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源是三大理論源頭的綜合創新:第一大理論來源,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形態中包含的科學發展觀雛形;第二大理論來源,就是當代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新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第三大理論來源,則是中華民族哲學智慧中蘊涵的以人為本思想、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獨特萌芽。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理論來源;三大源頭;綜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9-0003-04
科學發展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甚至不是只有單一源頭的簡單思想,而是立足實踐、三大源頭的綜合創新。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大理論來源,首先并且主要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蘊涵的科學發展觀雛形
“馬克思新唯物論——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發展主流,也標志著科學發展觀理論來源的發展過程。
1.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的主要思想源頭。馬克思、恩格斯首創的新唯物主義,首先是新型存在論、世界觀,同時也包含著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845年馬克思所作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在一定意義上相當于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創新綱要。其中第三條講的正是發展觀問題,強調的是“環境發展——人的活動發展——人本身的自我發展”這三者發展的一致性,并把革命實踐作為這三者發展統一的物質活動基礎。
馬克思哲學創新的思想重心,是把新唯物主義,首先是其中蘊含的實踐觀,運用于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唯物史觀,“人的本質——異化——解放”,“社會本質——社會結構——社會發展”,是蘊含其中的雙線一體結構。唯物史觀基本形成的標志《德意志意識形態》,其中探討了五種所有制形態的歷史發展過程,畫龍點睛式地指明了社會歷史發展觀在唯物史觀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述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2]
在19世紀40年代哲學創新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觀、生態觀、近代生態危機觀思想萌芽。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從哲學高度作出了最初的概括。而恩格斯在1844年9月-1845年3月間寫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第一次生動具體描述了英國工人遭受的貧困危機、生態危機、環境危機。馬克思還提出了一個重要閃光思想,共產主義的發展目標本質特征應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矛盾的解決,新型和諧關系的建立:“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3]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資本論》及其三大手稿創作過程中,馬克思進一步形成了近代生態危機觀與社會發展觀的基本思想。在《資本論》第一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他有一個統攝全局的基本思想,即人的發展的三大歷史形態理論。在講到未來社會時,他特別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個價值目標:“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4]
在《資本論》第三卷手稿中,還閃現出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火花。馬克思認為,私有制下“對土地進行野蠻的掠奪”,勢必造成“土地枯竭”。他設想,在超越資本主義的未來社會條件下,人們不再野蠻掠奪土地,使土地枯竭,而是像好家長那樣,把改良好的土地傳給后代。這里特別明確地論及了“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問題。
在《資本論》第三卷手稿的尾聲之處,針對“以資源高消耗,求生活高消費”的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馬克思在理論上首倡資源節約型新型發展模式:“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5]
這是不是馬克思偶然閃現的思想火花呢?不是,實際上,1868年,他比較系統地研讀與摘記了德國專家弗臘斯關于農業史、植物學的4部系統性專著,先后分5次,記了101頁筆記。1868年3月25日,他在給恩格斯信中表達了一個閃光思想:農業盲目自發地發展必然導致生態危機,而要尋求出路必然導致社會主義。
看來,正是馬克思這一思想火花,引燃了恩格斯的哲學智慧,促使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手稿中,作為準備材料,也摘記了弗臘斯的上述著作。正是在此基礎上,恩格斯1876年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這篇論文中,寫下了那些蘊涵著生態危機觀與科學發展觀萌芽的哲學名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都對我們進行報復。”[6]也就在這里,恩格斯相當鮮明地提出了新唯物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發展觀的基本思想:“因此我們必須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7]
2.科學發展觀在列寧主義、尤其是列寧晚年新經濟政策道路與最后構想中的思想源頭。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列寧先后提出的四個閃光思想。
第一個閃光思想,是列寧提出的辯證法科學定義,強調辯證法就是發展觀,而且是最為全面深刻的發展觀。
1913年,列寧為紀念馬克思逝世30周年,發表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這篇著名論文,首次提出了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就是發展學說的科學定義:“辯證法,即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這種學說認為反映永恒發展的物質的人類知識是相對的。”[8]
1914年,列寧應約為格拉納特百科辭典寫了一個長篇辭條《卡爾·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義概述)》。為了表明自己不同于第二國際流行的馬克思主義觀,在介紹馬克思哲學時,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之前,首先著重介紹了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馬克思辯證法就是全面深刻的發展觀”——這個定義成為其中“辯證法”一節的思想主線。而在1915年《哲學筆記》的尾聲之處,在《談談辯證法問題》這個總結性綱要中,列寧從世界歷史與哲學高度,提出了兩種發展觀的基本分野:“有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發展(進化)觀點: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以及認為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之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9]
