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發展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強調得比較多,而在農牧業方面則有所不足。農牧業循環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又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循環經濟是指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轉變,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在發展農牧業上引入循環經濟的理念,通過物質的循環利用,種、養、加產業鏈的有機結合,可顯著提高各類農牧業資源利用率及生產出更多更豐富的農畜產品,同時還能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及避免對農牧業環境的污染,充分挖掘我國具有得天獨厚生產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潛力,使現有農牧業資源最大程度地循環利用,促進農牧民大幅度地實現增收。
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是解決農牧業資源浪費和農牧業的點源、面源污染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農牧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與危害最小化,保證農牧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的客觀需要;是引導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由資源消耗型農牧業向資源循環利用型農牧業轉變的有效途徑。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牧區的基礎工程,引導傳統農牧業盡快發展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農牧業,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發揮積極的作用。
我國農村牧區對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進行了一些探索,如在農戶實施的“四位一體”生態家園工程,在農戶庭院有廁所、豬圈,溫室內建沼氣池,種植業促進養殖業,養殖業帶動沼氣建設,沼氣供給農牧民生活用能,沼渣(液)供給綠色植物營養所需,成為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種模式。
為了大力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切實轉變傳統農牧業的發展理念,在農牧業生產中應強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大效益”的統一,走優質、高產、高效、可持續的道路
二、加強領導,通力合作,把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擺上重要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制訂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創造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的良好環境,借智生財、借財生財,促進農牧業循環經濟的大發展,讓農牧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成為解決“三農三牧”問題的重要途徑
三、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形式
(一)減量化生產形式
主要是通過提高利用率,減少使用化肥、農藥、農膜以及農用能源和其它化工類農用資料,或使用新型生產資料和技術來代替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它農用資料,可以減少進入水體、土壤和大氣的污染物。
(二)再利用運作形式
主要是指將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比如,在生態農牧業綜合開發中,種植業與畜牧業相結合,加上以沼氣發酵為主的能源生態工程、糞便生物氧化塘多級利用工程,可將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農牧戶提供清潔的生活能源和生產能源,向農田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有機廢棄物飼料化利用生態工程也是再利用運作模式的又一重點內容。
(三)再循環鏈接形式
一類是農畜產品在儲存或運輸過程中質量發生變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費,可經過分類處理改變用途,既可減少農牧業通過最終產品向系統外輸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質與能源來源。如變質水果和蔬菜類可轉化成肥料,次等糧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類是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將農畜產品加工成環保農牧業生產資料,如可降解地膜、營養缽、生物柴油等生物產品。
四、打造農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框架
如以糧食及其它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經濟鏈條;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秸稈的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秸稈循環經濟鏈條。
五、構建循環經濟型農牧業體系
(一)加快傳統農牧業、資源消耗型農牧業向生態型農牧業、資源循環利用型農牧業轉化
繼續加大種養結合的比重,優化種養區域布局,加強農牧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大農業內部良性循環,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投入的減量化,逐步降低農牧業的各類污染,積極推廣農牧業清潔生產模式。
(二)種植業要建立立體種植、養殖模式
積極推廣玉米、春小麥結合馬鈴薯、豆類、向日葵、胡蘿卜等蔬菜組成的多種立體種植模式,改造鹽堿地和中低產田,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大力發展養殖業,通過過腹還田、直接還田、沼氣發酵等途徑,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
完成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
(三)畜牧業要以循環經濟發展為原則,根據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發展
牧區畜牧業,穩定牲畜頭數,加強草原的保護,采取圍建草庫倫、劃區輪牧、封育、以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約化經營,建設人工草場,改良天然草場,發展灌溉草場,多渠道增加飼草生產能力。農區畜牧業,圍繞畜牧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調整糧草種植結構,在提高糧食單產、穩定糧食總產的前提下,不斷擴大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在城郊區、水資源富集區、玉米集中種植區建立一批規模化的養殖場。
六、加快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步伐,培植農牧業循環經濟載體
(一)搞好循環型農牧業工業園區建設
制訂農畜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畜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
(二)做好農畜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
大力推進出口農畜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畜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七、進一步探索農牧業節本增效新途徑,逐步實現粗放農牧業向精準農牧業的轉變
(一)實施“藏糧于土”“藏糧于科技”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力,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矛盾。
(二)進一步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養殖優勢,提高規模效益。
(三)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
(四)做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配合滴灌技術,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
(作者系內蒙古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