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來,在房地產、汽車、城市建設等新興產業拉動下,出現的能源、化工產業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內蒙古的產業優勢與中國產業升級相結合,形成了推動內蒙古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的新一輪經濟增長,使得內蒙古異軍突起,成為國內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西部經濟指標,內蒙古上半年GDP、城鄉人均收入等7項經濟指標增速西部第一。此輪經濟增長屬于典型的“能源拉動型增長”,內蒙古自治區如何抓住此次契機,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戰略,將是決定自治區20年內經濟趕超東部地區的關鍵所在。
一、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一)內蒙古自治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的高速發展
從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看,第一產業比重處于持續下降趨勢,而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則是持續上升,特別是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上升更為明顯,已經逐步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1990年三次產業比例分別為35.3﹕32.1﹕32.6 ,2000年為22.8﹕37.9﹕39.3,2005年為15.1﹕45.5﹕39.4。從發展速度看,第二產業發展速度最快,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發展速度最慢。2005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與上年相比增長率分別為12.8%、42.5%和20.7%,第一產業的增長率比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分別低29.2和8.0個百分點。
(二)在第二產業中,一些資金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重化工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國家煤炭工業戰略逐步西移,一些全國知名重工業企業入駐內蒙古,為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注入了活力,也為內蒙古能源產業集群的建設帶來新的契機(如圖1所示)。

二、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能源供給約束
(一)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對能源需求的增長
從能源消費總量來看,1998年內蒙古能源消費開始擺脫負增長,之后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05年能源消費增長率超過了能源生產增長率,而和GDP增長率基本保持同步。從能源消費內部結構看,工業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占全區能源消費總量的83.1%,重化工工業在能源消費方面表現更為明顯。
(二) 在內蒙古自治區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能源消費偏高,產出效率偏低,能源效率損失偏大,更加大了對能源的需求
2002~2005年初,自治區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能源消費生產系數出現反彈。4年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分別為1.24、1.25、1.56和1.44,遠高于2002年以前的水平。只有2005年有所回落,卻也是1.06,彈性系數仍然很大。
(三) 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能源供給的“流量約束”和“存量約束”的威脅,而且趨勢在加快
在經濟學中,能源約束所導致的稀缺能源最優配置問題無處不在,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能源約束是以流量約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主要特征是能源受到技術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由潛在能源向現實能源轉化,主要表現在一定時期內能源的供給滿足不了能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擔心的是能源獲取的速度,而不是能源存不存在。相應地,當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接近枯竭的時候,能源約束就轉化成為另一種約束形式——“存量約束”。于是,就不得不開始考慮能源供給可持續問題。相比而言,能源的流量約束要溫和得多,可通過技術進步、制度改進等手段使能源約束逐漸弱化,而能源的存量約束要嚴峻的多,經濟增長通常要受到較大的制約。
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大省,煤炭是全區的優勢礦產,稀土、銅、鉛、鋅、硫鐵礦、芒硝、天然堿、池鹽等均為自治區優勢和潛在優勢礦產,而且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短時間內暫時不存在存量約束問題。但卻因為科學技術和運輸能力的限制存在一定的流量問題。“十五”期間,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路網規模繼續擴大,交通狀況明顯改善,運輸市場進一步發展,運輸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有效緩解了內蒙古的交通運輸“瓶頸”,“十一五”期間內蒙古統籌規劃,擴大網絡、完善布局、提高等級,繼續構建“貫通區內、暢通三北、連通俄蒙”的交通運輸格局。這些舉措,都有效緩解了內蒙古的流量問題。但自治區應注意流量和存量的問題,進一步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減少污染浪費和過度開采,有效保護區內重點而且是不可再生能源。

三、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的協整性分析
對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費之間關系的研究,近幾年,在國內出現了采用協整分析法研究我國GDP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總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之間關系,探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及因果關系。有關學者利用這個方法,選取經濟增長主要指標:GDP、第二產業比重和能源消費總量、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總量,分別對其按時間序列進行處理分析后,可得其變化趨勢:
(一)能源消費增長更高依賴性發展階段
經濟增長、第二產業比重與能源消費總量,石油和天然氣之間存在顯著協整關系,即具有長期共同增長趨勢。說明我國工業化階段對能源消費增長有更高的依賴性。目前以重化工業為主拉動工業增長,是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需求彈性明顯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節省能源
(三)煤炭消費量的增加直接導致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在經濟和能源安全方面遠沒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拋棄煤炭的客觀條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格局近期難以改變。
內蒙古煤炭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二位,且具有發展煤轉電、煤化工的良好條件。天然氣資源和礦產資源也非常可觀,地處鄂爾多斯市的蘇里格天然氣田探明儲量已達6025億立方米,是世界級的整裝油田,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幾個為數不多的陸上天然氣田。全區礦產資源儲量潛在價值達13.4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
在傳統的經濟格局中,山西和東北是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能源的重要基地。但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使得原有的能源基地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內蒙古作為中國未來經濟能源的提供者,在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中,將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作為新能源基地其所具有的戰略意義,已經超出了能源開發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作用,它將為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注入新的活力。
四、建立節約型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然選擇
(一)從長遠和宏觀上考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最大的能源約束,除了建設節約型社會外,建立節約型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然選擇
1.結合能源等條件的約束,內蒙古自治區應摒棄先行國家在此階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發展老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經濟發展階段和趨勢看,自治區不可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必須適應新的產業結構調整觀,以技術進步帶動工業化進程,優先發展本區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并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此過程中, 應重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通過信息化拓展企業的產業鏈、技術鏈、市場鏈,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產出效率。
2. 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調整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技術進步可從兩個方面來影響能源消耗。一是通過開發節能產品和推廣應用節能技術降低能耗;二是開發可替代性資源、能源,降低現有能源的壓力。因此, 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必須以技術創新為根本, 加快技術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 盡可能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 提高科技貢獻率, 降低能源消耗彈性系數。
3.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更多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要運用價格杠桿,促進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改變人為壓低能源價格而造成的嚴重浪費和低效現象。另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片面追求產值、數量、規模、速度, 而不講成本、消耗、污染的缺陷,必須更加注重質量、品種、效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二)促進產業結構和能源需求的協調發展要采取多種配套措施,緩解目前的能源供給的“流量約束”,提高因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能源需求的保障程度, 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
1.實現能源供給多元化、多樣化和清潔化。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開發新能源, 尋找替代能源, 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根據調研,能源開采、冶金、化工等重化工產業將成為內蒙古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2.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費。采用經濟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 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從長遠來看,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發展已越過了出賣能源換取外匯的階段, 應盡量減少對污染嚴重、能源耗費嚴重、附加值低的產品的出口,取消包括出口退稅在內的鼓勵出口的措施,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考慮增收出口稅,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 從而緩解能源的“流量約束”。
3.推進能源產業和能源管理的市場化改革。深化能源的價稅改革,建立合理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 通過市場化機制體現能源的市場價值,減少能源的效率損失。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