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合作經濟組織的研究,理論界的焦點都集中在農村,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已初具規模。然而牧區的合作經濟組織由于其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研究的也較少。與國際上發達的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相比,無論是組織運行、經濟實力、還是服務功能、社會影響力和合作程度都有很大差距。本文以錫林郭勒盟的西烏旗為調查點,分析了西烏旗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近兩年來,隨著牧區經濟的深入發展,牧民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劣,草原退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畜產品的價格下降,牧民增收的后勁不足。由此,在錫林浩特市各級政府的鼓勵下,牧民自發的組織起來,在發展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合作經濟組織在牧區的經濟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西烏珠穆沁旗(以下簡稱西烏旗)是一個較典型的例子。
西烏旗位于錫林郭勒盟東部,北臨東烏珠穆沁旗,東接扎魯特旗,巴林左旗,南部與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接壤,西部與白音郭勒牧場、錫林浩特市相連。全旗轄12個蘇木,1個國有林場,4個鎮,共17個行政區域,97個嘎查(分場),9519戶。人口71923人,牧業人口39887人,其中蒙古族4.95萬人口,占總人口的68.8%,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以畜牧業為基礎經濟的純牧業旗縣。
一、西烏旗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概況
(一)總體情況
目前西烏旗已經登記注冊的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共13個,帶動421戶,共1636人。經營內容84%以上都集中在畜產品的開發、育肥以及銷售領域。合作形式有11家是由能人帶頭興辦。這種類型多是由當地養畜較多、頭腦靈活、發展畜牧業有豐富經驗的能人,為了自身加快發展、增加效益、共同抵御自然災害,聯合本嘎查的牧民形成的,少數是由嘎查長帶頭興辦。在西烏旗巴音青格勒烏珠穆沁良種羊雙羔羊選育協會,就是由富有經驗養殖大戶桑布爾牽頭興辦的,目前已有會員240人,帶動戶數60戶,主要是羊的雙胞胎培育技術,切實給牧民帶來了實惠。
(二)錫勒諾圖格羊羔育肥協會概況
我們來到西烏旗巴拉格爾蘇木舒圖嘎查,采取人住牧戶的方式進行合作經濟組織的具體調研。舒圖嘎查位于西烏旗西部,總土面積38萬畝,是一個112戶520人口蒙漢牧民居住的純牧民嘎查,2005年牲畜總頭數達到39201頭(只),牧民年均純收入2900元。舒圖嘎查于2004年7月8日登記注冊成立了錫勒諾圖格羊羔育肥協會,該協會會員36戶152人,舒圖嘎查是屬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開展牲畜舍飼圈養育肥,推行劃區輪牧與舍飼圈養有機結合,對西烏旗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提高畜牧業的質量和效益,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合理利用,促進畜牧業穩定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走訪了18戶牧民,基本了解了該協會的運營和發展情況。
協會最初是由養殖大戶在養殖過程中,不斷總結舍飼經驗并開始嘗試接冬羔(8月份配種,1、2月份接羔),使羊羔提前出欄,即保護了草場和母畜又增加了收入。后來發展成幾個養殖大戶聯臺,最終由嘎查長牽頭成立了育肥協會,并在協會成員間推廣養殖技術。協會有規范的章程、董事會、理事(2人)會、監事會(3人),一年固定召開一次會員大會,董事會如有重大決議可臨時召開會議。會員只需提交申請,就可以入社,無需交會費;并享受技術服務、銷售服務、防病治病服務、統一購買良種優質畜種服務;由于還沒有公共財產,因此不存在年底分紅和公共利益合算等問題。協會主要經營銷售育肥羔羊,該協會采取“牧戶+協會+公司”的形式,每年八月份與西烏旗沁綠公司簽訂羔羊的銷售合同,凡是活體重達到27公斤以上的羔羊,由沁綠公司以最低保護價4.05元/斤集中收購加工,并且每只羊獎勵3元;政府為了鼓勵冬羔提前出欄,在6.15~7.15羔羊出欄的一個月內,牧民的羔羊越早出欄政府的補貼越多。比起參加協會之前,每只羔羊牧民多收入近150元。成立兩年多來,協會由最初的8戶聯合參與,發展到今天的36戶,協會正在探索發展的新思路。目前,在舒圖嘎查另一個行政村由于生態環境的原因開始嘗試專業養牛技術,從旗里請專家為牧民集中種青貯,解決飼料問題,這種生產領域的探索成熟后,還會繼續開拓銷售渠道。據巴圖介紹,協會已經開始著手發展入股的形式。
二、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
