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制度創新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保證。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制度創新的路徑依賴性強,農業制度供給相對不足,創新匱乏,導致農業發展相對落后。本文從我過農業制度創新的路徑依賴出發,論述了農業制度供給相對不足的表現,并進行了原因分析,從而就我國農業制度創新的路徑選擇做了闡釋。
一、農業制度創新的路徑依賴
所謂路徑依賴是指制度變遷中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制度變遷路徑的力量決定于報酬遞增和不安全市場兩個方面,就是說在一個不存在報酬遞增和市場的可競爭性世界,制度是無關緊要的,但路徑一覽的客觀作用之下,一項政策一旦付諸實施,就會形成很大的慣性。如果政策是正確的,那么它給社會的積極影響就會持續發揮,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但是,如果政策有失誤,那么對該政策的糾正就會耗費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如果社會缺乏這種承認失誤和糾正失誤的機智與習慣,那么常常需要政策的制定者主動地“慢慢糾錯”,而在這一糾錯方式中又由于制度的慣性,每一次糾錯往往對帶有前一制度的癥結,都是不完全的糾錯方式,難免帶有短期行為的特點。這一過程,從表面上看,保證了政策的平穩過度,喪失的卻是巨大的機會成本,并因該過程進度不可控造成大量社會資源的浪費,甚至導致若干發展機遇的喪失。
我國農業在經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創新以后,山現了不少新制度供給,但是這些新供給制度的路徑,受初始制度影響,帶有明顯的舊制度痕跡,而H以后的制度供給都是在初始改革的框架內進行,制度變遷顯示出強烈的路徑依賴特征,農業制度供給相對滯后。當今我國農業制度供給滯后的狀況表現得極為明顯,大量外部利潤難以實現。當前我國農業制度鮮見創新、供給不足致使巨大獲利潛力難以實現,當前我國農業制度創新不足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組織制度創新不足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維織形式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這種組織形式對農業生產力的解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在新時期,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這種農業組織形式的不足日益顯露出來。首先,這種小戶經營的農業組織和生產方式使農業長期處于規模不經濟狀態,實現不了規模效益,難以有效參與國際競爭。其次,這種傳統的、小規模的和分散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缺乏吸納技術的動力,而且不具備采用先進技術的能力,造成農業生產技術長期停滯不前。再次,我國還沒有真正形成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和團體,農民協會的發展滯后。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在產前、產中及產后的聯系被人為地判斷,束縛了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土地制度創新不足
從理論上說,土地產權制度會從兩個方面影響上地產出。一是直接影響,即土地產權安排對人們的激勵不同,從而影響人們投入生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二是間接影響,是指在不同的產權制度下,即使投入相同數量的勞動力、生產資料等,也會有不同的產出。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在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豐的責任制和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鼓勵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將穩步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作為我國今后農業發展的目標。具體做法上,按照“強化所有權、明確發包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思路,把放活土地使用權,建立上地流轉機制列為重點,試圖將市場機制引入土地資源的重新配置,逐步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但目前我國土地制度仍存在許多問題,極大地束縛了我國農業大發展、農村經濟的進步和農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現在:1.土地產權界定不明晰,相關法規滯后,制約了土地的流轉。而在現有承包制下,對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內容和范圍缺乏明確劃分,對所有權、使用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也缺乏明確和具體的規定,使得農戶對上地投資的積極性不高,農民合理使用土地的約束性減小,因而出現了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對上地掠奪式經營,甚至棄耕拋荒等行為。2.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制約了土地的流轉。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大量農業勞動無法穩定轉移到非農產業,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比較落后,土地作為農民的基本收入來源和重要社會保障,使得農民對土地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因此土地流轉十分困難。所以,加快農村上地產權制度變革以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
發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民轉變生產方式的關鍵條件之一。農民在傳統的小農經濟經營方式時期,對市場及其他社會化體系的依賴程度不高,完全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之下。然而,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對農業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銷售與生產是相互依賴的,生產者在準備從事某一商品生產之前,必須確信存在著對其產品有利的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上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要在市場交換中實現價值。同時,市場要反映資源在不同部門的分配情況,發出準確的價格信號,使農業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及農產品價格得到實現,必須是完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規范化的市場。可是,目前我聞農業市場體系及社會化體系發育嚴重滯后,主要表現在:農產品市場數量極為有限,這些為數不多的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又非常落后。不僅如此,目前農產品市場大多是初級綜合性集貿市場,交易方式停留在小范圍、無組織的分散現貨交易上,有組織銷售、規范化的委托銷售、專業市場以及大批量遠距離的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剛川起步。另一方面,在農村社會中,目前比較活躍的是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還很不充分,土地市場、勞動市場、金融市場、科技市場遠未形成。
二、我國農業制度創新不足的原因
(一)交易成本高
中國農業制度的供給不足,事實上是變遷現存農業制度以及現存不同利益集團間利益分配格局所需變易成本與創新制度收益間比例權衡問題。無論是正式制度(規劃)還是非正式制度(習俗、行為)都存在著市場交易成本,在一定的社會生產范式下;若現存制度的市場交易成本偏高,必然會誘致對新制度創新的需求,而同時變遷制度本身的高成本也同樣會抑制新制度的創新。實際上,真正對農業制度供給產生影響的并不僅僅在于現存制度本身的交易成本本身,而是對現存制度變遷這一行為的高成本抑制了新制度的供給。
