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六大特別強調充分發揮黨的地方全委會作用,是因為這直接關系黨的民主的發展,關系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提高,已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發揮全委會作用要從制度建設入手,完善議事程序和決策機制,切實加強全委會的自身建設。
[關鍵詞]全委會;制度;程序;自身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9-0024-02
一、發揮黨的地方全委會作用問題
黨的地方全委會作用發揮得如何,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先從理論方面來看。第一,黨內民主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标P于“生命”的說法,在這之前還有兩次,一次是毛澤東在1948年說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一次是1954年中央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定里講的,“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政策和策略”、“黨的團結”,現在講,也不失“黨的生命”的意義,但都沒有“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論斷更深刻、更根本,更有長期性、全局性。嚴格說,黨是追求民主的產物;民主是黨的生命基因,沒有民主就沒有黨。講到黨,難道說,還有比黨的生命更重要的嗎?地方黨的全委會是黨內民主的載體,是黨內民主運作的一種形式。黨內民主的主體是全體黨員(每個個體黨員都在內),因此,黨內事務必須由黨內全體黨員作主。但,事實上,現在做不到,只能委托可信賴的人來辦理黨內事務。黨的代表大會,是黨員委托代表決定黨內重大事項;代表大會又委托它選舉出的全委會來具體執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全委會是黨內民主的重要載體。黨內民主,不能空懸,必須有載體。載體作用如何,直接反映黨內民主發展的程度。因此說,充分發揮全委會作用,事關黨的生命,是黨內民主的本質要求,意義非常重大。
第二,集體領導原則的客觀要求。什么是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是黨員選出的負責人的個人領導,不是家長式的領導,不是個人專斷式的領導,不是負責人不敢負責的領導,而是集全體黨員的智慧,“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钡胤近h的全委會,是地方在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黨的領導機關,它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職能。毫無疑問,黨的全委會,是地方各級組織、各種團體的領導核心。顯然,地方黨的全委會就是地方黨的領導。那么,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是什么呢?集體領導。我們黨在成立伊始,就建立了黨委制,就是說,黨在一開始就確立了集體領導的實現形式:全體黨員→黨的代表大會→黨的全委會→常委會。所謂黨的領導,就是集體領導;丟掉集體領導,也就喪失了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堅持集體領導。全委會作為黨的領導機關,既是集體領導的實現形式,又是貫徹“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原則的途徑。由此可知,切實發揮全委會作用,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見,不是哪一級組織的規定,而是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內在的、必然的要求。這叫規律,規律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高興也罷,不高興也罷,你都得這么辦。否則,就受懲罰。我們黨歷史上曾發生的幾次大的錯誤,都是脫離集體領導原則造成的。實踐證明:基本的理論原則,什么情況下也不能背離。
第三,提高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黨的地方組織,在整個黨的組織系統中起中堅作用,上有中央組織,下有基層組織;全委會,在地方黨的領導系列中,也起中堅作用,上有代表大會,下有常委會。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個重大理論命題和重大實踐問題,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創新性發展,是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黨的建設理論。黨的執政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黨的執政能力,是個動態發展過程,是個不斷建設過程,是個不斷提高過程。所謂執政能力,就是治黨、治國、治軍的能力,就是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的能力,就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本領。全黨上下,包括每個共產黨員,都要有憂患意識,都要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發揮作用。但,執政能力大小、執政水平高低,關鍵還是看各級領導班子。而地方黨的全委會,如上所述,在地方領導班子系列中的特殊地位,尤其需要提高執政水平。因此,充分發揮全委會作用,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再從實際方面看。第一,作用發揮得不好。總的看,全委會作用發揮得一年比一年好,但有的地方某個時期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一個顛倒——授受關系顛倒:黨內權力關系本來是最高權力屬于黨的代表大會,其次是全委會,再次是常委會,至于書記碰頭會、所謂“一把手”的權力不是這個系列的。然而,現在不少地方搞顛倒了,“一把手”權力最大,其次是書記辦公會,再次是常委會,至于全委會、代表大會那就是走形式了。對功能錯位有個順口溜說:“常委決策,全委通過”、說全委會委員“開會舉舉手,中午弄頓酒,喝完往回走,啥作用也沒有?!币幎ǖ臋嗬酱?,執行起來權力越??;規定的權利越小,執行起來權力越大。兩個虛位(或說兩個替代)——全委會形同虛設,全委會委員(不是常委的委員)徒有虛名。常委會替代全委會,擴大會(一攬子會)替代全委會。三個弱化——選舉被弱化?!斑x舉結果得不到應有尊重,剛選完就調走,又派來新人也用不著選。上級派來的,盡管不了解,誰能不選呢?下級服從上級嘛。”決策被弱化。民主氛圍不足,民主意識不強。