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目前農村工業化進程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要通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扶持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城鎮化步伐來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農村工業化;鄉鎮企業;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9-0020-02
一、農村工業化是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選擇
1.只有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才能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從世界農業發展的形勢看,實行農業產業化是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世界農業發展總的趨勢:一是大規模、高效益;二是一體化、系列化、標準化、工廠化;三是廣泛采用高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手段。近幾年來,各地實踐證明,實行農業產業化就是要按其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狀況、區位優勢,重新構建本地域的主導產業、經濟結構和生產規模,實行綜合開發、合理分工。通過區域布局,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重組,逐步形成一縣一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經濟發展格局,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這種模式打破了以個體農民為主體的、帶有分散性、隨意性和盲目性的特點,把農業和農民引向市場,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成為自立自強的高效產業,使農村經濟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2.只有依靠科技,發展主導產業,才能形成農民增收的支柱。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情況看,應以市場為導向,確立發展主導產業,打造龍頭企業。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源頭,在主導產業的培植上,政府應本著以“市場導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基地”的原則和堅持樹立“科技興農”的發展觀念,努力提高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一是要多與涉農科技院校聯姻,加大科技轉化成農業生產力的力度;二是指導群眾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生產力,使大宗產品上檔次、特色產品上規模;三是研究市場,建立專業化商品基地,指導群眾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品。
3.只有促進農村鄉鎮工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產品才能應對“入世”的國際市場。由于農業的技術水平還較低、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還較弱,因此,“入世”后中國農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目前,低質、低效、市場競爭力低的農產品仍然大量存在,這些產品面對國際大市場的競爭已無立足之地。隨著農村種植業、飼養(養殖)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產品必然依靠龍頭企業、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來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推進農村工業化,重點培植一批生產型、加工型、技術服務型等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鄉鎮企業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建設,盡快實現種、養、加一體化,銷、供、產一條龍,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使農產品應對國際大市場的挑戰。
二、農村工業化進程中的問題分析
1.農村工業基礎差、底子薄。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通過兩次創業,已具備一定規模,并逐步成熟壯大,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立下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功績,為農村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但工業基礎差、底子薄是農村工業化進程的首要問題。一是大多數農村工業企業起點低、規模小;二是技術水平低、管理體制不健全;三是技術裝備水平差;四是市場拓展、市場潛力、市場競爭等都與城市工業存在著天壤之別;五是產品科技含量低,銷售局限性大;六是分布零星不集中,交通通訊、水電路等方面受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程度的制約。就目前總體情況看,企業外向程度不夠,生產多以傳統手工或簡單工藝為主,專業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匱乏;產品品種單一、產品質量差,工業制成品檔次低;勞動者素質低,企業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弱,資金不雄厚。總之,目前大多數鄉鎮工業企業不具備規模效益,尚處在初步成長階段,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脆弱。
2.與城市工業相比,區位優勢差、投資環境欠理想。城市工業確立了可觀的產業經濟規模;優勢行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在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發展;產業集中度高、技術裝備水平先進、工業制成品檔次高;交通便利、通訊和信息靈,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好,這既有利于通過快捷的信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又有利于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既有利于優化配置資源和發揮比較效益,又有利于經營環境改善;既有利于企業根據市場轉換經營機制和引進資金,又有利于擴大信息渠道。而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相對比,既沒有便利的水、電、路“三通”,又沒有先進的通訊和信息網絡,更不具備區位優勢。正因為這些制約因素和農村產業化經營不健全,造成外界投資環境欠理想。雖然目前各級政府都把農業產業化、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來抓,但仍需加快發展步伐,多渠道改善和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切實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達到推進農村工業化同步發展的目的。
