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逐步解除金融抑制,加強金融深化,可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我國金融抑制較為嚴重的廣大農村地區,通過不斷的金融深化可增強農村資本的擁有量和資本的自生能力,繁榮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金融深化 低利率 負投資 民間借貸 農業保險
金融深化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必須通過金融深化,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放松利率和匯率的嚴格管制,使利率和匯率能正確反映國內外資本正常的供求狀況。通過市場的力量使資本配置達到最優配置,增加資本的邊際效率。
一、對我國一些金融抑制現象分析
(一)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強制干預
政府除了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應減少政府的行政手段對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強制干預,減少政府對我國金融制度出于行政目的的人為配置。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發育并未成熟和完善,投機功能在證券市場得到了不斷放大,故使得我國長期所實行的低利率政策在刺激投資方面的作用有限。由于金融產品比較的單調,可供選擇的投資產品比較單一,即使在低儲蓄利率很低的情況下,出現了人們寧愿把資金存入銀行而放棄貨幣的“流動性偏好”的不正常現象。低利率貸款對國有企業而言,只是國家對其實行的一種間接補貼,從而導致國有企業對貸款需求量的擴大,低成本的資本使用價格,使得廣大國有企業忽視了資本的使用效率的提高,不能實現資本的最優配置。而廣大非國有企業卻被阻在國家的優惠貸款政策之外,其融資方式主要是通過內源融資和非正規金融市場進行融資。而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相對滯后,“惜貸”現象比較普通,往往能獲得低利率優惠貸款的主要是一些富裕和較為富裕的農戶,而一些急需小額資金的貧困農戶卻往往不能從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優惠貸款,而只能通過地下錢莊、高利貸、當鋪等非正規渠道取得融資,較高的借貸成本無疑將增加這些抗風險能力弱的農戶的負擔,脫貧致富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二)完善農村金融資本市場,更好的服務于新農村建設
在我國農村地區的正規金融機構的設置中,主要以農村信用合作社來支撐該地區的金融活動。這種壟斷地位的產生,使得其金融工具的創新和金融產品的服務功能滯后干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使得農村地區的資金的有序流動性不夠。況且,其業務范圍的“非農化”趨勢日趨嚴重,到2002年所吸收的存款再投資給農戶的比重僅為21%,相對于1984年而言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支援農業發展的力度明顯不夠。盡管農村信用社的存款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其貸款的增速明顯不足,從而形成一種所謂的“負投資”(即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大于其貸款余額),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據統計,1978年的負投資量為129.91億元,1992年達到1025.66億元,1997年接近4000億元達到3851.29億元,到2003年上長至6731.51億元。此外,郵政儲蓄的主要功能是吸引農村閑余資金,“只存不貸”的經營方式又使得農村僅有的一點資金倒流到城市中,加劇了農村地區資本供給的短缺。且這種“倒抽”農村地區資金的“虹吸”現象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按照曹力群(2004)的估計,在1996年-2002年,農村地區通過信貸渠道流出的資金由1912億元增加到5473億元,擴大了近三倍。由此可見,農村建設短缺與農村資金“虹吸”外流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將對我國正在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產生極為不利的后果。
(三)細分農村地下金融市場,活躍民間資本市場
一般而言,正常的農村民間借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靠個人的情份和信譽,發生在親友、鄰里之間的,具有互助性質的借貸。它一般不用利息。另一種是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的針對個人和企業的有組織的資金借貸活動,其利率高于正規的商業銀行。但由于其應承擔較高的風險和成本,高利率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一概以高利貸視之。因為,正規的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較低,經營方式較為刻板,有余財的部分富裕農戶為了取得較高的收益以及存取方便,愿意為其資金尋找更有利有方便的途徑。而一些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專業戶為擴大生產規模往往需借入資金。而正規的金融機構出于降低風險,保障自身收益穩定可靠的需要,其資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一些生產效益好、信譽高、風險低的行業和企業。這種借貸關系的存在為民間借貸的存在與活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再加上,自1999年以來,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大規模撤并縣以下機構,農村合作基金會的取締以及農村信合作社的高負債率為民間借貸關系提供了現實的發展空間。溫鐵軍(1999)在對我國15個省份農村地區的調查中發現,民間借貸關系的發生率高達95%左右。隨著居民財富的增長與積累,生產性融資的比重在不斷上升,生活互助性民間融資不斷萎縮。民間資本的存在與日趨活躍填補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空白,也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顯然,我國政府長期以來的所實行的對金融市場的過度管制和金融抑制政策為我國民間資本的活躍提供了發展空間,而其自身對小額貸款的天然親和力、利率變化的靈活性以及融資速度快等特點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保險業市場,化解農業風險