決策的內容事先不了解,也沒有充分調研,或不熟悉,只好聽喝舉手。監督被弱化。領導個人沒有被監督的意識,一般委員也無監督意識。缺乏知情渠道,沒有監督平臺;缺乏嚴格的監督規定,更缺少可操作的細則。四個不清——“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包括哪些不清楚。“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黨的自身建設”等寬泛了些,不好把握。職權不清。全委會是領導機關,領導本地區工作。常委會行使全委會的職權,主持經常工作。兩者很難分清,哪些事必須經全委會決定?常委有職有權,委員無職無權。關系不清。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還是虛與實的關系?是我來干,還是我聽令來干?在全委會里,常委委員和非常委的委員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一般都認為是。責任不清。出了事,找誰?找常委會,可找,也找到了;找全委會找不到。權力大的沒責任,權力小的都兜著。委員感不到責任,因為,沒權力。
第二,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突飛猛進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初步進入小康,黨的領導水平大大提高,社會、經濟、政治發展都出現好的勢頭,可謂“黃金發展期”。這是發展的極好時期,機遇難求,稍縱即逝。這個戰略機遇期,來之不易,各級領導班子功不可沒。問題是,我們必須看到,這又是“矛盾凸顯期”。挑戰性很大,對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考驗性很強。如何在國內外挑戰和機遇并存的環境下,爭取經濟、社會可持續、快速、協調發展?這個考驗,是最實際的考驗。充分發揮地方黨的全委會作用,是迎接考驗,取得佳績的重要一環。
第三,蘇東教訓。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蘇聯和東歐一些執政多年的共產黨相繼失去政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低潮。這些國家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是共產黨內部出了問題,是共產黨的領導班子出了問題。不是別的力量搞垮的,是自己把自己搞垮的。鄧小平說過,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出在領導班子內部。偉人的告誡,蘇東的實例,都說明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比什么都重要。如前所述,地方黨的全委會是地方領導班子系列中起中堅作用的環節,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所謂“蘇東教訓”,就是說,殷鑒不遠,必須放[國際,管好自己,切實發揮全委會的作用,讓黨內民主這個載體充分發揮作用,讓集體領導原則這個形式切實發揮效能,讓執政能力不斷提高,讓人民更加幸福,這就是結論。
綜觀黨的歷史,黨的事業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前進,而不是在歌功頌德中發展。進一步發揮黨的地方全委會作用,也必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引下,從實際出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強化黨的地方全委會作用。
二、完善全委會工作制度要明確的問題
理順全委會和常委會的關系,強化全委會的作用,要做到八個明確:一是明確全委會不可替代的地位:最高領導機關、全面領導、核心地位;二是明確、細化全委會職權;三是明確全委會和常委會的關系(決策與執行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四是明確常委會不是領導機關,是代表大會和全委會的執行機關;五是明確全委會每年至少召開4次;六是明確全委會是本地區各種組織、各種團體的領導核心;七是明確全委會委員的任職資格;八是明確全委會委員的權利和責任。
有了工作條例,還要有一些相配套的系統制度,下力量營造黨內平等的政治生態環境,強化集體領導的權威。一是建立雙向聯系制度:常委聯系委員,委員聯系代表,代表聯系黨員;二是委員學習、培訓、視察、走訪制度;三是委員聯名提出議案制度;四是質詢、問責制度;五是委員動態管理制度;六是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常委個人向全委會述職述廉制度;七是建立全委會委員間信息互通制度。
三、全委會議事程序和決策機制問題
1.嚴格議事程序和決策機制的目的,就是限制個人權力膨脹,充分體現集體領導的原則,充分體現黨內民主的政治原則,充分體現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細節決定成敗。規定的越原則,領導的自由裁量度越大,越容易搞一言堂;規定的越具體,程序越嚴格,領導的自由裁量度越小,民主的范圍就越大,就越能制約權力濫用。
2.必須尊重程序。應該由全委會決策的問題而未經過,要追究責任。“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這既是工作原則,也是工作程序。各級黨委要把下級全委會運作機制作為巡察的實際內容。屆時,上級黨委應派人參加下級召開的全委會。
3.嚴格全委會的運作機制。一是激勵機制。二是制衡機制。三是公開機制。四是監督機制。五是追究機制。
4.嚴格會議期間的議事規則和程序。對會議召開的時間、時限以及會議議題的確定方式、會議表決方式等都要作出明確規定。
5.閉會期間切實發揮各委員的作用。
四、全委會自身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1.全委會的人員結構要合理。一般地方政府的副職(非黨除外)和人大、政協的黨組書記、副書記均應進全委會,以適應領導經濟工作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這也是解決全委會“先天性營養不良”問題的上策。要適當增加縣、區全委會名額。要保證任期內全委會工作的正常運行。要盡量做到行政職務相搭配(黨內平等),文化素質相搭配,性格氣質相搭配,能力水平相搭配,各行各業也有照應。同時,要保持委員的相對穩定,選舉前,干不滿一屆的不予提名;選舉后,盡量避免大的調動。
2.選個綜合素質高的書記。書記應該既有民主作風,又有駕馭全局的能力;既有政治頭腦,又有廣闊的胸懷;既能當“班長”,又不當家長;既敢于負責,果斷處理問題,又不搞“一言堂”,不獨斷專行;既能總攬全局,又不包辦代替。
3.全委會要成為學習型的領導集體,不斷提高委員素質,形成整體合力。各級黨組織應采取多種形式對委員進行培訓、教育。各級黨校應把培訓黨委委員列入年度培訓工作計劃,并切實加以施行。每個委員都要充分認識自己的使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一定要加強學習、勤奮工作,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終清醒、政治上始終堅定、作風上始終務實。
責任編輯 李秀華