3.勞動者素質低,教育水平跟不上。由于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加之教育發展水平因受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相對城市滯后,使得農村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其文化素質、綜合素質、接受新事物能力、思想理念轉變等相對城市勞動者低。由于教育水平跟不上,農村勞動者對科技知識的掌握和學習先進生產工藝技術的接受能力低,對市場經濟、城鎮化、工業化不理解,造成農村工業化進程中人才匱乏,同時他們的合作精神不強,安于現狀,“等靠要”思想嚴重。
4.資金短缺。農業比較效益低,是從種植業尤其是糧棉油的種植來看的,過去由于體制不合理,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割裂開來,農產品增值的收益回不到農業中去,因此農業的比較效益才低。如果立足農業優勢,圍繞“農”字做文章,實行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村市場打開了,發展其他行業就有了廣闊的空間。目前,由于農村經濟還比較薄弱,要推動農村工業化進程,最切實的具體問題是資金短缺。一是目前農村現有企業分布一般較為零星,其規模小、效益低,自身改造都難以支撐,更無力投資其他建設;二是農村鄉鎮財力極度緊張,難以給予足夠扶持;三是由于基礎設施差、環境差,難以吸引外資和有實力的企業加盟;四是農民投資意識不強;五是信貸政策和信貸支持傾斜力度不夠。這些因素造成農村在工業化進程中的資金嚴重短缺。
5.信息不靈、產銷脫節嚴重。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級政府都在關注、關心、支持和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采取了不少措施和辦法。如在調整種植、飼養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建設專業基地,引導發展區域主導產業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工夫,但往往會出現事與愿違的現象,農民不但不接受,有時還出現抵觸情緒,甚至發展到與政府對著干。究其原因:一是農民在政府以往倡導下發展的東西,等生產出來已經過時或賣不出去;二是政府只注重了發展,忽略了服務環節;三是農民捕捉信息的主動性差,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致使產銷脫節。這些原因歸根到底是因為信息不靈造成的,本來農戶生產是為賺而種而養,卻變成為虧在種在養,極大地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本來信息就閉塞,再加之不成規模,就更難以把握市場和吸引客商,這也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原因之一,解決的辦法是加快農村信息網絡系統建設。
三、推動農村工業化進程的途徑
1.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20多年的發展,經過一次、二次創業后,在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和開拓國內外市場等方面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因此,高度重視、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是著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鄉鎮企業群體,廣泛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真正達到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就成為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的現實首要選擇。當前,鄉鎮企業已基本實現了機制轉換和資產重組。我們要進一步積極扶持,合理規劃,分類指導,依法管理;要指導鄉鎮企業順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著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銷業,加強技術改造和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能力,應用新技術重點發展勞動密集性和資源型產業。
2.積極扶持龍頭企業。農村工業化的關鍵在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它較之分散的農戶和服務體系中的中介組織,有更強的發現市場、開拓市場和占領市場的能力。農業產業化的主要任務是把千家萬戶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連接起來,而這種連接,主要是通過龍頭企業和市場的連接來實現的,龍頭企業經濟實力的強弱、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著產業化水平及成效。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同時應加快培植和選擇龍頭企業,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增加企業生產加工和新產品開發的能力,促進其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增強其對基地和農戶的帶動作用,以“公司+基地、公司+農戶”模式,帶動農戶逐步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聯合轉變,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延長各產業發展鏈條,使貿、工、農結合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增強防御市場風險能力,形成以工促農、以工帶農、農工互助、共同發展的新機制。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鄉鎮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級政府應積極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鄉鎮以上應建立涉農信息搜集處理、項目跟蹤系統(尤其是鄉鎮)。把招商引資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擴大經濟總量的重要切入點和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優化對外開放環境,加大招商引資軟、硬環境建設力度,堅持大中小項目并舉,外資與內資并重,增強招商引資的動力。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招商引資力度,促進鄉鎮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從而為實現農村工業化打下堅實基礎。
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步伐。要加快鄉村道路、通訊、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工業化的硬環境。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戰略,有利于鄉鎮企業相對集中,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也有利于擴大內需,推動經濟更快增長。抓好小城鎮建設,更好地發揮鄉鎮政府所在地的集鎮作為轄區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形成以城帶鄉、以城促鄉、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新格局。農村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加快城鎮化步伐,因為工業是城鎮化的基礎,區域經濟發展要突出這個重點;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區域經濟發展要圍繞城鎮化為核心來展開。當前,地區經濟發展就是要真0正地把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起來,通過工業化促進城鎮化,通過城鎮化提升工業化。
責任編輯 王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