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在新階段提出的新戰略方針,是更好地實現工業化問題上的重大創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解決我國資源替代和產業升級的有效方式,也為高起點地推進工業化提供了可能。但對不同省區,因各地區的工業基礎條件和信息化程度不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過程不可能采取同樣的發展模式,齊頭并進。如何把握政策機遇,根據具體情況,研究探索符合內蒙古自治區的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也是現階段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內蒙古工業發展現狀
(一)工業經濟增速迅猛,但增長模式依然粗放
“十五”時期,全區GDP年均增速達到了 16.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40%以上,標志著內蒙古工業發展已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2005年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3%,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205.5%,年均遞增21.5%,增速比“九五”時期快9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2000年增加859.98億元,年均遞增26.2%。
工業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為國民經濟快速增長起到突出作用,但從增長模式看依然是粗放增長。長期以來,自治區工業依托資源優勢,以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傳統模發展,追求增長的數量,忽視了增長的質量。近年,工業發展與資源、草原生態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步受到重視,但長期形成的增長模式沒有明顯的改觀,高速的工業增長依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支撐。2005年,我區能源生產彈性系數達到2.28,與2000年的0.30相比,提高了7.6倍,彈性系數最高時(2002年)曾達到3.46,表明近3.5倍的能源消耗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較大工業的高速增長會拉動能源、原材料工業進一步擴張,將增加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可能引發進一步粗放式經營現象的發生。
(二)優勢產業初步形成,但產業層次較低
“十五”以來,全區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主導工業經濟體系基本形成。2005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390.9億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5%提高到2005年的36.4%。實現工業增加值位于前六位的行業依次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04.9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65.1億元,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60.7億元,食品制造業83.8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76.7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64.8億元, 六大行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增加值的67%,成為拉動工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全區的原材料加工、能源和農畜產品加工業不僅在西部,在全國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這些產業都集中在上游產業和初級加工業,產業層次低、產業鏈短,對其他產業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弱。同時,主導產業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與居民生活的相關性低,從而缺少了為適應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而變化的產業增長原動力,其發展是以大量資本和勞動投入為前提,推動產業增長因素單一,經濟自主增長后勁不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還缺乏骨干企業和龍頭產品,尚未形成氣候。
(三)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但技術更新投資不足
“十五”時期,全區工業投資總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用于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3218.64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近3倍。重點行業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2004年,用于農畜產品加工業投資30.3億元,年均增長90.5%;用于能源工業投資365.2億元,年均增長75.6%;用于冶金工業投資85億元,年均增長61.2%;用于化學工業投資42.8億元,年均增長75.6%;用于裝備制造業投資 6.4億元,年均增長100%。
隨著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主要工業企業雖然已具相當規模,但與發達地區先進生產力相比,技術更新投資不足,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較低,工藝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檔次低。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這一指標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據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 2004年我區六大支柱行業投入強度全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規模以上企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0.15%,全國平均水平為0.41%;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投入強度為0.03%,全國平均水平為0.08%;食品制造業投入強度為0.16%,全國平均水平為0.28%;農副食品加工業投入強度為0.07%,全國平均水平為0.1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投入強度為0.13%,全國平均水平為0.66%。主要行業技術更新投資不足,造成工業技術水平落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產業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二、內蒙古工業化進程中的信息化發展現狀
“十五”以來,全區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信息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信息技術應用取得初步成效,為我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奠定了較好基礎。同時,在工業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信息產業規模、信息化基礎設施等方面與發達省區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到2004年底,全區電信基礎網絡已覆蓋全部鄉鎮和77.1%的行政村;電信網光纜總長度達7.8萬公里;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420.70萬門;中心城市、盟市間已建成2.5G寬帶骨干傳輸網,廣泛提供語音、數據等通信服務。在此基礎上,電信基本服務發展強勁,全區電話用戶總數達1094.2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499.6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94.60萬戶,分別增長了16.2%和24.1%;全區電話普及率達到45.62部/百人,增長19.1%;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20.95%,移動電話普及率24.93%。我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已經與計算機互聯網絡、寬帶業務、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長形成了較好的互動。