(二)技術創新落后
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制度創新主要有兩個主要源泉,一是創新主體的推動,一個是技術創新的推動。可見,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有著緊密的聯系,制度創新在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推廣中形成,技術創新又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為基礎的,反之,技術創新又對下一輪制度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制度進一步變遷。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度的調整和創新。
(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約
非正式制度(傳統思維、習俗等)對于制度變遷影響重大。在農業制度創機關報中,非正式制度因素,包括小農意識、市場經濟經觀念淡薄、對集體經濟組織和政府的嚴重依賴。追求保險系數最大化等,在制度創新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阻礙著制度創新的進行。這也是當前形成制度創新障礙的根源。
三、我國農業制度創新的路經選擇
(一)加快農業組織制度創新,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以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已被社會所公認,并取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教益。可以說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中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是各項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可以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引導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農產品和平基地。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具體來講,實現農業產業化應做好以下工作: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產品質量上有新的提高: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接機制,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加大投入力度,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有新的增加強。
(二)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適應農業發展的新需要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創新的動力在丁獲取外部利潤,即制度變遷的誘致性因素在于行為主體期望獲得最大的外部利潤。農村上地產權制度創新同樣如此,存在能過變遷和創新而獲取外部利潤的內在需求。當某種農村上地產權制度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未能有效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狀態下,就可能被更有效的制度所替代。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創新實質上就足一種更有利于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產權制度安排,對原有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替代。我國現有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對于我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這種制度也存在弊端,且這種上地產權制度的局限性亦日益明顯,難以與目前農村經濟以受市場經濟發展之需要相適應。因此,各地應積極推動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創新,應進一步完善農村上地所有權的各項權能;推動農村十地承包權物權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但在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時,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堅決避免“一刀切”或整齊劃一的簡單做法,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群眾意愿與適當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效益和公平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市場調節機投影和行政干預機制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土地制度。
(三)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市場體系發育不健全,硬件、軟件建設部比較薄弱,為生產者提供信息、科技等保障和配套的服務部門少,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后:一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缺乏,原有的農技站基本不發揮作用,農業科技人員流失嚴重,而以民間力量為主的科技服務體系有待建立和健全;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營銷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主要表現任: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落后,農用生產資為交易秩序不規范,大部分農產品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后,農產品的市場交易成本高,制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貫穿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的,符合國際標準的農產品的規格,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疫體系不完善,農戶的生產經營缺少市場的引導。今后,各地必須按照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以產業載體來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使服務的供需雙方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功能和效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應主要建立各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并發揮他們的作用,興辦科技服務實體,建立新型的技術服務公司,實行商業性服務。另外,各地還應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的正常流通。
(四)認真落實農業發展的財政保障機制,確保農業穩步發展
各級政府應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的各項政策,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力度,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首先,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金融外資投入為輔助,廣大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其次,應充分利用WTO規則,采取積極措施支持保護農業。再次,各級政府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