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今后農村牧區建設指明了方向,對農村金融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其提供了發揮資源優勢的空間。在發展的新時期和新機遇面前,農村金融如何順應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歷史潮流做好金融服務,筆者結合伊金霍洛旗的實際,就農村金融支持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農村金融支農工作現狀
農村信用社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力量。一是農村信用合作社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網點較多。近年來,轄區農村金融市場上傳統的兩大金融主體中,農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和經營方針發生了重大變化,貸款投向表現了結構性轉移,從以農業為主向優勢企業和優勢行業轉變,競爭視角從農村逐漸轉向城市。據統計,農業銀行伊旗支行和東煤礦區支行機構由 2001年的17家萎縮到目前的9家,農村信用合作社在伊旗金融系統中,是網點最多,隊伍最大、覆蓋面最廣、資金實力最雄厚的農村金融部門。截止2006年6月末,全轄直接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16家,其中農村信用社15家,占轄區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總數的93.8%,形成了覆蓋轄區農村的金融綜合服務網絡;二是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業發展中主力軍的地位不可動搖。2005年未農業銀行伊旗支行農業貸款余額僅為335萬元,而農業銀行東煤礦區支行所發放的貸款則金額支持工商企業,轄區兩家農業銀行的農牧業貸款較2001年減少667萬元,農牧業貸款份額4年多時間由6.23%下降到1.9%。由此可以看出,農業銀行原本具有的支農支牧主導地位呈現弱化趨勢,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金融市場中傳導貫徹貨幣政策的主力軍。
二、金融支農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農村金融在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農村牧區資金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農村金融在支農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個不匹配”:信貸需求量與信貸投入量不匹配。農業銀行在“農村向城市轉移”戰略下基本已退出農村牧區信貸市場。在此情況下,農村牧區信貸投入僅靠實力弱小、勢單力薄的農村信用社獨立支撐,呈現“一社難支‘三農’”的局面。信貸需求結構與信貸投入結構不匹配。從信貸供給和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投向看,大部分地區存在“三重三輕”現象,即重農戶小額資金需求,輕各類“三農”企業資金供給;重短期流動資金需求,輕中長期資金供給;重生產領域資金需求,輕消費領域資金供給。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與信貸投入要求不匹配。一是農村牧區信用現念和信用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農牧戶及農村牧區經濟組織守信履約意識薄弱,拖欠金融機構貸款本金及利息行為時有發生。二是農村牧區擔保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受農村牧區發展水平制約,農牧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農村牧區經濟組織實力仍然偏弱,難以提供更多的有效抵押擔保物;另一方面,農村牧區信用擔保機制建設嚴重滯后于實際需要。三是少數貧困戶缺乏獲貸能力。一些貧困戶由于長期拖欠貸款,又沒有還貸能力,因此難以獲得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
三、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作用的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是農村牧區的一場全面的變革,農村金融機構一定要加大金融支持與服務的力度,構建一個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相適應的金融服務觀念和服務體系。
樹立二種觀念,增強建設新農村、新牧區的主動性,一是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征縣域經濟優質信貸資源較少、信貨市場競爭劇烈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到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帶來的機遇。積極介入農村牧區金融市場,搶占先機,在支持新農村、新牧區建設中獲得自身的發展壯大。二是樹立正確的支農觀。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科技農牧民生產、生活需求、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方面面,農村金融機構應拓寬支農視野,從主要以支持農村牧區生產為主向支持生產和支持農牧戶通度超前消費并重轉變,從以短期信貸品種為主,向短、中、長期信貸資金合理配置轉型,提高金融支農的效率。三是樹立正確的營銷觀。農村金融機構應找準定位,更新理念,加強信貸營銷工作,根據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資金需求特點,加大調查溝通力度,主動走向農村牧區市場,尋找項目,打造支農品牌。
創新三類貸款,提升支持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效能。一是創新小額農貸片式,滿足農牧戶生產生活需要。考慮到農牧業生產的需要及提高貸款效率,對農牧戶授信額度由原來的5000-10000元,可根據信用等級逐步提高到2-3萬元,對文明信用農戶的授信額度可提高到5-10萬元;根據實際需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允許農牧戶跨年度使用貸款。對新村建設所需貸款期限應放寬至2-3年,可參照按揭貸款辦法,一次貸款,分期還款;與此同時,要適當增加小額信貸品種,提高農牧戶貸款滿足度。二是創新聯保貸款及大額農貸方式,滿足農村牧區貸款大戶需要。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聯保小組,金融機構對聯保小組核定擔保額度,在額度內聯保小組可為組內成員貸款提供擔保,以此緩解農村牧區個體工商戶及種養大戶超過小額農戶授信額度以外的貸款需要。同時,農村信用社可在有條件的鄉鎮選擇性地開展金額30萬元以下的農收戶大額貸款試點,支持農牧戶開辦小型農副產品加工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三是創新擔保方式,滿足農牧業龍頭企業資金需要。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強與各級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擴大農村牧區企業的貸款規模;在掌握倉庫貨物進出控制權的前提下,對倉庫貨物進行評估和保險,按照倉庫存貨的一定比例,對龍頭企業發放倉單質押貸款;在嚴格風險管理的情況下,可考慮根據龍頭企業所有者的個人信譽,所屬企業資產總額、年銷售收入及所能提供的擔保情況對其核定授信額度,將對龍頭企業的公司貸款轉化為對企業所有者的個人貸款,規避對企業貸款審批較嚴、信貸準入門檻較高的癥結。
加強三大建設,優化農村牧區金融生態環境。一是加大信用環境建設力度。加大農村牧區信用環境整治力度,廣泛開展創建信用企業、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戶活動,全面提高農牧戶及農村牧區經濟組織信用等級。同時,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積極支持金融機構依法收貸,協助農村金融機構不斷降低資產不良率。二是加大農村牧區擔保機制建設力度。建議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多主體、多形式的擔保機構,緩解小企業擔保難狀況。擔保機構要適當簡化擔保手續,為緩解農村牧區擔保難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加大配套政策建設力度。政府要加強對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規劃與工程質量的監督,一方面要防止濫建、亂建房屋問題的發生,提高建設起點;另一方面對環村公路、排水排污工程等重點項目要著眼長遠,在留下質量隱患的同時,增加信貸資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