(二)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十五”頭三年,我區信息產業銷售收入規模年均增長16%以上,2003年,全行業實現增加值48.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25%。
以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包頭稀土高新區為增長極的信息產品制造業基地已初具規模,一批國內外大企業陸續入駐。在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45.1億元,同比增長25.3%的基礎上,2004年全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同比增長38%,多類產品產量創歷史最好水平。
通信服務業繼續穩步增長。“十五”頭三年,全區通信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4%以上,2003年達到69.8億元。其中,電信業務收入達到62億元,年均增長16.7%,郵政業務收入達到7.8億元,年均增長4.2%。在此基礎上,2004年全區電信業務收入完成74.3億元,同比增長19.8%,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6.8個百分點;郵政業務收入完成8.57億元,同比增長9.87%。
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快速成長。據統計,全區軟件業銷售收入2003年突破10億元,2004年達13億元,逐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已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地方特色的應用軟件產品。呼包二市軟件園區初具規模,入園企業達100多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目前,一個以計算機技術服務、信息內容服務、系統工程集成為產業內涵的新型信息服務業正在快速成長和發展。
(三)產業領域信息技術應用效果日益顯現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0%采用了各類信息技術。40多戶自治區重點企業均在互聯網上設立了站點;包鋼、伊利集團等大企業建成ERP系統;大中型企業普遍探索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工作;伊利、蒙牛、鄂絨集團等企業的信息化工作進入全國“企業信息化500強”的前列。中小型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則主要在生產、設計、管理、財務、市場營銷以及網上信息采集等環節上,據統計,關鍵環節信息技術應用的投入與產出效益比一般達到了1:5以上。
電子商務在商貿、流通、金融等領域起步,物流配送系統、身份認證體系、安全征信工程在加快建設。
農牧業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深化應用,中國畜產品網、中國羊網、農牧業信息網等一批特色網站相繼建成,發揮了傳遞市場信息、引導市場經營、調整農牧產品結構、提高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傳授技術、指導生產的重要作用。
(四)電子政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以來,電子政務建設逐步加快。自治區電子政務統一交換平臺預計在“十五”后期投入使用,綜合門戶網站也開始發揮作用。據統計,目前自治區41個委辦廳局、所有盟市以及70% 的旗縣已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各類應用系統進入黨政業務,依托計算機網絡的政務公開、協同辦公、便民服務、審批辦事等業務逐步取得效果。同時,自治區“14金”工程、5大數據庫建設也在推進過程中,有力地帶動了科技、教育、財稅、公安、勞動、社保、海關、金融等領域信息化建設。
(五)社會領域信息化取得重要進展
到2004年底,全區互聯網用戶達到55.2萬戶,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達到19臺,分別是2000年的11倍和3.1倍。農村牧區信息網絡與通信能力進一步加強,遠程教育工程已在邊遠地區發揮功效,城鄉“數字鴻溝”正在縮小。全區各銀行已實現聯網,提供商業性社會化服務;銀行卡以及社會保障、公路、交通、醫療等服務部門IC卡已具一定規模;各新建居民小區的智能化工程全面推行;內蒙古經濟信息網、科技信息網、新聞網、新華網及政府各部門的網站面向社會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務;科技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金融保險、社會保障以及城市管理等公共領域信息化建設逐漸加快,人民群眾初步享受到了直接和全面的信息技術成果。
(六)主要問題
1.產業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力度不足。我區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力度不足,一是企業信息化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后,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停留在生產管理的低水平層次,同時大多數企業尚未開展電子商務工作;二是農牧業領域的信息化工作還在初級階段,大多數農牧民還無法獲得全方位、多層次、準確便捷的信息網絡服務。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任務還很艱巨。
2.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偏小、拳頭產品少、產業鏈條短、層次低。我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雖經超常規發展,產業規模仍然偏小,2004年銷售收入75億元只占當年全國2.65萬億元的0.283%,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整體較低,未形成產業集群和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軟件業薄弱,2004年13億元的銷售收入僅是同期杭州市1/10,僅占全國同期2300億元市場份額的0.57%,在全區信息產業和GDP中的比重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軟件企業大多處在區外公司的代理層次,自主研發與市場開拓能力較差,創新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地方特色產品均較缺乏。
3.電子政務進展緩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滯后,共享程度低,成為信息化深入發展的瓶頸。目前,電子政務還在較低的建設階段,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政府在信息公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上對全社會的引導示范作用沒有發揮出來。表現在,信息資源總量不足,深層次挖掘不夠;網絡建設自成體系,信息資源部門化,大量存在“信息割據”和“信息孤島”,整合與共享存在較大障礙。另外,公共型、基礎性信息數據庫開發工作薄弱,社會化和公益型的信息資源開發應用工作還沒有提上日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信息化推進的核心,這方面的滯后直接制約了信息化整體發展。
4.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備與重復建設現象并存,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信息網絡設施存在覆蓋率偏低、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村牧區裝備落后等問題。目前全國 “村村通電話”比率是90.9%,我區只有77.1%,城鄉“數字鴻溝”還比較嚴重;從互聯網應用水平看,2004年末全國上網用戶9400萬,我區只有55.2萬,占比為5.87‰,不到我區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18.34‰的三分之一。同時,存在幾大國有通信運營商“扎堆”重復建設、低水平無序競爭的局面。
