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內蒙古建筑企業緊緊抓住經濟快速發展的契機,積極開拓區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生產經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勞動生產率、利稅總額大幅度提高,技術裝備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企業整體實力顯著提高,為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十一五” 時期,我國進入了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新階段,為建筑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建筑業的發展將面臨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優秀建筑企業進入,國內外建筑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嚴峻挑戰。我區建筑企業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還必須轉換經營理念, 加快運行機制的改革步伐, 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盡快實現我區建筑業發展的新跨越。
一、內蒙古建筑業的現狀及特點
隨著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建筑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目前,資質以上建筑企業構成了我區建筑業的主體,具體現狀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效率穩步提高
2006年,我區建筑業增加值達到351.35億元,比2000年增長2.49倍,年均增長23.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竣工面積分別為3508.96和1704.09萬平方米,分別增長93.1%和50.9%。2005年,建筑企業資產總計為346.02億元,比2000年增長2.21倍;利潤總額16.21億元,增長10.6倍。
(二)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是我區建筑企業的主要形式
2005年,內蒙古建筑企業中私營企業及有限責任公司兩者占全部企業個數的64%,創造增加值達到102億元,占全區建筑業總產值的81%。私營企業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2.91倍,私營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我區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的主要形式。
(三)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十五”期間,我區建筑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快,通過發揮建筑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扶持和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使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不斷提升,科技研發成果明顯增多。到2005年末,我區共擁有機械設備總臺數為13.34萬臺,機械設備凈值達31.15億元,總功率達204.62萬千瓦,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60.5%、1.04倍和35.7%,技術裝備率也由2000年的5844元/人上升到11822元/人,動力裝備率由2000年的5.8千瓦/人上升到7.8千瓦/人,從而大大促進了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2005年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為81750元/人,比2000年增加42431元/人,提高1.08倍。
(四)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貢獻份額不斷增大
隨著我區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建筑業對社會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十五”期間,我區建筑業產值年平均增長22.4%,累計實現建筑業增加值976.77億元,年平均增長25%,占全區GDP的比重為7.6%。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五年來建筑業實現利稅總額為92.32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4.4倍,同時對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機械等相關行業也起到了拉動和輻射的作用,帶動了各個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全區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要的工業項目和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修建了高速公路,電力新增近1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為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五)建筑業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建筑業為我區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增強,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全區建筑業創造增加值由2000年的98.3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51.35億元,在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由6.4%上升到7.3%,為我區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建筑業通過上下游產業,對相關產業發展起到明顯的帶動。建筑業在直接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和發展提供重要物質基礎的同時,還以其建筑業活動本身的消費需求間接帶動了國民經濟其它環節的運動。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工業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城鄉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設施等項目的建設和更新改造,都要通過建筑生產活動來實現。建筑業對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包括相關的研發、咨詢服務以及各類新型建材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明顯的拉動和輻射作用。
3.建筑業為緩解就業壓力,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貢獻。2005年我區有資質建筑業企業從業人數達到26.35萬人,農村牧區建筑業從業人員32.21萬人,兩者合計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的5.6%,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目前,建筑業和建筑勞務輸出已經成為我區部分地區縣域經濟增長和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內蒙古建筑業面臨的主要難題
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完全的市場化,與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相關關系的建筑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與信譽度高、經濟效益好、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道路,應正視以下幾方面的難題:
(一)高增長、低效益困擾企業發展
“十五”期間,內蒙古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幅度保持在25%的高位運行,而企業的產值利潤率水平提高緩慢。大多數施工企業擁有的僅僅是常規技術,主要從事房屋建筑施工,差別化競爭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管理不到位,傳統建筑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形成了建筑業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傳統建筑業是資源消耗“大戶”,是建立在粗放型發展基礎上的經濟增長,資源耗費的沉重代價削弱了企業的利潤。2000年,內蒙古建筑業企業產值利潤率為1%,到2005年5年時間,也僅增長了3.3個百分點,產值利潤率提高到4.3%;同時,居高不下的應收工程款,對企業的資金運用形成極大的障礙,長期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到2005年,全區建筑業企業應收工程款達到了90億元,使企業背負著巨大的資金壓力,蠶食本該為企業所得的一些利益。
(二)宏觀調控加強,建筑業持續高速發展難度加大
2003年,國家針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猛、項目重復建設、個別行業投資過熱,造成了煤電油運全面趨緊、基本建設生產資料如鋼材、水泥等價格猛漲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嚴格控制土地的審批使用和信貸投放,著力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度增長,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放慢。同時,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建設、建筑用地的使用被法制化、規范化,除此之外,環境資源、資金等因素,都將對未來的投資規模和土建用地產生影響,這一影響又將直接制約著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建設承擔者——建筑業的發展。
(三)與全國及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不斷加大