第二個閃光思想,列寧在十月革命后的新鮮實踐中,提出了探索社會主義條件下新型矛盾論——尋求對立面和諧結合的新思路、新觀念。
他在對布哈林《過渡時期的經濟》一書作批注過程中,開始探討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型矛盾論、辯證法和發展觀:對抗與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依然存在。
在社會主義建設條件下,矛盾的特殊性是什么?解決矛盾的特殊途徑是什么?在《論工會目前局勢以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錯誤》這篇名著中,列寧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在走向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學會尋求對立面的和諧結合。
這就啟迪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許多新型矛盾,不能再采取解決對抗性矛盾的方式,一方壓倒一方,一方吃掉一方,而是應當尋求對立面的和諧結合,共同發展。
第三個閃光思想,十月革命前后,1902年、1919年列寧先后主持制定的兩個黨綱,都把人的和諧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未來社會最高理想目標,這有助于我們今天更好地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1902年,列寧在起草第一個黨綱時,對普列漢諾夫等人起草的草案,先后提出過四次修改意見,每一次都強調,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標,不僅在于經濟上“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而且在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中文第一版原來把這一綱領表述翻譯為“最高的福利和全面協調地改善物質生活”,似乎都只是講物質生活,實際上根據列寧使用的俄文原文,后半句指的是人的發展,“全面和諧的完善”。[10]列寧認為,單講物質福利,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大體也能做到;在此基礎上,每個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才是共產主義特有的更高目標。十月革命后,1919年,列寧主持制定的第二個黨綱,仍然是堅持了上述雙重目標的有機統一。
第四個閃光思想,列寧在晚年的新經濟政策時期,尤其是通常稱作“政治遺囑”的最后論著、最后構想中,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全盤改革計劃”,蘊涵著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新觀念,至今仍有重大啟迪意義。
在經濟發展道路問題上,他強調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為此在所有制問題上不要追求清一色的“純社會主義”,而要長期保持多層階梯式的經濟結構,為此需要把合作制作為走向社會主義的主要橋梁和樞紐,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引進外資,作為特殊的中介和幫手,并充分利用國家宏觀調節下的市場——這就意味著,不再把國家壟斷制作為走向社會主義的唯一途徑、最好途徑,從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模式,走向多元主體的合作制社會主義模式。
在文化發展問題上,他提出不僅要把重心從階級斗爭、政治革命轉向經濟建設,而且要進一步把工作重心轉向文化建設、“文化主義”,要把造就一代新人的問題,作為統攝全局的根本目標。
在政治發展問題上,他不僅提出了新經濟政策,而且提出了必須與之配套實行的新政治政策。
列寧的最后構想,是落后俄國通過新經濟政策道路——利用國家調節下的市場,走向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發展戰略構想。
列寧的最后構想,是走創新型發展道路,走向“新型市場經濟——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科學文化”的全盤改革構想。
列寧的最后構想,是“經濟——政治——文化”三維一體、全面協調發展的總體構想。
因而,它對我們今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特別直接、特別重大的啟迪意義。
3.毛澤東思想,尤其是《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系》這兩大論著,包含著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源頭。從中國現代化與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容可以分為上下兩篇,每篇又可分為序論與本論兩部分:毛澤東思想的上篇是新民主主義論,其中前面的序論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后面的本論部分是新民主主義建國論;毛澤東思想的下篇是社會主義論,其中前邊的序論部分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論,后邊的本論則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論。
其中,與科學發展觀聯系最直接的思想銜接點、活力最旺盛的理論生長點,首推《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新民主主義建國論和《論十大關系》中首倡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論、發展模式論。
《新民主主義論》核心部分是新民主主義建國論,提出了一整套新民主主義建國大綱,其中包括比較系統、比較具體、比較完整的經濟發展綱領、政治發展綱領、文化發展綱領,在一定意義上,可稱之為新民主主義時代的科學發展觀。
新民主主義論的思想主旨,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既超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走向現代化,又超越西方舊式民主主義道路,也包括超越蘇俄式現代化的道路。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還特別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全面協調性。新民主主義建國大綱,是三維一體的發展目標:實現經濟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建設新經濟、新政治、新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是互為根據的,如三足鼎立,協調一致。
在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前夕,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系》,既是突破傳統計劃經濟的蘇聯模式、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與思想源頭,又是突破蘇聯傳統發展模式、探索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起點和思想源頭。我在2001年發表的《中華騰飛論》一書中,曾經著重研究了前一方面,這里試著談談后一方面。[11]也就是說從科學發展觀角度,重讀這一光輝的歷史文獻,探尋其中包含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萌芽:
一是統籌兼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旨在實現中國現代化、工業化發展目標的基本方針。“統籌兼顧”這個提法,是稍后在1957年2月《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補充提出的,但其基本思想、基本方針,還是初步形成在此前的《論十大關系》中。
二是《論十大關系》的頭5條,實際上講的是經濟發展中的五大統籌、協調發展問題: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問題;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問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問題;國家、企業、個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問題;中央和地方的全面協調發展問題。
三是《論十大關系》中的第6至第9條,實際上講的是政治發展中的四大協調發展問題: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協調發展問題;黨內與黨外的協調發展問題;革命與反革命的敵我關系的妥善處理問題;黨內分清是非與團結同志這兩方面的協調發展問題。
四是《論十大關系》最后一條,題為“中國和外國關系”,實際內容側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與廣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的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問題。
五是《論十大關系》最后一條講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協調發展,其中蘊涵著“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哲學理念。
六是《論十大關系》一開頭就提出了“以蘇為戒”的問題,就是借鑒蘇聯歷史教訓,尋找一條中國式的工業化新道路,開創一種又多又快、而且又好又省的中國發展模式。
4.鄧小平理論中的科學發展觀雛形:“南巡談話”中的十大關系與可持續發展觀萌芽。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地提出來。不過,在鄧小平理論框架中,也合乎邏輯地包含科學發展觀問題,就以鄧小平理論的大成之作——1992年“南巡談話”為例來說吧。為了揭示出科學發展觀同它的理論淵源關系,我們從中選擇出與科學發展觀聯系較為密切的十大關系:
一是堅持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基本點的關系;二是體制改革與解放發展生產力的關系;三是解放發展生產力與走向共同富裕的關系;四是計劃與市場、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五是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主體性與開放性的關系;六是貧窮與富裕、先富與共富、國富與民富的關系;七是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八是發展經濟與發展科技、教育的關系;九是改革開放與懲治犯罪、物質文明發展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關系;十是改革開放、加快發展同加強黨的建設的關系。
這十大關系,都牽涉到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
也正是在“南巡談話”中,鄧小平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
也正是在“南巡談話”中,“三個有利于”的提法為中國發展確立了價值目標與價值尺度。
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南巡談話”重點解決當時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但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問題,如講“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12]可惜,這里沒有講到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問題。但從總體上看,鄧小平也曾多次關注這一問題。如,早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鄧小平就最早提出中國人口控制問題;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首倡盡快制定一部森林法,綠化祖國;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新概念,并提出“增產節約”的基本原則。
可以說,鄧小平理論中孕育著科學發展觀的思想雛形。
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也包含著科學發展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孕育過程中,同時也孕育著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這集中體現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的重要講話中,這篇講話發表時題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或許也可以稱之為《十二大關系論綱》。這里講的十二大關系,中心問題還是科學發展問題。特別是第二條“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第三條“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最后第十二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集中表明科學發展觀問題已經成為貫穿其中的重要課題。
而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的十六大政治報告,在講到“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指導原則時,最重要的頭一條講的正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科學發展問題,更加重視了。
科學發展觀的第二大理論來源,當代世界思潮中的生態危機觀、新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首先和主要的源于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發展。在此前提下,還應從世界歷史[光的哲學高度,廣泛涉取當代世界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呼喚人類新型文明的四大思潮——生態危機觀、新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觀。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羅馬俱樂部等提出了生態危機觀。1968年,來自十幾個國家的幾十位學者、活動家,成立了羅馬俱樂部,呼喚人類注視已經面臨的全球問題、生態危機、人類困境。1970年4月5日,美國30萬人,舉行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盛大示威,這一天后來成為“世界地球日”;1972年,世界舉行第一次世界環境會議,通過第一份《人類環境宣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學者弗朗索瓦·佩魯、英國學者阿馬蒂亞·森與聯合國倡導新發展觀。1983年,法國學者弗朗索瓦·佩魯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發表了《新發展觀》一書。該書主旨,意在不僅超越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而且超越重點強調的社會結構變遷的改良型發展觀,旗幟鮮明地倡導新發展觀,強調發展目標在于“為了一切人的發展”和“為了人的全面發展”。[13]199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英國學者阿馬蒂亞·森,第二年就發表了《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代表了新發展觀的最新成果。他倡導聚焦于人類自由的新發展觀,認為單純強調經濟增長或社會結構現代化的發展,都只能叫狹隘的發展觀。[14]