5.開發應用人才匱乏,高層次智力資源流失嚴重,創新體系不健全,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人才匱乏極大地制約了信息化發展。企業信息技術應用人才嚴重短缺;機關單位信息化人才結構和分布不合理;各類培訓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或不能及時更新知識。特別是高級信息技術人才的嚴重流失導致IT行業缺乏創新能力,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6.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信息化發展的環境亟待改善。信息化政策法規環境、人力資源環境、市場經濟環境及建設運行環境亟待改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人才政策、信用體系及電子商務相關法規、信息化建設規范標準、信息資源開發共享長效機制的缺失或滯后,導致很多問題。
三、內蒙古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戰略構想
(一)總體戰略
總體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跨越式升級為發展模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以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為主要內容,重點發展信息產業,拓展企業信息化的深度和廣度,增強農牧業信息化建設力度,以電子政務和社區信息化為載體,進一步優化整體信息化環境,全面推進自治區新型工業化。
信息化的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創新,必然推動整個社會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并促進高新技術在各產業內部的逐漸擴散,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工業化發展的階段而言,工業化的歷經階段是農業社會 、工業化初期階段(輕工業發展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工業中原材料工業和一般加工工業發展階段)、工業化后期階段(高加工度化工業發展階段)、后工業社會時代(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從我區人均收入水平和工業內部結構來分析我區工業化進程,當前工業化正處于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其產業結構偏差和工業結構升級緩慢,影響了工業化中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增長質量的提高。因此,產業結構跨越式升級就是要打破產業發展的常規進程,以信息化為突破口,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繼續實現工業化中期階段任務的同時,加速工業化中期階段的轉換,實現我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并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努力創造條件向工業高加工度化階段跨越。
(二)具體內容
1.加大信息化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滲透和擴張的力度。配合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結構調整,推進信息技術和產品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我區傳統優勢產業的應用,圍繞增加品種、改進質量、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提高效益,加強技術改造,實現產品升級和結構優化,以信息化推動傳統產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實現第二產業內部的均衡發展。在加強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同時,通過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突出發展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加工工業,對一般加工工業進行戰略調整,壓縮其生產能力,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界限,能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以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發展規模經濟。
3.重點培育信息產業在地區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信息產業具備主導產業的特征和作用,應當作為后我區主導產業來大力發展。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支撐與保障。先進發達的信息產業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產業結構跨越式升級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實現的根本保證。我區應依托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大信息產品制造和軟件開發為主的高新技術園區,培育發展信息工業和信息服務業,使之成為全區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
4.快速提高第三產業內部信息化水平。推進第三產業的信息化和高技術化,著力整合現在資源,以推廣、普及、應用為目標,加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各類信息高效有序流動,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強第三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加大第三產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使信息化成為第三產業服務水平和產值提高的推力器。第三產業信息化水平迅速發展,衍生出大量新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產量。
5.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在農牧業中的應用。在農牧業中推進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識成為農牧業產業化的戰略性資源,促進現代農牧業科學技術和農牧業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廣和普及,改變農村信息化水平落后的現狀,縮短城市和農村牧區的信息化差距。
6.進一步優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整體發展環境。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實現政府信息化,滿足企業和公眾對政府信息和服務的需要。一方面,通過政府職能上網,滿足政府履行職責、進行宏觀調控和決策以及辦公自動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快政府信息資源的開發,建立若干數據交換服務中心,提高大型數據庫的應用性,形成支撐政府決策和社會服務的基礎資源。加強信息化政策制定工作。制定有關信息化的標準規范,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來規范信息化建設中的市場行為。
7.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社區信息化的良好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和素質,推動社區服務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社區信息化也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潛在消費市場、人力資源培養儲備基礎及有效實施的環境。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