(一)合作經濟組織可提高牧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牧民生活在草原深處,信息不流通,在買賣畜產品上常常受外來買賣人的壓價,牧民不知道市場行情不敢討價還價,常常是賣了畜產品但價格過低,或者錯過市場行情賣不出去,最終還要低價出售。我們走訪的18戶牧民中很多都吃過外來買賣人的虧,每年都十分謹慎的與外來人交易,心理上已經形成了極強的排外意識。有了協會,他們可以集中信息資源,會員之間信息共享,減少了中間環節對牧民的盤剝。
(二)促進了牧區的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了牧民的生產成本
產業化經營是牧區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它通過一系列的產業鏈條,在生產、銷售、運輸等渠道上為牧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便利。在這個環節當中,合作經濟組織是連接牧民與市場的紐帶,起著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三)加快了牧民的致富步伐
近年來,我區牧民增收緩慢,據調研,2005年85%以上的牧戶家庭收入呈現負增長,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買賣畜產品,然而牧民現在擁有的人均草場越來越少,而且草場的生產能力下降,盲目靠增加牲畜數目來增收是不實際的。因此,合作經濟組織能集中大眾資源,把單個的勢單力薄的牧民組織起來,為其提供生產服務,開拓了增收渠道。
三、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社的角度
1.合作社的發展過于依靠政府力量,缺乏獨立性。據了解,西烏旗有一些合作社已名存實亡,他們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扶持下成立的,雖然已初具了合作經濟組織的錐形,但在實踐中合作社還沒有創新能力和自力更生的能力。政府的扶持能力畢竟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合作社就漸漸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應豐富協會的經營內容,增強自身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2.西烏旗的合作經濟組織都是獨立經營,缺乏外部合作。據調查,很多合作經濟組織之間,地區之間聯系很少。合作經濟組織要發展既需要內部動力,電需要外部環境。和外界的緊密聯系可以營造更利于自身發展的氛圍,資源,優勢互補,可以借助外力增強自身實力,實現“雙贏”或“多贏”。
3.牧民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H的是期望組織能為其提供各方面的服務或帶來好處,從調查情況來看,協會沒有建立起與其成員之間的緊密型的經濟關系,缺少必要的合同契約,買賣的隨意性較大,容易造成對牧民利益的損害。
(二)牧民的角度
1.棚圈、基礎設施是制約牧戶參與協會的瓶頸因素。舍飼圈養是草原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其對減輕草場壓力,恢復草原植被,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接冬羔時要保障棚圈的溫度,通風及干爽,因此接冬羔牧戶的棚圈、水井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有些牧戶的棚圈還是上坯結構,空間小,設施極其簡陋,達不到接冬羔的要求,往往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參加。
2.接冬羔前期投入的生產成本高,對飼料的質量要求高。牧民一般都是自己購買飼料,飼料的支出任牧民的一年支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接冬羔以后舍飼的時間會增加兩個月。而且據調查,2005年牧民的年收入為負的比例也很大,接冬羔購尖飼料的投入又會加大牧民的負擔。協會應該形成一個完善的購買飼料的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規模經濟,從而降低牧民的生產成本,從根本上解決牧民增收難的問題。
3.牧民的主動意識差。協會是由社員控制的民主的組織,社員應積極參與制定政策和做出決策,然而,在調研發現,牧民基本上都缺乏主動性,單純的接受協會的決議和章程。應定期開展合作社知識的宣傳教育,盡快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識,培養牧民主人翁意識,使其能為建設自己的組織積極獻計獻策。
4.牧民的市場參與度低,獲利少。協會£要負責羔羊的銷售,其他畜產品如羊毛、羊絨、皮張、大牲畜的銷售都是靠外來人到牧戶家收購,不分質量好壞價格都一樣,牧民處于賣方市場的弱勢地位。當今世界合作社組織發展較好的國家都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而我同牧民合作經濟組織之所以發展滯后,重要原因是由于市場經濟發育不良。因此旗政府應加快信息工程的建設,讓牧民在草原深處就能知道市場變化,了解世界。
四、結論
調查顯示出,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不容樂觀,我們不能單純的看一個地區登記注冊了多少合作經濟組織,不能僅拿數量來衡量他的發展程度,而應該在中心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上來下功夫,增強他自身的實力,使他走出政府的襁褓,能夠長足的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