1987年以來,在國際范圍內普遍興起可持續發展觀。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供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并經第42屆聯合國大會辯論后正式發表。這里第一次鄭重肯定“可持續發展”這個新概念,并首次就此作出一個新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報告還進而提出可持續發展在社會公正方面的雙重尺度:“雖然狹義的自然可持續性意味著對各代人之間社會公正的關注,但必須合理地將其延伸到對每一代人內部的公正的關注。”[15]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并發表《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可持續發展大會,發表了《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宣言》,并承諾執行《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可持續發展觀已成為當代世界思想發展的主要潮流。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在國際范圍內還興起了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社會主義。這方面我們過去研究不夠,實際上還是有重要借鑒作用的。
科學發展觀的第三大理論來源,中華民族哲學的活智慧、大智慧
迄今為止,國內外流行觀點多半認為,哲學只有西方哲學一種主流形態,辯證法只有古希臘辯證法一個思想源頭。實際上,哲學發展的這種單一源頭論、單線發展論、單一模式論,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我們決不能忽視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大智慧、活智慧、新智慧。對于科學發展觀來說,更是這樣,一定會在中國古典哲學中發現許多源頭活水。這里僅僅點出幾例: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這是貫穿中國哲學的一條基本線索,萌發于五帝時代,周公時代明確地從以神為本轉向民本人本。僅據尚書中的《周書》部分,則有許多表達“以人為本”的哲學命題:“唯天地萬物父母,唯人萬物之靈”,“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不可信,為政唯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人本思想是主流色彩。老子講“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孔子更講“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管子》的《霸言篇》、《晏子春秋》的《內問篇》,都直接提出了“以人為本”這個哲學命題。[16]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其特點是反對把人與自然關系看成主客分離、二元對立關系,而是強調人與自然是緊密聯系、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在距今1萬年至5000年前,在中華文明起源時代與形成時代,通過原龍形態(原始的龍),就在神秘主義形式下,形成了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原始形式。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殷周之際,在中華文明雛形期,在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中華文化元典《周易》中,尤其是其開頭的乾坤兩卦,以及相應的商周夔龍形態中,初步生成了天人合一宇宙觀雛形。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戰國到秦漢之交,中華文明定型期,孔子晚年所作《易傳》,包括1973年新發現的帛書《易傳》等文獻,不僅為易學從占卜之學轉化為義理之學奠定理論基礎,而且為中國龍學、龍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核心理念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公元1000年前后,張載、朱熹從不同方面繼承發展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周易》開創的發展觀。這是中國古典特色的辯證法,是中國古典特色的發展觀,也是中國古典特色的哲學形態、哲學智慧源頭。其核心內容,特別強調陰陽交合的辯證法、發展觀,通過陰陽交合,表現出矛盾統一體中陰陽這兩個方面的對立同一的雙重關系。
源遠流長的生態保護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智慧中有許多瑰寶有待發掘:在距今一萬年前的三皇時代,通過泰山封禪等神秘主義形式,就萌發了原始的山林生態保護觀;黃帝開始的五帝時代,中國原始國家形成的公共職能之一就是生態保護;4000年前時的夏代,中國已有了生態保護的機構、制度與法令;距今3000年前的《周易》、《尚書》、《禮記》、《逸周書》等,都有原始的生態保護觀;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老子、莊子之道家,孔子、孟子之儒家,管子、荀子之法家等等,都有古典形態的生態保護觀思想萌芽……
和諧觀。這也是從孔子儒家到老莊道家,中國哲學普遍的核心理念,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身心的三大和諧……
我們應當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對上述這三大理論源頭進行綜合創新:對于科學發展觀來說,其中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是最直接的主要理論來源;當代世界新發展觀是國際性、借鑒性理論來源;中華哲學智慧則是可持續發展觀民族性、本土性的理論來源。
參考文獻:
[1][6][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383.383—38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馬克思.資本論(1)[M].人民出版社,1975.649.
[5]馬克思.資本論(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8][9]列寧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557.
[10]列寧全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7.
[11]王東.中華騰飛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3-125.
[12]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383.379—380.
[13]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序言11.
[14]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1.
[1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53.
[16]王東.從毛澤東、鄧小平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81-794.
責任編輯 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