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動性過剩引起了經濟界的廣泛關注,居高的樓市和沸騰的股市,成為流動性過剩的注腳。貨幣當局多次表示要把化解當前過多的流動性作為今后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化解流動性過剩問題,必須明白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到相應的化解措施。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 外匯儲備 基礎貨幣
一、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外匯占款大幅增長
2004年5月起,我國貿易連續順差,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大量國際資本涌入,資本項目順差,外匯儲備迅猛增加。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8536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到年底,外匯儲備10663億美元,全年增加2473億美元。
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主要負債,國內信貸和外匯儲備構成中央銀行主要資產。基礎貨幣投放有三種渠道投放:再貸款、財政透支與借款及外匯占款,前兩項稱為中央銀行信貸,外匯占款是央行增加外匯儲備對應的貨幣投放。外匯占款在我國基礎貨幣投放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至2006年已達70%以上,這是導致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
(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以及投資渠道狹窄導致儲蓄存款不斷增長
儲蓄存款快速增長的深層原因是收入和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導致預防性儲蓄增強。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給居民帶來較重負擔。據統計,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個人消費者必須面對養老、防病以及子女教育問題,高儲蓄低消費,使得居民儲蓄率居偏高,達46%。而7個最發達家平均的人均儲蓄率只有6.4%。我國收入最低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比消費支出高7元,消費傾向達99.8%。而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只有66.4%,大大低下其他群體,使大部分收入增量沉淀下來,向儲蓄和投資傾斜。
投融資渠道狹窄,就債券市場而言,企業可以通過交易所購買債券。由于交易所市場可交易的債券數量較少,滿足不了企業的投資需求。而居民投資途徑更有限,只能在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柜臺購買債券。就股票市場而言,制度上不完善,規模過小,企業和居民投資于股市的資金有限。在投資渠道少的情況下,大量閑置資金流入銀行體系,導致儲蓄存款大幅增加。
二、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危害
最直接的危害有兩點,一是引起一般性物價的迅速上漲,引發通貨膨脹;二是造成資產價格上漲,主要是房價高企和股市瘋漲。
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居民支出預期不穩定,消費熱情不高。流動性過剩雖然比較嚴重,還沒有引起一般物價水平迅速上漲,只是導致房價和股市的持續上升。房價過高已經引起政府的重視,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抑制房價過快增長,但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隨著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大量資會涌入股市,股市表現出高漲勢態,上證綜合指數從2005年11月29日的1106.06點升至2006年的2675.54點,上漲了130%。雖然部分原因是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和交易制度的完善,但是根本上是過剩的流動性資金導致了股價過快上漲。據統計,2006年末,A股市場的場內個人和機構存量資金超過6778.8億元,是年初的3.02倍,其中,去年12月A股市場出現資金“沖刺進場”現象,單向流入逾千億元。
三、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化解之道
(一)改革外匯管理制度,減少外匯占款引起的基礎貸幣投放
首先,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是協調國際收支的根本措施和緩解“雙順差”的市場途徑,也是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基礎。根據“二元悖論”原理,浮動匯率制度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才具有獨立性,我國短期內匯率完全浮動不現實,但是要逐步擴大匯率浮動范圍,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市場供求。人民銀行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被動地增發大量的基礎貨幣,這一現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現,從而收縮市場貨幣總量,解決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其次,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有序開放資本市場。逐步放寬企業和個人用匯限度,由強制結售匯制向自愿結售匯制轉變,由國家集中儲備外匯向民間分散轉變,由吸引外資進入國內向有條件的對外投資轉變。
(二)解決金融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調整金融市場結構
一是加強股市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法規體系,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規范股市運作,完善投資者利益保護機制。二是進一步發展多元化的機構投資者,繼續擴大基金規模;規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發展私募型慕金市場;繼續擴大QFⅡ規模。二三是加快股市擴容速度,重點支持大型藍籌股上市,逐步改變上市公司結構,使盈利能力強、穩定性好,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大型金融、能源、電信等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的主力,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長股票市值。四是健全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創辦創業板市場,擴大三板市場,增加適合投資者需要的證券產品,特別是各種金融衍生產品。五是加快證券公司上市及重組力度,支持周內證券公司做大做強。
加快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中長期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應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要求的債券發行體制,由“核準制”向“備案制”轉變,放寬對發債主體和額度的限制;鼓勵優質企業發行債券,健全各種期限的企業債券品種;培育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進行做市商制度試點;加強債券市場基礎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債券信用評級制度,增強信息透明度,強化市場對企業信用的約束機制。
同時,要積極發展保險市場、信托市場、期貨市場以及風險投資市場,加快外匯交易市場建設,建立起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促進各市場的協調發展。
(三)商業銀行應加強金融創新,積極開拓新市場
首先,大力發展理財業務。既能為居民提供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通道,又能分流居民存款,減輕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壓力。除了手續費收入外,對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差經營模式的挑戰和創新,逐步改變銀行業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或購入投資、交易類資產的單一經營模式。
其次,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疏導市場過剩的流動性。商業銀行可以拓寬資金運用渠道,提高資金運用水平。商業銀行要加強創新產品研發,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創造不同的產品,將存款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國際市場掛鉤,拓寬資金運用空間。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率和匯率風險逐步加大,對遠期結售匯、利率互換等避險工具的需求增加,為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將提供新的市場。
最后,開拓中小型企業信貸。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體系效率低下,而不是實體經濟投資需求不足。當前,大多數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借貸仍然很活躍。2005年,我同GDP的55.6%,出口額的62.3%,稅收的46.2%,城鎮就業機會的75%以上,技術創新的75%以上以及新產品的8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但是,中小企業貸款僅占銀行貸款的16%,它們主要依靠內部積累、親友借貸、職工內部集資以及民間借貸等融資方式。海通證券的研究顯示,未來5年內,中小企業占金融機構貸款的比重平均每年將上升2個百分點左右,2010年將達到26%。
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大,利潤率高。根據人行溫州中心支行的數據,2005年12月,溫州民間借貸的平均利率為9.6‰,遠高于一年期銀行貸款利率。因此,開拓中小企業信貸,將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小企業貸款收益高,風險大,單筆業務收益小。為使得利息收入能夠彌補違規風險損失和交易成本,銀行應設計新的業務流程,控制好風險和成本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