農業生產由于受生產季節、氣候變化和自身生產周期的限制,自然氣候因素的變化和市場因素波動將對農戶的收入產生極大的影響,加劇城鄉之間的不平等。廣大農戶自身抵御災害能力又比較弱小,當災害降臨時,若不能提供一種切實可行的保障機制來化解各種農業風險,將陷入傾家蕩產的絕境。毫無疑問,農業保險是一種化解各種自然風險的最重要的手段。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保險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相反還有萎縮的趨勢。其原因在于我國農業保險存在“兩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虧損和低覆蓋率、低供給、低投保率。從供給方來看,自然災害的頻發,使得農業保險具有較高的賠付率,再加上要維持該機構自身的運轉所需的較高的運營成本,使得農業保險這一塊的利潤很低,甚至虧損,從而造成保險機構的農業保險業務的極度萎縮,目前而我國開展農業保險的主要是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兩家,且其業務范圍也在不斷萎縮。從需求方來看,對收入水平本來就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的我國農民而言,收人本來就極為有限,較高的農業保險費成本阻絕了廣大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他們寧愿外出務工來增加收入也不愿花錢買保來減少損失。所以,農業保險費的不斷提升抬高了農業保險的門檻,人為的抑制了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我國農業保險的萎縮,既是金融抑制的一種體現,同時也加深了我國的農村的金融抑制狀況。加入WTO后,根據《農業協議》對收入保險和收人安全網主攻中的資金參與以及政府自然災害救濟支付的有關規定,充分利用豁免削減條款中的政策,為農業保險提供補貼,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業市場。
二、金融深化的一些措施
(一)在穩定我國宏現經濟的前提條件下,減少政府行為對我為金融市場的強制干預,積極培育完善和規范健康的金融市場,并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來促使存貸利率的生成;合理剝離銀行的不良資產,提高資本的運營效率,提高銀行自有資本的充足率;通過立法,加強和規范金融監管,減少銀行呆帳、壞帳出現的機率;加強和完善個人和法人信用體系的建設,保障我國金融深化的順利進行。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使利率水平的高低能正確反映金融市場對資本供求狀況,增加資本在使用中的邊際效率。
(二)我們應該在農村地區的引入其他國有銀行、甚至外國銀行,加強農村地區各種機構之間的競爭,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激發其金融創新,使之能快捷、簡便的金融產品,加快資金的流轉速度,滿足農村地區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建立郵政儲蓄回流機制、郵政儲蓄機構與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發展銀行大額協議存款制度,擴大農村資本擁有量;活躍和繁榮農村市場,增強其自身吸納和消化金融資本的能力,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和升級,增強農村市場對金融變融資本的吸引力;提高農村信用社對農戶的貸款的比重,加大支農的力度,使農業結構向產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減少放貸風險。
(三)政府對農村地下金融市場怕民間借貸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上,不能搞“一刀切”,簡單的加以打壓和取締。因為民間借貸作為一種制度內生的產物,是一種源于金融抑制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政府的壓制和打擊不但不會摧毀它,相反它必將扭曲為另外一種形式出現。政府只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梳理,制定公平的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使其從“地下”走向“地面”。從半公開化到完全公開化。這樣不但減少了民間借貸雙方的風險,而且有利于政府對其進行更好的監督和管理,并能充分的利用其靈活、快捷的特點,更好的服務于農村金融市場,填補正規金融市場在農村地區留下的空白。
(四)政府應加大對農業保險的資本和政策性扶持,對農業保險機構提供籌資和用資的便利,不能讓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金融機構“賠錢賺吆喝”,要利用再保險機制分擔其自身風險。各保險公司應在開源節流上大做文章,加強創新,擴大保險資金的來源,加強管理,減少其運營成本。拓展農業保險的業務范圍,如開展農村財產保險和責任險,實行“以險養險”,從收益好的險種中獲得的收益來彌補農業險種上的虧損。
三、小結
我國長期實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僵化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政府應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健康的前提下,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在政府的有效監督和管理下,充分發揮市場對利率的調節作用,以市場的力量來促使資本價格的生成以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充實農村資本市場,利用市場杠桿來引導金融資本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增加農村資本的擁有量。開放民間借貸資本,填補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中大規模搬并時所留下的空白。積極扶持農業保險,可間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穩定農村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