從近幾年建筑業發展情況來看,全國各地區的建筑業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地區之間的差距明顯加大。截至2005年底,內蒙古總承包建筑業企業547個,居全國第22位;從業人員23.56萬人,居全國第25位;利稅總額30.62億元,居全國第18位;按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83113元/人,居全國的第29位。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內蒙古僅為111家,居全國第28位;從業人員2.74萬人,居全國第24位;利稅總額1.14億元,居全國第26位;按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67262元/人,居全國第30位。內蒙古建筑業企業因小企業居多、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偏少,缺乏競爭優勢,以建筑勞務輸出為主要手段,在開放的市場上承攬標志性產品的難度較大,更難以跨省區參與競標,市場份額逐漸縮小,因此,發展勢頭遠遠滯后于東部沿海地區。近幾年由于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投向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以及重點工業的技術改造。2005年我區煤炭、電力、交通運輸業投資三項合計占城鄉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40%,投資額較大的電力、鐵路、重點高速公路和高檔次的住宅樓項目大部分由區外企業承建,建筑業增加值中相當一部分的份額由區外企業拿走,而我區企業在區外完成的產值僅占5.6%,同期江蘇省、浙江省所占比重分別達到34%和34.6%,明顯高于我區。以房屋工程為主的企業資質面較窄的矛盾比較突出,招標承攬較大建設項目工作量的空間非常有限。
(四)拖欠工程款現象嚴重制約著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全區第一次經濟普查統計,截至2004年我區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應向發包單位收取而未收取的工程款累計達89.91億元,占總產值的比重25.4%,其中竣工工程應收款62.5億元,占企業應收工程款的70%。從應收款的影響深度看,使流動資金周轉非常困難,為了生存企業不得不采取壓價、讓利方式競標,墊資施工,加大成本影響企業效益、資本積累和發展的能力,且此鏈條的負面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出施工企業賒購供應商的建筑材料,供應商同樣拖欠本單位職工工資等諸多社會問題,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潛在因素之一。
我區建筑企業自我創新能力、企業經濟實力、項目管理水平和綜合經營能力的差距比較明顯。但也有相對優勢的地方,如熟悉本地建筑市場、裝備水平和施工質量相對比較高等。“十一五”期間內蒙古還是投資的發展期,為建筑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以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事業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會不同程度地加大投入;在城鄉居民收入和家庭財產增長的基礎上,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潛力巨大,加之農村牧區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較快,也蘊含著很大的住房需求,使得房地產與城市建設投資的勢頭有增無減;以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為方向,縣域經濟為核心的鄉鎮群的建設等將會開拓新的市場。
三、加快內蒙古建筑業發展的對策選擇
我區作為經濟欠發達省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仍然會以投資型作為主導力量,而基建投資的70%是由建筑業完成的,面對經濟全球化,尤其是中國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后承諾條款的逐步兌現,國內外建筑業市場競爭將愈來愈激烈,一批國外優秀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咨詢企業隨即進入,這些企業在帶給我們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我們現有市場以至體制的沖擊。為此,全區各地要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政府《關于加快全區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促進我區建筑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建筑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競爭中求生存,在改革中謀發展,就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增強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實現我區建筑業發展的新跨越。
(一)深化建筑企業改革,加快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
我區建筑企業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改革現有企業結構,緊緊抓住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機遇,加快經營機制轉變,轉換經營理念;同時還要繼續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盡快完成資產的重組和股份制改造,使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要加快組建一批實力雄厚、市場競爭力強,資產規模大的建筑企業集團,形成以總承包企業為龍頭,以專業承包企業為主體,以勞務分包企業為依托的超大型及大、中、小型企業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企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構筑起分工明確、配套協作、整體優勢明顯的隊伍結構;要創立品牌工程,培育出一批名牌企業,提升企業知名度,擴大品牌效應,擴大我區建筑企業在國內國際建筑市場的影響力。
(二)加大建筑科技投入,加快成果的推廣應用
建筑業要發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是關鍵。目前我區大多數施工企業擁有的僅僅是常規技術,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能力不足,建筑業的技術含量較低。要提高我區建筑業的經濟效益,就必須重視建筑技術方面的引進、開發和應用,加大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力度,在施工設計工作中加大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力度,提高工程技術的科技含量,推動我區建筑業由數量型、勞動密集型、速度型和粗放型向質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集約型轉變,逐步提高我區建筑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生產力水平,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減少不必要的用工,減少不必要的消耗,降低成本費用,提高贏利水平,從而促進我區建筑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積極開拓區內外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未來幾年,我國建筑市場將成為全球容量最大的建筑市場,我區建筑企業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爭取較大的市場份額,就必須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整合資源,重點抓好部分建筑企業的兼并重組,形成緊密型的集團公司,同時還要加強學習國內、國外先進建筑企業的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逐步增強我區建筑企業的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我區建筑企業的知名度,在繼續鞏固、擴大區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拓展區外、境外市場,通過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促進我區建筑業跨越式發展。
(四)進一步解決好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
拖欠工程款是多年來困擾建筑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近年來,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加大了清欠力度,拖欠款的勢頭得到了遏制,但邊清邊欠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有關部門應繼續加大清欠工作的力度,加強對還款計劃和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重點加大對政府投資項目的清欠力度,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加大對惡意拖欠工程款行為的處罰力度,按照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市場經濟秩序的要求,要從立法、執法、司法等環節上,為解決拖欠工程款問題提供必要保障;要完善信用管理體系,健全信用約束和失信懲戒機制,規范建筑市場各方主體行為,從源頭上遏制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發生。
(五)加強市場管理和行業管理力度,確保建筑市場有序運行
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場誠信體系是我區“十一五”建設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建筑市場各方主體的監管,規范市場運行行為,加強市場準入管理,也是我區“十一五”規劃中重點要抓的工作。近幾年來,隨著《建筑法》及各種建筑業法規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我區的建筑業市場管理、行業管理及其運行機制已越來越規范。但不可否認,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保護主義在一些地區和部門依然存在,“暗箱操作”、人情工程仍然屢禁不止,工程款邊清邊欠問題仍時有發生等等,政府有責任對建筑業市場及其各方主體行為加強監督管理,為建筑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進而促進我區建筑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