然,這種定義在人們進行歷史資料分析和經驗研究中,可以起簡化程序和統一標準的效果,但也容易引起爭議。因為,SITC與SIC畢竟不是同一概念。SITC(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只是為了簡化統計方法和統一口徑而專門設計的指標體系,其功能是能夠較好的把世界貿易商品準確的區分為初級產品和制成品,但卻不能在任何分解層次上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含義;SIC(聯合國產業分類標準)是一種界定和區分產業類別的專門設計。所以在SITC第三層次內所包括的產品往往是在生產替代和消費替代上存在很大差異。
二、我國與東墨惻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
本文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 Database),具體分類方法以聯合國第三次修訂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Rev.#3 SITC)為基礎。在十大類商品中,SITCO-4大多為初級產品,SITC5和SITC7大多為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SITC8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制成品。本文分析的制造業生產的制成品包括了SITC5-8類商品。
(一)產業內貿易測定指數
對產業內貿易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bac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貝爾和勞爾(Crubel和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貝爾一勞艾爾指標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為:

(二)中國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總體趨勢
由于中國和東盟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雙方制成品生產能力的增強、各種關稅非關稅壁壘的降低、跨國公司建立國際生產網絡等多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中國和東盟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指數從1992年的0.2236上升至2002年的0.4728。雖然2002年以后指數有所下降,但雙方產業內貿易確實有了相當大發展。2002年以后指數下降可能是因為中國人世以后,市場準入的進一步放開對雙方產業問貿易的促進作用大于產業內貿易,因為中國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基本上亦出現了這種趨勢。
從國別來看,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的高低與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新加坡是東盟各國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主導產業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業,非電力機械、電力機械和運輸設備是附加值居前三位的產業,在許多方面已經表現出發達國家的特征。中國與新加坡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在東盟國家中最高,2000年達到0.5114,貿易模式以產業內貿易為主。
馬來西亞2002年取代新加坡成為中國在東盟中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其產業內貿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發展相對對來說比較緩慢,并且具有很大的波動性,2002年產業內貿易指數升至最高,達到0.4511,其余年份都低0.40,與中國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與泰國的貿易額僅次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中國在東盟中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泰兩國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發展非常平穩,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指數由1992年0.1941上升至2005年的0.4190。
中國與菲律賓、印尼的產業內貿易發展要遜色許多。中菲兩國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曾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2000年指數達0.4396,以后出現大幅下降,2002年和2005年分別只有0.1940和0.2301。中國與印尼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在這五個國家中大部分年份是最低的。中國與這兩個國家產業內貿易不發達,說明中國與這兩個國家以產業間互補性為主,產業內分工協作還不是很發達。
三、我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動因
(一)制造業的規模經濟是產業內貿易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講,產品的中均成本會受到生產規模的影響。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生產要素連續的投入到生產中時,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產品的平均成本會下降,我們稱之為“規模報酬遞增”,也就是“規模經濟”。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和東盟各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和東盟國家中的新,馬、泰、菲、印尼等國家出現了以產業集聚、企業并購為特征的內外規模經濟現象。
(二)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就一般而言,經濟一體化對促進產業內貿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一體化水平越高,產業內貿易規模越大。因為,隨著經濟一體化水平的提高,企業生產可以更充分地在最小有效規模(MES)上進行。另一方而,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使人們的需求模式和消費行為有日益密切的文化和經濟交往中發生變化,為差別化產業提供了需求條件;同時,也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各成員國間的流動,從而擴大了產業內投資規模,使產業內分工與交換得到發展
(三)中國與東盟的地緣優勢
金哲松利用“重力模型”回歸檢驗表明:中國出口流向及其規模與對方國家的經濟規模和收入水平呈正相關,與地理上的距離呈負相關。地理距離的遠近會影響雙邊的貿易規模,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尤為深遠,因為產業內貿易,特別是差別產品內貿易,主要是消費者在相似價格水平下對同一產品不同變休的偏好所拉動的,這種對產品變體偏好的程度往往取決于價格交叉彈性的強弱,而遠距離運輸所導致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會使這些變體產品間交叉彈性系數下降,從而抑制產業內貿易發展。我國與東盟地緣相鄰,文化相同,經濟交往密切,為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四)擴大規模效應
上文已經提到規模經濟是產業內貿易得以開展的原因和基礎。我國的許多企業還未達到規模收益遞增階段,處下規模不經濟狀態,或是規模太小。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內部規模經濟或外部規模經濟,對于不完全競爭行業的企業和己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要充分利用組織管理,車間操作、統一銷售、專業分工的潛在優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產出。
(五)實施品牌戰略,促進差異化產品的創造
產品差異不但體現在質景和技術上的垂直差異,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品的營銷渠道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水平差異。我國目前的眾多產品垂直差異已超過了東盟國家,但缺乏品牌和可靠的營銷渠道而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應有的價格,與產業內貿易的意義向背。品牌的差異不但體現在價格的差異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品的營銷、市場、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差異化上,因此,實施品牌戰略是我國出口企業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實現出口商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從而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六)鼓勵中國企業開拓東盟市場
中國企業對東盟市場的開拓力度不是很大,相對而言,東盟各國的企業對中國市場開拓力度要大許多。中同對東盟的貿易逆差與中國企業缺乏對東盟市場開拓有相當大的關系。中國企業開拓東盟市場可以根據不同國家和不同產品的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代理、直接投資、境外加工等。在當今世界市場上,絕大多數產品都處于“買方市場”,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更是如此,需要中國企業加大開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