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實踐主題的轉換凸顯和諧思維的意義。和諧思維具有建設性的內涵,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與理論具有內在聯系,構成其哲學基礎。構建以和諧思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發展的現實路徑。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趨于成熟。
[關鍵詞]主題轉換;和諧思維;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建設哲學
[中圖分類號]A8;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9-0007-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提出,引起我們對和諧思維的本質、特征及意義的思考,也引起對和諧思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的思考。本文把和諧思維直接理解為一種建設哲學,并提出構建以和諧思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理論任務。
一、主題轉化與和諧思維的意義
和諧思維,是關于事物矛盾解決的過程、方式和方法的概念,因此也是關于思維的目的、結果的概念,目的決定過程與方法。和諧思維不能被僅僅理解為認識主體的一種大腦活動,一種具體的認識活動,它實際是主體的思維活動、理論活動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乃至一種意識形態。和諧思維的意義超越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界限,而成為一種世界觀、價值觀,一定思想體系的哲學精神和一般精神。
作為一種哲學思維,和諧思維著[于事物矛盾雙方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貫通的趨勢和性質,尋求通過非對抗的激烈的形式達到事物矛盾的解決,達到矛盾雙方的同一、統一、和諧、穩定的趨勢和狀態。在社會生活領域,就各種形式的社會關系而言,即就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階級和階層、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的關系而言,和諧思維在承認、正視這些關系中的矛盾存在(這種關系本身就是矛盾)的同時,在承認這些矛盾的解決不排除斗爭的甚至革命的形式的同時,而著力于實現事物合理存在條件下的矛盾關系的協調、和諧,當這些矛盾不發展為對抗而更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時,使之不發生激化和對抗,從而在總體上維持一種和諧、安定、有序的狀態。所以,和諧思維是合理追求和諧的思維,是和諧實現思維。
和諧思維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實踐主題轉化的結果。所謂主題轉換,對馬克思主義而言,首先是實踐主題的轉換,然后是作為對它的反映的理論主題的轉換。馬克思主義實踐主題的轉換是指由無產階級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換,理論主題的轉換是指由這種實踐主題轉換引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轉換,即像有的學者所說的是由“革命馬克思主義”轉向“建設馬克思主義”,也有學者提出由“革命哲學”轉向“建設哲學”。
實踐主題的轉換是一個客觀事實,根據實踐主題的變化探索或思考適應這種變化的理論,是實踐發展的需要,也是理論發展的需要。所以,根據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實踐的主題及其轉換,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有它的具體的革命理論和建設理論。但我們對關于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簡單劃分持保留態度,因為它忽略了馬克思主義體系中作為這兩個部分的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特別是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主題轉換的理論主題轉換問題則是不應該被忽略的。提出這個問題和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其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是巨大的。而對于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來說,則具有深刻的觀念變革意義。在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指導我們行動的一直是一種沒有隨著歷史轉變而發生轉變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思維”、“斗爭思維”。在這樣一種思維指導下的實踐,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和失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標志著我們有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自覺意識,或者說確立了關于社會主義的自覺的科學的建設思維。
對“斗爭思維”、“斗爭哲學”的片面理解和錯誤應用,違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建設應有與之相適應的建設思維,這種思維包含著和諧思維,或具有和諧思維的特征。
二、和諧思維的建設性內涵
和諧不僅是人們的實踐力圖達到的社會狀態,而且是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和諧具有實踐蘊涵,和諧是一種實踐。當然,作為與和諧對應的斗爭,同樣具有實踐的意義,同樣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必要形式。哪一種形式是現實的,取決于馬克思主義面對的實踐任務和具體歷史形勢。一方面,斗爭作為實現和諧狀態、和諧社會的形式,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相聯系;和諧作為實現和諧狀態、和諧社會的形式,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聯系。另一方面,無論是在革命實踐中,還是在建設實踐中,斗爭與和諧作為手段,根據具體的形勢和環境,二者都可能是現實的、合理的。但是,不能不承認,在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種特定制度環境下,面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主題,總的說,和諧思維是一種主體性的和基本的思維。
和諧在本質上與建設性的行為、實踐相聯系。和諧與建設相聯系,更取決于建設的性質與特征。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或真正能夠使人們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人們之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消滅了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的社會,是發展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社會制度的建立,是必須通過革命的。但是,革命只意味著為構建真正和諧的社會掃清道路,只意味著總體的構建和諧社會行動的開始,而不是總體的行動本身,更不是它的結束。和諧實踐的主要過程是在革命之后,是總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關于革命與建設的性質和特征的差別,我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看,即從它們與秩序的關系的角度來看,革命是打破秩序,建設是重建秩序。建設需要秩序。一個單位沒有秩序,整天亂哄哄的,怎么做事?一個社會總是亂哄哄的,像十年“文革”那樣,怎么搞建設?社會怎么發展?所以,和諧社會建設或和諧實踐的實質,就是創造實現和諧的社會條件。革命的意義在這里,建設的意義也在這里。由此可見,建設與秩序是統一的、同一的。而秩序又是與和諧一致的、同一的,秩序是和諧的表現形式。建設、秩序、和諧“三位一體”。
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決定和推動了和諧思維的生成,社會主義建設是和諧思維的實踐基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又趨向和諧思維,和諧思維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哲學基礎。和諧思維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這種意義的根據,在于和諧思維本質上是一種能動的、積極的實踐思維。這是建設實踐與和諧思維關系上的唯物論和辯證法。
我們以往通常不能具體地談論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哲學基礎,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規律缺乏深刻認識,另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缺乏具體的深刻的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思維方法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作為一般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當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哲學基礎,正如它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哲學基礎一樣。但僅僅停留在這樣一個認識層次上,等于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哲學基礎沒有認識。革命和建設作為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的兩種不同形式、不同階段和不同性質的實踐,根據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辯證法,它們既有其一般的共同的哲學基礎,也有其特殊的哲學基礎。這種特殊的哲學基礎反映的是革命或者建設的特殊的矛盾性,它們的特殊本質與規律。
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共同的哲學基礎的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各自的特殊的哲學基礎的關系來說,是“一”與“多”的關系。這個“多”不僅在于兩種具體哲學本身,而且在于其各自的結構,在于無論是革命哲學還是建設哲學,其構成都不可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某一個方面,而是它的多個方面。
和諧思維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哲學基礎之一。
三、構建以和諧思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
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在發展。這種發展通常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內容的豐富和發展,二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具體哲學學科的產生,如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哲學、歷史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生態哲學等。根據近百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特別是我國50余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所積累的經驗和理論成果,我們認為,有必要也有可能構建一門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
每一門科學得以建立的根據直接在于其特定領域的特殊矛盾性,它構成這門科學的特定研究對象。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和規律。要理解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對象,有必要對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系作一分析。社會主義社會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是使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得以進行并賦予其獨特的社會特征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建設是在這一制度環境下的活動,盡管是構成這一社會存在的基本內容,但作為一種分析的邏輯,我們則不能不把二者區分開來。在結構上,它們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和規律不等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和規律。一般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在結構上包含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在功能上統攝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就基本矛盾而言,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社會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統攝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矛盾。
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和規律呢?根據經驗,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矛盾是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矛盾。這里的社會是除社會結構的經濟要素之外的社會結構要素的一切方面,即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方面。這里的“社會”是一個狹義概念,其內容主要是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的、文化的上層建筑存在之外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方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即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四位一體”。這一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性的表現是:或者經濟建設落后于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或者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常發展是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發展和相對滯后。在我國50余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展中的兩種片面性我們都經歷過。改革開放前,由于搞“以階級斗爭為綱”,以斗爭思維指導建設,而不是以建設思維指導建設,我們一度輕視經濟發展,只靠政治、文化發展“反作用”于經濟發展。結果不但經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且使社會的其他方面沒有得到正常發展,在總體上造成社會發展緩慢。吸取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10年的教訓,我們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替“以階級斗爭為綱”,確立了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路線。但是,在發展中,我們還是一度出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相協調的傾向和問題,出現了強調物質文明建設,而忽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忽略社會(狹義)建設的突出問題,影響了社會整體發展。為此,中央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要求。正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我們把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概括為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如何協調發展的規律,“四位一體”的實現規律。
那么,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矛盾和規律,并用來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建設哲學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呢?作為一種“敘述形態”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哲學家們未來建設的結果,對它的細節我們還不能說出什么。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的“文本形態”的存在。除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基礎的一般世界觀、方法論以外,他們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有關論述,特別是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有關論述,包含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思想成分。然而,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文本形態”是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理論闡述,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理論闡述。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形成的貢獻是最突出的,正是這一理論體系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本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一國兩制”等概念、理論和構想包含的哲學思想,這個體系所展現的辯證思維,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內容,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由毛澤東思想開始,到鄧小平理論而形成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
科學發展觀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成熟和發展具有特殊的貢獻,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趨于成熟。科學發展觀,作為關于發展問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當然屬于社會主義建設哲學范疇。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直接地、明確地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深刻的和突出的哲學意義。而科學發展觀的思維,則是辯證的和諧思維。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目標,追求的是一種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承認這種價值目標的實現是斗爭與和諧的統一,又承認和諧不僅具有與斗爭相同的工具性特征,而且還是目標、目的本身,具有最終價值意義。和諧,就其承載的意義來說,高于斗爭。全面,作為社會發展的一種要求,一方面指社會生活的構成要素是全面的,另一方面,也是實質性的方面,指既定社會結構基本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與協調發展,亦即其關系的和諧。協調,是對發展的全面性的規定,協調是全面的前提,全面包含協調。而協調其實就是社會發展中的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的和諧。可持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角度提出的一項發展要求。它要求人類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維持自己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時,不以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特別是不以維持我們后代人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的枯竭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觀所張揚的不僅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而且是我們同代人之間和本代人與下代人之間的關系的和諧。統籌,是處理社會生活中復雜關系或復雜矛盾的手段,目的在于理順關系,解決矛盾,調動各方面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達到社會按其邏輯、規律的正常發展。協調、和諧是統籌的理念,統籌是和諧思維的行動。“五個統籌”之所以屬于科學發展觀體系,原因在于它具體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學發展和怎樣實現科學發展的問題,它是科學發展觀得以實現的現實路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當前任務之一,是通過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思想的研究,完成這一哲學由“文本形態”到“敘述形態”的轉變。
責任編輯 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